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力学之《态论》(二)
上次讲的是物质的状态和形态,因为物质总是具有一定的形态,而这个“形态”恰恰来自于“感觉”,它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仅仅是我们对物质的“描述”。
有形世界
这是不是说物质的“形态”不重要呢?恰恰相反,它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形态”,物质世界就变成了名符其实的“无物之物”,即它存在,但却无“形”。
如果不赋予物质以“形”,我们就会完全失去世界,失去物质,失去物体,甚至失去自我,这就象一个人没有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和皮肤完全一样,变成了一个石头一样的物体。
可见物质拥有外“形”是多么重要!
【水的外形】
利用感官“赋予”了物质以“形”后,我们才能接近物质,进入物质,观察物体,利用物体,研究自然,征服自然。
状态决定形态,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大自然反对重复,那么物质世界为什么会不断地运动,变化呢?
这是因为宇宙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本论认为,物质也好,宇宙也好,宏观世界也好,微观世界也好,都是一种“生命形式”。
基意识
具有“意识”是生命的标志,我们把有生有死有成长,有意识有发展的物质称为“生命”,本论的宇宙,天体和万物也都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们也是一种“生命形式”。
宇宙中本来并没有物质,只有合成物质的“原料”——基子,也就是光粒子,这些光粒子具有四性(喜曲厌直,喜绕厌撞,喜群厌单,喜新厌旧),七格(球格,弹格,动格,速格,完格,恒格,灵格),五力(感知力,计算力,记忆力,跟从力,创造力),它们是“终极粒子”,宇宙万物都是由它们合成的。
这些粒子先天本有,无生无死(恒格),数量恒定,又具有上述最“基本”的意识,所以必然会凑到一起,合成能晕,合成物质,合成各类天体。
下图就是基子构图,中心是“基脑”,具有“五力”,外围是基体,具有“四性七格”。
详见《宇宙进化论》
意识源于光
赋予光基子以“四性,五力,七格”以后,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论把一切宇宙万物都视为一种“基队列”,即由基子排成的“队列”,共进共退,这是由光基子的上述那些“特性”所必然导致的,因为光基子永远运动(动格),又喜欢聚在一起,所以必然要“生事”如果没有“意识控制”,以光速横冲直撞的无数基子将会顿时陷入一片“混沌”之中。
所以一个没有“意识控制”的宇宙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现在的宇宙非常有序,光基子们一方面往一起凑,一方面又排成的某种“队列”,同速同向运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它们各方面的“意向”。
定距列阵——基队列
我们知道的光就是“波队列”,光具有“波动性”,它由低能基子一个挨一个等距离排列,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同进同退,队列“距离”保持不变。
这样物质就产生了,最简单的物质(即“基队列”)就是“光波”,这种“队列”只需要若干基子“定距分布”,然会同速同向运动,这叫“队列运动”。
- 那么这些光基子怎么能做到“队列运动”呢?
既能保持“队形”不变,又能保证“队列运动“,大家知道,“光现象”特别复杂,比如反射,折射,散射,衍射,干涉,色散,曲射,扩波,缩波等等,不论如何千变万化,但总是以“波”的形式在变化,否则我们是不会知道的。
二维队列运动
“队列运动”是一种“二维运动”,一方面,光基子之间要时刻保持“定距”,另一方面,在保证“队列间距”不变的前提下,队列要按“队列的运行规则”运动。
下图是光(波队列)的直线运动示意图,红圆代表一个波,绿圈代表一个波粒子,各色细直线表示各基子的运动轨迹,它是二维的。
这种“基队列”现在称为“能量”,是物质的食物,但在“造世之初”,它们就是物质,是那时最先进的“队列”。
- 基子怎么能做到“定距列阵”的呢?
“定距列阵”是一种“测距”能力,这种能力就不是上述基子的“四性七格”能做到的,而是一种“计算力”,“计算力”与“感知域”相配合,就可以用来“测距”,即
感知力+计算力=测距
既然基子能够“看”(或“听”)到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物质,这本身就隐含着可以“测距”,即不同的物质粒子一定位于不同的方向和距离 ,而不应该是不同的物质都在一起,这就是“观察和定位”能力。
【上图是基子感知到的周围粒子分布,白线圆内是其“感知域”,对圆外粒子无感,圆内最中间(箭头所指)的那个基子正是“定位基子”,它能给“域内”各粒子“定位”(方向和距离)】
能确定环境中物质的方向和距离,这就是基意识中的“定位”能力,这种“意识能力”经过“意识相加”以后,就能使原子对遥远的恒星,行星甚至星系进行“定位”,形成宇宙天体的“定距”绕转。
∽∽∽∽∽∽∽∽∽∽∽∽∽∽∽
要理解宇宙就必须付出代价,就要“革新”观念,再用旧的观念是不可能理解宇宙的!把“光”看作“意识的本源”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光现象”是极其复杂的。
赋予“光”以“四性”,“七格”和“五力”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物质只要具有了“意识”,就一定具有“进化性”。
包队列
基队列可以分为两种,一,波队列,二,包队列。
随着宇宙的发展进化,更“先进的”队列被“创造”出来,“波队列”以后又出现了“包队列”,比如电子,质子就是“包队列”,接下去继续进化,出现了“原子队列”(即由原子排成的天体),同时又出现了“星系队列”,星系分解后又出现了“恒星队列”(星团),然后又出现了“分子队列”(行星就是由分子组成),又出现了“行星队列”(太阳系就是行星队列),又出现了“卫星队列”等等。
高维运动
“包队列”是更高“维”的运动队列,因为“包队列”中的光基子不再是“定距列阵”,而是“并体列阵”,即基子一个挨一个排成的“闭合包”式的队列。
下图是质子结构图,质子的身体是基子“密排”而成的(白点代表基子)“基队列”,电子中子等也是这种队列。
电子和质子的“队列”是由“高能基子”排成的,除了保持“并体距离”外,包队列都在高速自旋,自己绕着自己的“轴”在转,说它们是“高维运动”,是因为它们除了并体,还要自旋,还要合成原子分子,完成属于原子和分子的运动。
【上图是电子(包队列)的基子(电基子)的“二维运动”轨迹,黄线是电子绕核轨道,选取了三个电基子(a,b,c)的运动轨迹,绿线表示a基子的二维轨迹,红线表示c基子的二维轨迹,蓝线表示b基子的二维轨迹,电基子除了做二维运动以外还做很多其他维的运动,如电子随核的原子运动,原子随分子的运动,分子随星体的多维运动,所以才叫“高维运动】
意识三性
凡“意识体”都有三大能力,一,利己性,二,跟从性,三,免撞性,这叫“意识三性”。
有了这三性,意识体也就自然具有了适应性,适应性也就是进化性。即
利己性+跟从性+免撞性=
适应性=进化性
一,利己性和意识相加:
基子是万物中唯一的“自主意识体”,其他所有物质的意识都是基子的意识“加”出来的,这叫“意识相加”。
所谓“自主意识体”就是含有独立意识,拥有“自我”感知,能够独立行动,且行为具有“目的性”的“非组合体”,其他粒子(队列)虽然也有“自我意识”,也能自主行动,但它们都是“组合体”,它们的意识都是“加”起来的“合体意识”。
意识差
物质的意识可以相加,就象人的意识可以“相加”一样,因为每个个体的意识有所不同,按本论的原理,个体意识是由其经历决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基子,却有“高能”和“低能”之分,有“波队列”和“包队列”之分,因为它们有“意识差”
任两个光基子的意识都是不同的,都存在“意识差”,这是因为它们的“经历”不同,“经历决定意思”是本论的二十五大基理之一,因为基子是“学习型”粒子,上边说过基子的“五力”,其中之一就是记忆力,当然它不能象我们一样记住很多东西,但是还是可以从经历当中获取一丝记忆。
意识的“差异”导致了意识的“相加”,意识的“相加”导致了“合休意识”的进一步差异。
作用三原则
二,跟从性和作用三原则:
跟从性就是所有物质粒子都具有的“同类相从”的意识,这是形成各级“队列”最重要的前提,没有“跟从性”,就形不成任何队列,就既不会有电子,也不会有质子中子,更不会有原子分子。
物质在自然界都是“同类群居”,拿地球上来说,空气和空气在一起,水和水在一起,地壳也连在一起,地球内部也是如此,太阳系中也是,水星,金星,地球都是固体小行星,木星,±星,天王星都是气体星,小行星带则都是小石头,这就叫“同类而居”。
这都是物质的“跟从性”导致的。
虽然太阳地球都是比较大的“运动系统”,但它们和电子,原子等“小系统”一样,同样是“同类而居”,其实不论是大系统的同类而居还是小系统的同类而居,都是出自一个原理——“作用三原则”
那么什么是“作用三原则”呢?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