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秘传点穴按摩法

达摩秘传点穴按摩法

人的生命全靠气血的循环,气血的循环全靠的是经络,经络有十二经络和脏腑连系,人的生命全靠真气也叫元气,真气也就是人体生命再生工程所说的先天虚无真一之气,人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气,这种气吸入体内就形成了元气,在胸腔内通过脏腑达到经络气行、血行到达全身,通过气血运行畅行无阻,这是身体健康的来源。通过体外的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使体内的气血受阻就形成气滞血瘀这就是病。

达摩老祖的点穴按摩法就是保障身体的真气流通,使人的身体健康,他的点穴按摩理论是意念导引、形体导引、调息导引这三者结合起来,通过真气在体内的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疏通瘀滞、调整气血,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先使术者(按摩者)的体内和真气,通过呼吸真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三者在体内得到锻炼,以达到培育真气的目的,真气在体内形成元气,就变成人体活动的能力。真气充足人才健康,按摩起来才有劲,以达到工作的目的。

李藏山是达摩老祖(佛教)的传人,他强调的是十二经络的畅通,他说《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而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暴雨而不得病者多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虚邪之风,与形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意思是说身体虚弱外邪才能入侵,身体健壮外邪就侵而不入。所以《黄帝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他主张体内有正气主宰则不易得病,他用的方法是扶正祛邪,使正气发放于外,抵制外邪才不能入侵,他用这个道理为人治病。

经络脏腑手足阴阳的走向

手三阴经从脏走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到腹

手太阴肺共二十二穴手阴明大肠经四十穴手少阴心经十八穴手厥阴心包一十八穴 手少阳三焦经四十六穴 手太阳小经三十八穴

足厥阴肝经二十六穴足少阳胆经八十六穴足少阴肾经五十四穴足太阴脾经四十二穴 足阳明胃经九十穴足太阳膀胱经一百二十六穴

共计穴位606个,但这经络穴起作用大小都有,在治病作用大的只有365穴,这就应了全年365天之数,脏腑之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体魄,所以五脏六腑的关系也需要知道。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五脏六腑所表现的病症如下:

1、手太阴肺经主要症状胸闷胀满,缺盆疼痛,咳嗽、气逆、喘渴、挠臂痛、咽喉痛、肿肩背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症状:下牙痛、咽喉肿痛、鼻衄、口干颈肿,上肢伸时侧前缘及肩部痛或运动障碍等。

3、足阳明胃经主要症状:高热、汗出、鼻衄唇疹、口歪头痛、咽喉肿痛、颈肿、惊惕发狂,胺腹胀满、鸣腹水腹、股沟下肢前处侧足背及第三趾疼痛或运动障碍等。

4、足太阴脾经主要症状:舌本强,食则呕与善噫、倦点无力、身体困重、脘腹胀痛、大便溏泻、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5、手少阴心经主要症状:心前捂疼痛、胸痛咽干、口渴、上肢屈侧后缘疼痛,厥冷手心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症状:耳聋、目黄、咽痛、下颔部肿痛,以及头不能转动肩臂部均牵引作痛,以及上肢伸时侧后缘疼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症状:头项强痛,胺肌痛及运动障碍,眼球胀痛、鼽衄、精神错乱、半身不遂、胭窝腓肠肌足小趾等处疼痛或运动障碍等。

8、足少阴肾经主要病症:气短、喘促、咳嗽、咯血、头昏眩、心如悬饥状、惊恐、口舌干燥、咽干及肿痛、心胸烦闷疼痛、腹泻、下肢无力、厥冷、足心发热等。

9、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症状:心悸、心烦、胸胁支满、心前压痛、精神失常、上肢痉挛,手心热等。

10、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症状:耳聋、咽喉肿痛、颊部耳后疼痛、肩部前臂痛或小指次指运动障碍等。

11、足少阳胆经主要症状:往来寒热、口苦善太息胁痛、偏头痛瘰疬,疾及股膝小腿外侧及第四足趾等到处疼痛或运动障碍等

12、足厥阴肝经主要症状:多血少气、胺痛、不能俯仰、男人病疝、女人少腹肿,甚则干嗌,而部脱色,胸满呕逆洞泻,狐疝遗尿癃闭等症。

李藏山是达摩老祖的十一世传人,他工夫很高,他强调点穴按摩在手起动手上的力量,他是以意念导引、形体导引、调息导引三者合而为一运用到手上,对患者穴位的作用,因势力导轻重适宜,适用在患者身上,在穴位的着力点,通调经络运行气血以达全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他是以意领气到中丹田,再引气到内劳宫,最后供内劳宫旋放出气来,放在治疗的穴位上或病变处来到达到治病的目的。

点穴按摩的手法,手法的选择及其医疗作用参看本书经络穴位全图及4——7页的示意图并其他参政图。

点穴按摩所采用的手法,是按摩治疗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取的穴位采用手法,才能达到医疗效果,不是随心所欲任其方便的,而必须遵循中医理论科学的辩证施以手法,而运用又与其方式力度和穴位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又与手法的操作程序及熟练程度有关。所以点穴按摩不仅要掌握其手法。同时也要掌握其手法的运用。选择力度等有关问题,下面是分述其点穴按摩的几种手法:

一、点穴按摩的几种手法:

1、按法手法:分拇指按及四指尖按和拳按三种,分别用于患者某一穴位或多个穴位,作用于表皮层,用适当的力量上下压之单侧或双侧均可行施,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18页

作用:通经活络、开通闭塞、消肿止痛、祛瘀结

2、点法手法:用指尖或屈肘以突起鹰咀部点取某一穴位,用力下压,如图作用:点穴为攻泻手法,作用于经穴和经络周围,并能传到脏腑,可开导闭塞,祛寒止痛,多用于腰臂及四肢等部位,运用时须根据病情的需要及患者的体质从事。

3、揉法手法:用手掌掌根、手指掌背和小鱼际按住患处,作顺时针或是逆时针方向揉动,幅度大小以适宜为当,如图作用:主要治疗局部红肿,祛风散热。

4、拍法手法:五指自然伸开,用掌心或小鱼际拍击患处,单掌或双掌均可,适用于肩背胺胸四肢等部位。如图作用:能行气通张、疏松肌肉、消肿止痛。

5、搓法手法:用手掌或掌触及皮肤,对准治疗部位做上下搓动,不得间歇使之有气感,适用于腰部背部及四肢等。如图作用:疏肝、平风解郁、舒松脉络、调和气血,搓时适量防止搓破肤。

6、擅法手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上下擅,擅某穴,用力内收,如图作用:主要是用指尖、指肚适用于四肢有开窍提神的作用。

7、摸法手法:用单手或双手扶按局部,或握住局部前后或左右摸动,沿同一方向晃动,缓缓而行。如图:作用:此法用于颈部、腰部及四肢关节,能通腠里开关能生热气,熏脉络帮助患者增强肢体的活动能力。

8、法手法:用双手半握拳、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张开的形状,用力擅住局部并沿上下方向移动,作用:肉和肌腿,如图

19页。

9、捻法手法:用拇指和食指、罗纹作上下对称的捻取某一部位,同时在手法不变的情况下作左右捻动,状如捻线。作用:施用于四肢末稍及小关节能疏关节使气血畅通。

10、压法手法:压法与按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力度不同,轻者为按,重者为压,适用于肌肉肌腿力度可达深部。作用:疏经活络、气血畅通,可达到平衡阴阳、消肿止痛、化瘀散泄的作用。

二、点穴按摩的几种治法:

治法在中医理论里称之为治疗的原则(简称治则),及其具体方法,点穴按摩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合营卫《内经》说“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者削之,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补之”又说:“治病必求其本”而要求其本必须要掌握点穴按摩的几种治法。

1、温法:温法是温阳祛寒之意,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此法适用于虚寒症,病变位置是表轻里重或表里具重。其治法是用按、摩、揉等法,在固定的穴位上,或部位上进行操作,取穴气海、关元、肾俞、八等,动作要柔和快速,使之产生热量,深入皮肉或脏腑器官组织以达温散表里,温热祛寒之目的。

2、补法:补是补益之意,是对人体气血阴阳或其脏腑受损的一种手法,补其人体衰弱或不足扶正祛邪,以使人体气血充足阴阳协调,达到补虚益损,治病的目的。如气血双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弱烦燥、盗汗遗精等均用补法。选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肺俞、胃俞、肝俞等穴,手法多用推揉和按揉。可健脾和胃补中气,增强胃的运动功能。

3、通法:是疏通开导之意。阻塞者即可疏通法,通法能调和营卫,通经活络,祛邪导津的作用,若周身肿胀、肌肉麻木、经络不通,均能使其通畅。病之所以形成是经络不通,治疗运用刚柔相兼,施手法使其经络畅通,运用推按等手法,能通经络和气血,点按腰俞穴可导引阴阳。

4、和法:既是调和之意,半表半里症。表现在气血不和,营卫不和,脏腑功能不和,在不可发、不可下、不可温、不宜补、不宜清、不宜吐纳的情况下,则应用和法。运用点穴法,手法平衡而柔和,以推、摩、搓、擦等手法为之,根据病情掺合运用。调和经气适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畅、阴阳失调等,如脾胃不和、肝胃气不通、月经不调、周身肿胀、外科肿痛等,通过和法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阴阳相对平衡,而恢复生理正常状态的目的。

5、汗法:通过手法使之发汗,解除表邪之意。汗从外表而解,中风在皮肤,汗出风散,汗出病散。汗法大致可应用于风寒外感或风热外感两类。风寒外感手法是先轻后重,按法加强刺激,手重温来,汗出全身达到祛风散寒功能。风热外感手法要轻而柔和,不可过重刺激,病者感到周身舒适,风邪自散。要注意有选择有发表,清热散寒祛风作用的穴位,点头部风池穴能祛风散寒;风府穴疏散风寒;合谷穴是大肠的原穴,风池、风府、曲池、合谷、大椎、委中等穴,手法以推按为主;用按法能泻其气,外关能祛一切表症,委中穴能疏通足太阳的经气;说明气血全身运行不息,病邪皆除。因此外感风寒风热病症用点按能祛风散寒、清热解表、汗出病愈,有显着疗效。

6、清法:清是清热之意。是解热祛邪的一种刚中有柔手法,对于热邪较重、邪热入里可使清法。其作用是清热除烦,和阴保津解渴,由于热性病的症状极其复杂,热邪又有属气分、血分、营分之别,当以灵活用之,治疗时均须分析明确,再进行治疗,如高热神昏要快清重清,如若不然则热甚而病危,虚者要清可兼扶正,以扶正而祛邪,如劳动过度气虚或血虚引起的虚热烦燥症,以及表邪已解未退等症,均可运用清法;手法力度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热邪的深浅应用。

7、泻法:泻谓泻实之意。本法是泻其实邪,不是泻其正气。由于结津实热,引起下腹胀满而痛,食积火盛,大便不通等均应用泻法。以推摩神阙、天柱两穴,再揉长弦穴,则起通泻的作用。通过泻法可达到清的目的,凡虚弱或津液不足和大便秘结者,不宜采用此法。

8、散法和消法:此谓消散疏导之意。散法与消法是点穴疗法中效果最佳的重要手法。散法主要是起消散作用,有形的用散法,无形的用消法,(有形的为瘤症,无形的是腹中邪风)恶瘤、毒瘤都可削,消法与泻法不同,泻汪急,消法慢,点穴疗法按之能散,揉之能消,肿瘤之类亦能消散,此法祛脏腑之风邪,如气虚痰滞瘀积、浊气气结,均用散法使脏腑之气通畅。若有暴饮暴食牵引胸部胀满,致使胃脾不能运化,说明病状属实,即用泻法;邪实者用消散法,用推、摩、搓、揉、拿、拍等手法,可排除障碍放散血热能起消化散瘀的作用。

穴食指点正营血。

4、用一手无名指点前顶穴、中指点通天穴、食指点承灵穴,用另一手无名指点通天穴、中指点承灵穴。

5、用一手无名指点百会穴、中指点络却穴,用另一手中指点络却穴。

6、用一手无名指点后顶穴,其他四指及另一只手指可随便点在颅脑皮肉上即可(因穴位不够)。

7、用一手中指点弦间穴(脑后),其他手指可随便放其位置,每把各点5—6分钟。

8、双手在头顶用提法数十次,用大鱼际部搓后,双手十指指肚由额部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数次,中指顺太阳穴耳门穴推5—6分钟。

9、用中指揉耳门穴数次,用双手拇指、食指、中指由耳朵向下擅至气舍穴,再由耳后向下往返推数次。

10、用一手中指点风府穴(脑后),另一手拇指与食指点双眭明穴,时间5—6分钟。

11、点风府穴:拇指、食指点鼻两侧四白穴,时间5—6分钟。

12、点鼻两侧迎香穴,时间5—6分钟。

13、双手拇指肚由两侧眭明穴向下抹至迎香穴数次,再用提法由面颊部向下擅至气舍穴再用抹法各数次,双手拇指分点两侧气舍穴,时间5—

6分钟。

14、双手中指点两缺盆穴,时间5—6分钟。

15、两手交叉用中指点肩井穴,时间5—6分钟。

16、两手交叉点肩穴,时间5—6分钟。

17、双手交叉用拇指点大臂内侧两青灵穴,时间5—6分钟。

18、两手交叉用拇指点两尺释穴,时间5—6分钟。

19、两手交叉用两手三里穴,时间5—6分钟。

20、两手交叉用一手拇指点天河水穴,用另一手中指点另一天河水,时间5—6分钟。

21、双手交叉用双手拇指点双列缺穴,时间5—6分钟。

22、双手交叉用拇指点两内关穴,时间5—6分钟。

23、双手交叉用一手拇指点另一手合谷穴,另一手食指点另一手合谷穴,时间5—6分钟。

24、两手指点两三间穴、时间5—6分钟。

25、两手指点二间穴,时间5—6分钟。

26、用双手拇指点两商阳穴、时间5—6分钟。

27、两手交叉用两手拇指分点另一手内劳宫穴,时间5—6分钟。

28、双手擅住四横纹穴,时间5—6分钟。

29、双手握住五指节,时间5—6分钟。

30、从合谷穴至中府穴走肺经和大肠经用分筋法,由小指下都穴至京门,走心经和三焦经和胆经用分筋法,由京门穴追回下都穴走到小海时,用食指使劲点一下。

31、最后五指用捻药法和抖法作完一只手再作另一只手。

二、开气门共分七把:

1、用一手拇指点璇玑穴(胸部),食指点华盖穴,中指点紫宫穴,无名指点玉堂穴,小指点膻中穴,另一手食指点中庭穴,中指点鸠尾穴,无名指点巨阙穴,小指点上脘穴,时间5—6分钟。

2、用一手食指点俞府穴(胸部),中指点或中穴,无名指点神藏穴,小指点灵墟穴,用另一只手食指点神封穴,中指点步廊穴,时间5—6分钟。

3、用一手食指点气户穴(胸部),中指点库房穴,无名指点屋翳穴,小指点乳根穴,时间5—6分钟。

4、双手由胸前交叉,用手食指点大包穴(肋部),中指点渊液穴,另一只手同样点大包穴、渊液穴,胸前任脉两侧相同共点七把。时间5—6分钟,随即用顺气法做81次。

三、开血门:

1、双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分别点两侧的幽门穴(上腹部)、通谷穴、阴都穴、石关穴上,时间5—6分钟。

2、双手下移至任脉穴,用一手拇指点下脘穴(腹部),食指点水分穴,中指点脐中穴,无名指点阴交穴,小指点气海穴,用一手食指点石门穴,中指点关元穴,无名指点中极穴,小指点曲骨穴,时间5—6分钟。

3、随后用拇指点两腿阴穴,时间5—6分钟。

4、双手拇指点血海穴,时间5—6分钟。

5、双手中指点两足三里穴,时间5—6分钟。

6、双手拇指点两三阴交穴,时间5—6分钟。

7、用拇指点两涌泉穴,时间5—6分钟。

8、双手握住两足五指节,时间5—6分钟。

四、开风门:即用两手掌上下搓两肾压即可。

双点天河水说明天河水为佛家琢实应在四附近,以后文同如上图。

第四章点穴按摩开门法

佛家祖传达摩点穴按摩疗法的最大特点是,治病先要“开门”,若不开门,犹如关门捉贼,关起来门来捉不到贼,不开门疾病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所谓开门就是指开天门、气门、血门、风门四大门而言。开这四大门的作用分别是:

1、天门调其气血2、通其血脉是气门3、血门气血畅通4、风门发动患者全身气血起来抗病。

开四大门的取穴法,及操作方法如下:

1、开天门:

(1)、患者坐在床上,医者站在患者的侧面,一手中指点百会穴、食指点向门穴、拇指点按前顶穴、无名指点按强间穴,另一只手中指点按天突穴,时间5—6分钟。

(2)、双手由头前部向后顺至两风池穴,两手中指点按两风池穴,时间5—6分钟。

(3)、两手分别点按两颈天柱穴,时间5—6分钟。

(4)、两手顺颈部上下两次,随后双手再上下往返推20次,两手在头顶部提20次,揉20次,顺前额向后推20次,两手顺两耳门,用中指点按耳门穴,食指点按两太阳穴,无名指点按听会穴,拇指点按承泣穴,时间5—6分钟。

(5)、用中指轻揉两耳门穴,双手由耳门穴下移颈部,用拇指点按两缺盆穴,一手中指点按风府穴,一手拇指食指点按两眭明穴,点风府穴手不动,一手点按两四白穴下至两迎香穴,时间5—6分钟。

(6)、用两手大鱼际部顺眭明穴到迎香穴,顺气20次,再由双手食指、拇指、中指从承泣下提20次至颈部,顺气20次,两手拇指点按两缺盆穴,时间5—6分钟。

(7)、两手中指点按两肩井穴,时间5—6分钟。

(8)、两手拇指点按腋下两天泉穴,中指点按肩上两肩 穴,时间5—6分钟。

(9)、两手拇指点按两青灵穴,时间5—6分钟。

(10)、两手拇指点按两手三里穴,时间5—6分钟。

(11)、两手拇指按两列缺穴,时间5—6分钟。

(12)、两手拇指点按两内关穴,时间5—6分钟。

(13)、两手拇指点按两手合谷穴,时间5—6分钟。

(14)、两手顺合谷穴下移至两手三间穴、二间穴商阳穴,时间5—6分钟。

(15)、两手拇指点按内劳宫穴,时间5—6分钟。

(16)、两手五指尖擅住患者的两手的四横纹,时间5—6分钟。

(17)、两手五指尖擅住患者的两手的五指节,时间5—6分钟。

(18)、医者的左手握住患者的右手,由口开始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擅乳根穴,再由乳根穴部返回 口。

(19)、再用右手握住患者的右手,由小指下都穴开始手少阴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擅至腰部京门穴,再从京门返回到肘部一下小海穴,使手感到麻木,最后擅至小指下都穴。

(20)、一手把住患者手另一只手,用小鱼际部上下搓内劳宫穴,一手把住患者的手,用另一只手手心搓四指肚,一手握住四指,一手搓外劳宫,最后再搓天河水,后做捻法,五个手指像捻药一样,再后作抖法,持住患者的手,上下左右做抖动100次,作完右手,用同样的方法,再做左手,以上全部过程即谓开天门。

2、开气门:

(1)、患者仰卧在床,医者坐在侧面,用双手十指指肚,长指缩短,短指前伸,力求华按劲平均,按在患者的任脉线路上。

(2)、一手小指点按天突穴,无名指点按璇玑穴,中指点按华盖穴,食指点按紫宫穴,拇指点按玉堂穴。

(3)、另一只手拇指点按膻中穴,食指点按中庭穴,中指点按鸠尾穴,无名指点按巨厥穴,小指点按上脘穴,时间5—6分钟。

二、(1)、十指指肚点按足少阴经线路,一手无名指点按在俞府穴,中指点按或中穴食指点按神藏穴。

(2)、另一手食指点按灵墟穴,中指点按神封穴,无名指点按步廊穴,时间5—6分钟。

三、(1)十指指肚点按任脉旁的经线路,一手无名指点按在气户穴,中指点按库房穴,食指点按屋翳穴。

(2)、另一手食指点按膺窗穴,中指点按乳中穴,无名指点按乳根穴,时间5—6分钟。

四、(1)十指指肚点按在任脉旁的脾经线路上,一手无名指点按云门穴,中指点按在中府穴,食指点按周荣穴。

(2)、一手食指点按胸乡穴,中指点按天溪穴,无名指点按食窦穴,时间5—6分钟。胸部的左侧同右侧操作手法相同。胸部做顺气法81次,两胁侧做顺气法81次。

3、开血门:

(1)、令患者仰卧在床上,医者站在患者的侧面,双手立掌四横纹点按在患者肾经路线上,左手点按幽门穴,右手点按石关穴,时间5—6分钟。

(2)、双手立掌四横纹部,点按任脉路线下脘穴、水分穴、神阙穴、阴交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时间5—6分钟。

(3)、双手拇指点按肝经阴帘穴,时间5—6分钟。

(4)、双手拇指点按肝经脾经血海穴,时间5—6分钟。

(5)、双手拇指点按胃经足三里,时间5—6分钟。

(6)、双手拇指点按脾经三阴交,时间5—分钟。

(7)、双手拇指点按肾经涌泉穴,时间5—6分钟。

(8)双手指尖握住双足五指节,时间5—6分钟,随后在腿部脾、肝、肾经路线,用提法、拍打法、揉法、顺气法各81次。

4、开风门:

(1)、令患者俯卧在床,医者站在患者侧面,用立掌双手点按在督脉路线上(一把点不完可分为二三把至点完为止),点按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灵台穴至阳穴、筋缩穴、中极穴、脊中穴、悬枢穴、命门穴、阳关穴、腰俞穴,时间5—6分钟。

(2)、点在督脉旁开1.5寸的膀胱经大杼穴、风穴、肺俞穴、厥阴俞、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时间5—6分钟。

(3)、点在督脉旁开三寸的膀胱经附分穴、魄户穴、膏盲穴、神堂穴、隔关穴、魂门穴、意舍穴、胃全穴、盲门穴、意室穴,时间5—6分钟。

(4)、点在腋下胆经的路线上,渊腋穴、京门穴,时间5—6分钟。手法同(1)

右边与左边手法相同,但中间督脉不用点,共点一把,点完后用提法、拍打法、揉腹法、搓两边膀胱经各81次至100次,随即点按膀胱经承扶穴、委中穴(都是双腿部)时间5—6分钟,再用提法、拍打法揉法各81次。(腿部膀胱经)一手拿起患者的一只脚,拇指点在涌泉穴、食指点行间穴、中指点太冲穴、无名指点中封穴、一手点在金门穴、水泉穴,时间5—6分钟,后双手摸动足踝部下肢压至臀部,右同左左同右手法相同。

第五章诊断法

诊法是中医学为患者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因为点穴疗法属于中医疗法的一种,因此通过点穴治疗疾病也要利用各种诊法来诊断疾病。诊法除了应用祖国医学常用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外,还有摸诊法。下面就诊法的有关问题做一详细的介绍:

第一节望诊:

望诊是点穴医师利用自己的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确定获得有关疾病的情况,找出疾病的本质,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第一望神:神是以精气做物质基础的,通过人体的形态、动静、面目、表情、言语、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精神充沛神则旺,精神虚度神则疲,如目光有神、语言清楚、声音宏亮、神志清醒,此为“有神”;表明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如目光暗淡、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表示正气已伤,则为“无神”,病情产生。

第二望色:色主要指面部的光泽与颜色,正常面部气色光泽红润,患病时色泽异常,根据不同的病变,通过患者的面部光泽与颜色的变化,可以看出患者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一般来讲病人气色显明红润的说明病变较浅,气血未衰,愈后良好;如果病人气色晦暗枯槁,这说病变较重精气已伤,其病难治,愈后欠佳。

色主要青、黄、赤、白、黑等颜色,下面将这几种面色反应的症状分述如下:

1、青色:多是寒症痛症,小儿面色青紫或唇青为肝水内动,抽搐之症。

2、黄色:多是主虚主湿,多是脾胃虚弱,面色鲜黄为湿热黄疸,暗黄的为寒湿黄疸。

3、赤色:多是实热之象,若两颧潮红,则多属阴虚症,火旺之象。

4、白色:多是虚寒症,说白虚胖,为气虚;面白枯槁为血虚;所以色白主虚、主寒、主失血。

5、黑色:多属虚症、寒症或瘀血症,尤其是多见于肾脏,黑色见于面为阳衰阴盛,病情较轻;若里而焦,属火热内伤肾久耗。

第三望舌:

观察舌质及舌苔称为望舌,望舌是点穴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着重观察颜色和质地,从舌苔的厚薄及其分布情况来诊断病情。舌尖属心、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部分。

正常的舌质和舌苔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深浅适中、现将如何诊舌及其症状分述如下:

1、病理舌质分以下四种:

(1)、淡白色主寒症、虚症,多是阳气衰弱、气血不足之色。

(2)、红色主热症,多为里热实症、虚火旺,实热症舌红而苔黄,虚热症舌红而无苔,或舌苔剥脱,舌尖鲜红为心火上炎。

(3)、降色:舌色深红是血热或热毒极盛,多感热病、多为邪热,入于营分血分,少病之人多为阴虚火旺。

(4)、青紫色:多是瘀血蓄积舌紫而湿润者,为阴寒症、干燥者为热症,淡紫湿润亦见于气滞血瘀。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肿胀、瘦薄、裂纹、芒刺等。

(1)、老嫩:舌质纹理粗糙为老,多属实症;舌质娇嫩,舌边都有齿痕为嫩,多属虚症或寒症,为脾气虚或阳虚。

(2)、肿胀:多与水湿痰饮有关,舌质淡白肿胀多属脾肾阳虚;水湿停,舌质红降肿胀,多属热毒元盛。

(3)、瘦薄:多属虚症,舌质浅淡瘦薄,多为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舌质红降

瘦薄多属阴虚内热。

(4)、裂纹:舌质红降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浅白而有裂纹者,多属

气血不足。

(5)、芒刺:舌乳头肥大、增生为芒刺,干燥多属邪热元盛;且热邪越重芒刺越多越大,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元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3、舌态:观察舌体的强硬震颤:

(1)、舌强硬:外盛热病,多属热入心色、痰浊内阻、或高热伤津、邪热积盛。

(2)、黄苔:主热症,黄苔的颜色越深,反映热邪越重;淡黄色为重热;焦黄色为热甚。

(3)、黑苔:黑而滑润多是阴虚;寒盛黑而干燥是内热,炽盛津液受伤。

4、苔质:苔质有厚薄,润燥腐腻和有无变化等。

(1)、厚薄:苔薄是疾病轻浅的表现;苔厚是表示外邪入里有积滞,薄苔往往随病邪的发展而逐渐增厚。

(2)、润燥: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有较多的水分,过分湿润称为滑苔,多为水湿内停。

(3)、干燥:是津液已耗,外感热病,多属高热伤津;杂病多属阴虚液亏。

(4)、腐腻:是苔质疏松而厚,如像豆腐渣大颗粒,堆铺舌面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所致。

(5)、腻苔:是舌苔质较密、颗粒细腻,多是舌中稍厚,舌边周围较薄,擦之不去刮之不脱,属于湿浊内盛。

(6)、无苔:多是胃气虚弱或胃阴不足。

第二节闻诊:

闻诊是祖国中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点穴医师诊断疾病的一种

手段。闻诊包括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1、闻声音:语声重浊,多是外感;声音低微,多是气虚;高亢有力或烦而多言,多为实症热症;静而懒言多属虚症、寒症;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话语音高有力多属实症。

2、呼吸:气粗或喘促多是肺里实,呼吸微弱多属虚症。

3、咳嗽:咳声浊重,为外伤风寒;暴咳有力为肺实;咳声无力为肺虚;咳声嘶哑新病为实热;久病为肺虚;干咳无痰或咳嗽出少量粘痰是燥咳;咳嗽阵发,咳时气急边声不绝甚至呕吐,是为顿咳、百日咳;如犬吠声多是白喉。

4、呃逆:是由胃气上逆所致,呃声高而短且响亮有力,多为实热;低而长且微弱无力,多属虚寒。

5、暖气:可由寒气犯胃,肝胃不和,宿食不化,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

(二)、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气、汗气、痰涕以及二便等气味。

1、口臭:多属消化不良或齿或口腔不洁,胃有热,口气酸臭是胃有宿食。

2、咳嗽浊痰、脓白、有腥味,多是肺疽;臭出臭气、流浊涕经常不止是鼻渊症。

3、大便酸臭多为肠中积热;大便腥臭稀溏多属虚寒;小便混浊臭秽为内有湿热。

4、白带臭秽、粘稠为湿热;腥臭稀薄,多属虚寒;产后恶漏、臭秽,多是产后感染。

第三节问诊:

问诊是点穴医师对患者或家属进行有目的查询,通过问诊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治疗过程,问诊对疾病的确诊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问诊时要耐心听取人的叙述。问诊包括哪些方面:

一、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

二、现病史: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展变化及治疗经过的整个过程。

1、问寒热、有无发热、恶寒、及寒热的轻重。

1、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内热;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寒;冷一阵热一阵,寒热往来兼有口苦、咽干、胸满、沉闷等为半表半里症。

2、发热不恶寒:发热、口渴、便秘为实热症;久病低热、胸部及手、足心烦热为阴虚发热。

3、恶寒不发热:经常怕冷、手足发凉为阳气不足,可见于 疾。

2、问汗:

1、新病有汗,并见恶寒发热属表虚症;新病大热出汗属显热症;无汗或汗出极少而兼有发热怕冷为表热。

2、自汗:清醒时经常出汗,汗后自觉发冷,气短无力为气虚阳虚。

3、盗汗:睡中出汗,醒时汗止为阴虚;半身出汗多为气血不足之症。

3、问饮食:

1、多食易饥,为胃有实火;食饮减退为脾胃虚弱或肾阳不足。

2、食后胃痛,轻者为虚症;重者为实症;能吃而食后胀满为胃强脾弱。

3、喜热食为胃寒;喜冷饮为胃热;口淡不渴为阳虚,属寒盛;口干不饮,饮为脾盛湿盛。

4、口苦为热,多属肝胆热盛;口酸为内有宿食,消化不良、口臭多属胃火炽盛;口淡为虚,属胃有湿浊;口甜属脾,蕴湿热、口咸多属肾虚。

4、问睡眠:

1、有难以入睡,睡而易醒,睡而早醒及多苦不实等现象,多属心阴不足,心阳不盛;神不得亦可见于心火亢盛、胆火内郁、胃中不和、心肾不交等。

5、问二便:

1、大便秘结、干燥难解、腹满腹痛多属实症、热症;久病或老人、孕妇大便困难,多为津亏血少或气阴两虚。

2、大便稀薄为溏泄,多是脾虚寒;黎明即泄(为五更泻)为肾阳不足;水泻为湿重,大便有粘液、脓血、里急后重,为肠中湿热。

3、大便出头硬,后稀溏多属胃虚弱、中气不足。

4、小便黄而少,多属实热;黄赤混浊、尿流不爽或尿痛为湿热。

5、小便清长,多属虚寒;频数不禁,多属气虚或肾气不固。

6、小便点滴而出称为癃;小便点滴不出称为闭;突然尿闭或只点滴外流,小腹痛发热者属实症;尿量减少甚至无尿、腰酸肢冷者属虚症。

6、问经期:

1、月经提前、量多、鲜红多是血热;量多而淡多属血虚;月经错后、色暗紫或小腹冷痛多属实症;经色暗紫、有块、小腹胀痛多属气滞血瘀;经期后延、色淡量少,多为血虚。

2、白带清稀、无臭多是脾虚湿重;带下色黄而粘稠臭秽,多属实热下注。

3、产后恶寒高烧、恶露臭秽多为产褥热;恶露不尽兼有腹痛多为瘀血。

7、问头身:

1、头身以枕部为重,连及顶背属太阳经痛;痛在前额,连及眉棱骨多属阳明痛;痛在头侧多属少阳经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属厥阴经痛。

2、身痛、全身酸痛、发热怕冷多是外感;久病身痛多是气血不足。

3、手足麻木多属气血不足;关节疼痛多属虚症。

8、问胸腹:

1、痛在胸部多为心肺病痛;胸痛放射至背为胸痹痛;在胸肋多为肝病;痛在上腹多为脾胃病症。

2、胸腹满闷胀痛多为气滞气痛;可四处走窜、刺痛、剧痛多为血瘀其痛处固定。

3、痛处喜按、喜热为虚寒痛处,拒按为实症;痛处喜按又热为虚寒。

第四节切诊:

切诊也是点穴疗法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种:

一、切脉:脉诊是点穴医师用手指按在患者的动脉上,根据脉象了解患者所患疾

病的内在变化的重要的诊断方法。

1、切脉的方法:患者的手掌向上,医师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患者的手腕上,横侧切取桡动脉,将脉分成寸、关、尺三部,即中指所在桡骨茎突出,定为关脉,关脉前为寸脉,关脉后为尺脉。患者的左手寸、关、尺和心、肝、肾相应,也就是左寸是心脉;关是肝;尺是肾脉;患者的右手寸、关、尺和肺、脾、命相应,也就是右寸是肺脉;关是脾脉;尺是命门脉。男以左为主,女以右为主,也就是男左女右。分别切取浮中沉,就是以手轻按脉为浮;稍微用力按脉为中取;用力按脉为沉取;以此切取脉象的气势、形态、强弱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小儿的切脉分成人不同,切脉的部分不能容指(就是容不下指头)故宜用一指切三脉。

2、正常脉

成人一呼吸脉来四五跳,小儿七八跳不浮不沉、均匀和缓。

二、病脉与重脉:病脉分二十八部脉,现将点穴治疗常见的几种,分别加以说明:

1、浮脉:浮在皮肤表面,轻按既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稍重按反觉脉搏减弱,此脉多属表症;脉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脉浮而细软称为濡脉,多属湿热。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此脉多属里;脉浮而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

3、迟脉:一呼吸之间脉搏不足四次为迟脉,多属寒症;脉浮而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

4、数脉:一呼一吸脉搏超过5次,多属热症;脉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5、结代脉:均为脉不正时有间歇、有规律间歇为代脉;不规律的间歇为结脉;代脉为脏器衰败,结脉为寒积。

6、洪脉: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多属热盛。

7、细脉:脉细如,多为气血不足;细弱无力,模糊不清为微脉,属气血虚耗。

8、弱脉:沉而无力,多属久病气虚阳衰。

9、紧脉:脉搏动,紧张有力多属寒症痛症;脉浮而紧为表寒;沉紧为里寒。

10、缓脉:博动不快不慢、不强不弱多属正常脉,但在病理情况下多属温盛。

11、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因滑多属邪盛、痰食、内滞,健康人或孕妇妊娠时也可见此脉。

12、弦脉:端直以上如按琴弦,多属肝病,剧痛为实症。

13、芤脉:脉岌虚如按葱岌,多见于失血或男子失精。

第五节触诊:

触诊也是点穴医师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如皮肤发热多阴虚;虚热腹部胀满、拒按为实症,按之濡软痛轻者为虚症。

第六节病因辨别症

祖国中医学理论认为,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重要由于六淫、七情所造成。除此以外,还有饮食不节、外伤劳累房高等。

六淫、七情导致人体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属于自然界的六气,在这六气的自然变化中出异常现象,如太过与不及,以及气候的反常现象在人体抵抗能力的低下的情况下,就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因素。

六淫引起的疾病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混合的,六淫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如寒邪可以化热等,虽然是六淫可以致病的因素,但六淫的病症发生发展和变化,还取决于人体内在矛盾的变化。

1、风:风是春天的重气,四季均可有风,但春天的风较之,其它季节的风易使人产生疾病。俗话说:“春风入胃”就是这个道理,风与其它病邪相接合而导致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病急,消失快。2、症状常表现为游走不定。

3、风邪伤致皮肤可以发痒。4、有怕风的症状。

常见的风病如下:

1、伤风、怕风、有汗、头痛、鼻塞、怕热、苔薄、白脉浮缓。

2、风疼:风邪侵犯经络,引起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3、风疹块:表现为皮肤痛痒起风团。

2、寒:寒是冬天的主气,也可见于其它季节。风寒导致人体疾病的主要特点如下:

1、寒性收起凝滞,故易出现筋脉拘挛收缩和气滞血瘀而疼痛。

2、寒邪易伤人的元气。

3、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

4、有恶寒症状。

下面谈谈几种常见的寒症:

1、伤寒:寒邪伤表,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骨关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2、寒痹:寒邪伤络,引起关节疼痛、疼痛处过热痛 过冷加剧。

3、中寒:寒邪直接伤里,引起呕吐清水、腹痛、肠鸣泄泻;严重者可以出现突然战栗,身凉四肢冷脉伏。

3、暑:暑是夏天的重气,暑引起的疾病称为暑病。

暑病的特点如下:

1、暑为热邪,故有热症表现,如身热、口渴、心烦、多汗等症。

2、暑邪易耗气伤津,故有身倦四肢无力、口燥舌干等症。

3、夏季多汗暑多爽湿,故常见胸闷、恶心、饮吐等症。

常见的暑病有

1、伤暑:身热多汗、头痛烦渴、恶心呕吐、腹泻、唇干、气促、四肢无力。

2、中暑:突然晕倒、身热烦燥、大汗气粗。

4、湿:湿是夏季六月的主气,此时气候潮湿易使人致病,经常坐卧湿地、住处潮湿、水中作业、汗出沾衣等均可引起湿病,湿邪也可常与其它病邪结合而致病。如湿热、寒湿、风湿、湿温等。

湿邪导致疾病的特点:

1、湿性粘腻停滞,故致病后缠绵停留着不易去掸。

2、湿性重着,故常感身体深重、四肢酸沉、头重如裹等。

3、湿性污浊,故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

4、湿邪阴虚凝滞能阻碍人体气机流畅,出现胸闷、腹胀、腹满等气滞症状。

5、大便易稀,小便少。

6、舌苔滑腻脉濡。

下面谈谈几种常见的湿症:

1、表湿,湿伤于表引起症候为头胀、沉重、全身沉重乏力,困倦、胸闷、发热不重,怕冷、鼻塞、口不渴,尿少、苔白、脉滑濡。

2、湿痹:湿犯经络引起关节疼痛,也可出现关节肿胀又称痹。

3、里湿:为湿伤于引起湿在上侧胸闷、恶心、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腹部胀满,湿在下,则是肿,尿少便溏。

5、燥:燥是秋天的主气,因气候干燥而致病。

其特点是

1、燥邪干枯易伤津液,故有口干、眼干、鼻咽干、干咳、皮肤干燥等。

2、燥邪容易伤肺,常见的燥病就是肺燥。肺燥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微恶寒、头痛、鼻干、唇干、咽干、喉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积滞带血。

6、火:火和热只是程度的不同。热之极便是火,火体大病的产生是由于湿热,之邪入侵肌体而生火,也有因感受风、寒、湿、燥之邪入里而化火,此外脏腑机能失调、精神活动异常,如暴怒等也可生火。

火症的特点:

1、火为热之极,伤人会出现火热之象,如面红目赤、红肿、怕热喜冷,尿黄、舌红等。

2、发病较快,变化较多。

3、火热易伤津液,故有口干舌燥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短。

4、火热易便血,血流加速迫血妄行或灼伤脉络,因而出现脉数出血等症状。

六淫引起的火病多为实火,实火的临床表现:面红目赤、肿痛、眼多、口唇干燥口苦、口渴、口臭、口舌糜烂、咽喉及牙龈红肿出血,鼻衄、吐血、耳聋、耳中轰鸣、身热烦燥、谵语发狂、便秘尿少而赤尿血、便血,舌苔黄糙、舌质红降或生红刺。

二、七情:

七情是指人的精神情志活,祖国中医学把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分成: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表现形式故称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一种反映,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伯正常精神活动,并不是致病因素。但如果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某些情志活动,持续过人,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便可导致疾病的产生。

祖国中医学素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以及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的记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使人有不同的影响,但上述的情志变化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如大怒伤肝,也可以作呕及其脏腑。

第七节辩证纲领:

八纲辩证也是点穴疗法对痛邪的性质及其盛衰,疾病所在进行综合分析可缺少的基本纲领,八纲包括寒热、虚实、阴阳表里。

一、表里:是指病位的深浅,如皮肤肌肉经络等为表,五脏六腑为里。

1、外邪侵犯表体,表现为怕冷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或酸痛、苔薄白脉浮等症状,根据外邪性质及肌体强弱不同常把表症分为表寒或表热。

表寒症:怕冷重,怕热轻或无汗及少汗、舌不干、口不渴、脉浮紧;表症往往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表热症:发热重,怕冷轻,舌红脉浮数。外邪侵表侵犯肺理及皮毛,正气抗邪正邪交争故恶寒发热。

2、里症: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凡病邪由表入里,里及脏腑或由各种原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病从内生。里症的表里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是以脏症候为主,一般来说,里症不恶多是风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质及舌苔的改变。

3、半表半里症:病邪不压正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介于表里之间,出现寒热往来,胸肋满闷烦呕或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状者为半表半里症。

二、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用户用以概括肌体阴阳盛衰的两种情况,一般的说寒症是感受寒邪或机体的技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症候,热症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亢盛的反映。

1、寒症:常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阴盛症状。

2、热症:多见于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赤短、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阳盛症状。

3、寒热错杂症:就是同一个病人身上既有寒病又有热症,寒热症同时存在,常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里症的寒热错杂,以上热下寒症为多见;一种是表里同病的寒热错杂,如表寒里热症和表热里寒症。

4、寒热真假:

1、真假寒热:既内有真热,外见假寒的症候。临床表现手足冰冷、苔里脉细彻属寒症。但虽寒不喜热,脉虽细但按之却有力,舌苔虽黑并不湿润。

2、真寒假热:既内有真寒外见假寒的症候。临床表现身热、面色浮红、口渴喜冷饮、舌苔黑、脉洪大似属热症。但身热反盖被,虽口渴但饮水不多,或饮水不下,舌黑但滑润脉洪大,但按之却无力。

三、虚实:虚实主要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种表现方式:

1、虚症:多见于久病、重病之后病人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常见的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形体消瘦、气短自汗、盗汗以及便溏泻、小便频数。虚症包括两种:

1、气虚: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倦无力,自汗、食饮不振、舌淡苔少脉无力。

2、血虚:面色苍白或姜黄色,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质较淡,脉细无力。

2、实症:主要指病邪过盛所产生的症候,多见于新病病势较急,故往往表现于两个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兴奋、声高声粗、高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舌苔厚腻脉洪而有力等。

四、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也就是表热实症属阳症,里寒症虚症属阴,这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由于人的机体有阴阳之分,当灵活掌握。

阴症:是机体阳气虚衰,阴气偏盛的疾病,其病属寒属虚。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暗淡,畏寒肢冷,气短音低,口不渴或虽渴而喜热饮,大便溏尿清,舌质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阳症: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疾病,其病属热属实。临床表现:精神烦燥、面赤身热、舌质红降、苔黄、脉滑数洪实等。

(0)

相关推荐

  • 手少阳三焦经2:关冲穴至外关穴

    X 关冲穴 三焦经跟心包经是表里经.当亥时(21:00-23:00),气血流注到三焦经,当心包经的气血走到手指头这边中冲穴的时候,就会顺着指头再绕回来到第二个指头,也就是无名指的外侧. 在无名指指甲外 ...

  • 脏腑点穴养生功法

    一.扳指法 扳指法的作用 1. 增强身体免疫力 2. 提高工作效率 3. 带动家人患者一起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 扳指法原理 1. 扳指法对脑细胞的作用: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 ...

  • 艾灸必读: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能不能艾灸

    很多想做艾灸的小伙伴,加我的微信后第一句话一般会问:老师,我是某某病,能不能艾灸? 这说明很多人对自己的体质.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原理不太了解. 中医对病的辩证有六经辨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 ...

  • 手上对应各种疾病的反射点,90%的人不知道(手掌点穴按摩法)

    -- 以下是正文 -- 当你身体稍有不适,可以通过手掌穴位进行调整达到治病强身目的,可以用按摩,也可以用手针疗法.这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手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按摩或针刺,以治疗疾病的疗法.它具有疏通经 ...

  • 手掌点穴按摩法 | 八卦象数点穴疗法

    导读"一沙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手掌中有人体全息之讯,自古易医相合,大道至简.本文介绍手掌点穴按摩法,以八卦象数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安全有效,值得学习. _____ ...

  • 武林秘传点穴术及穴位受伤的中药救治秘方

    第一章.人身四大秘穴详解: 歌诀曰: 人身四穴四大梁,青龙白虎前后藏. 按季对时穴受伤,就是神仙亦惊惶. 春夏青龙巳时醒,秋冬白虎惊戌时. 朝胸夜背须牢记,伤人出手武德留. 青龙受惊心即乱,面目青黄食 ...

  • 武林秘传点穴术

    武林秘传点穴术 第一章.人身四大秘穴详解: 歌诀曰: 人身四穴四大梁,青龙白虎前后藏. 按季对时穴受伤,就是神仙亦惊惶. 春夏青龙巳时醒,秋冬白虎惊戌时. 朝胸夜背须牢记,伤人出手武德留. 青龙受惊心 ...

  • 点按手上的穴位,可调百种病(手掌点穴按摩法)

    当你身体稍有不适,可以通过手掌穴位进行调整达到治病强身目的,可以用按摩,也可以用手针疗法.这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手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按摩或针刺,以治疗疾病的疗法.它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之 ...

  • 点按手上一穴位,可调百种病(手掌点穴按摩法)

    当你身体稍有不适,可以通过手掌穴位进行调整达到治病强身目的,可以用按摩,也可以用手针疗法.这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手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按摩或针刺,以治疗疾病的疗法.它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之 ...

  • 传统武术秘传点穴手法

    一.正穴出手 此手法主要针对人体胸.心.腹部位及任脉一线. 例如:对方出左手向我方面部抓或打时,在其手刚至我体前,我即用右手按住其腕臂上侧,随之左手前滑按于我之右手前位,向下用力空出右手的同时,我方进 ...

  • 腹部胀气中医点穴按摩法

    先点阑门,重调泻.轻补.泄建里脐(上3寸处).此穴具有和胃健脾.通腑降气的功效,临床当中用于治疗腹胀,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具体的操作手法: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处定位此穴,然后进行术前消毒,接着 ...

  • 道门秘传点穴术医疗经验

    <道门秘传点穴术医疗经验>歌诀 人身有病阳先虚,升阳通气开络先.大椎尾闻升督阳,百会涌泉连上下. 开心活关前后心,神阙命门先后天.点拨带脉通左右.高氏治病九穴先. 注:通阳的首要穴位即大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