《半生缘》原著曼桢的母亲有多爱钱?她说一番话,暴露人性的贪婪
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写了两姐妹的悲剧命运。总有人问,到底是曼桢的命运比较悲惨还是曼璐比较惨。
在我看来,各有各的惨,她们都是时代的悲剧,被原生家庭坑害的结果。
曼璐是长姐,父亲去世后,一家八口人等着吃饭,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作为长姐,她的责任心非常重,不得已挑起家庭的重担,选择当舞女。
曼璐的悲剧,是原生家庭逼的,如果说父亲的死亡,是无可奈何,可来自母亲的压榨,却透露着人性的贪婪。
她的母亲,在年富力强的年纪,并未出去谋过生活,却指望大女儿来承担起养家的重担,作为父母,她很失职。
她一边压榨曼璐,一边又嫌弃她的钱脏,一边指望女儿养家,一边又指望女儿嫁个有钱人,好承担起娘家的所有花销。
也不想想,曼璐是什么样的条件,在那个视贞操为宝贝的年代,曼璐能嫁出去就已经很不错了。
有一个拎不清的母亲,作为儿女,也有着说不出的痛苦。
曼璐年纪渐渐大了,逐渐退居二线,没怎么出去陪人跳舞,想着找个合适的男人过下半生,她本来是看不上祝鸿才的,但祝鸿才对她死缠烂打,天天粘着她,再加上,考虑到妹妹曼桢的名声,自己到底是做舞女,名声不大好,怕影响到曼桢的前程,所以,曼璐才考虑跟祝鸿才结婚。
她母亲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女儿能够嫁出去,能不能幸福,是否减少负担,而是考虑女婿有没有钱,能不能养得起她这个家。也就是说,女儿出嫁前,她压榨女儿,女儿出嫁后,她还靠女儿。
你看她是怎么跟曼桢说出心里话的,每一句都是考虑这个家,并未替曼璐的幸福着想过。
顾母:“他这人呢她觉得还靠得住----至少她是拿得住他的。他钱是没什么钱,像我们这一份人家的开销总还负担得起。”
曼桢:“妈,以后无论如何,家里的开销由我拿出来。姊姊从前供给我念书是为什么的,我到现在都还替不了她?”
顾母:“这话是不错,靠你那点薪水不够呀,我们自己再省点儿都不要紧,几个小的还要上学,这笔学费该要多少呀?”
曼桢:“妈,你先别着急,到时候总有办法的。我可以再找点事情做,姊姊要是走了,佣人也可以用不着了,家里的房子也用不着这么许多了,也可以分租出去,我们挤点儿也没关系。”
她母亲从一开始就指望曼璐找个有钱的男人,可以承担一家大小的开销,经过曼桢的点醒和反对之后,又觉得用曼璐的钱不是滋味。
怎么说呢?她母亲就是那种,既觉得用女儿的钱,在情感上亏欠了她,但又从不会考虑实际办法,去解决生活问题的女人。她是一个矛盾体,左手伸手拿钱,右手给自己一巴掌,考虑得挺多,但没一样是行得通的。
就跟樊胜美的妈妈有点相似,一边劝樊胜美找个好人家嫁了吧,年纪不小了,另一边又不断压榨樊胜美,让她掏钱贴补家庭,填补无底洞哥哥,是一样的道理。
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曼璐能找到合适的人结婚,顾母又不太满意,一方面嫌弃他没什么钱,另一方面嫌弃他娶过老婆,曼璐嫁过去只能当姨太太,虽然祝鸿才说不当她是姨太太,但到底还是个二房。
顾母又觉得曼璐的脾气不好,跟大房处不来:
“她现在能够好好的嫁个人,当然是再好也没有了,当然应当将就点儿,不过我的意思,有钱没钱倒没关系,人家家里要是有太太的话,照她那个倔脾气,哪儿处得好?现在这姓祝的,也就是这一点我不赞成。”
曼桢道:“你就不要去跟她说了!”
她母亲道:“我是不说了,待会儿还当我是嫌贫爱富。”
我们来分析一下顾母的思路,她打从心眼里是看不上祝鸿才的,原因有二:一没钱,不够富裕,二有老婆了,曼璐脾气不好处不好关系。
她的两个思考点,都是从别人身上出发,找最有利于自己和家庭的。她为什么总说曼璐脾气不好,跟大房会处不来呢?
以我的理解来看,在旧时代,姨太太要是不好,假如大房又是个厉害角色的话,分分钟会让丈夫把姨太太休了,赶回娘家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对于娘家来说,又是一个负担。那时候的曼璐,人老珠黄,根本无法再去当舞女,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别说养活一大家子。
反过来说,曼璐只有脾气好点,哄得祝鸿才开心,才能保住姨太太的位置,才能享受荣华富贵,娘家也能跟着吃香喝辣。
存在这种思想,想想都觉得背后发凉。
如果说,曼璐的悲剧,是命运使然,没得选择,后面曼桢的悲剧,却是顾母间接造成的。
因为,她从未停止过榨取女儿血液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