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志斌:霸伯簋铭文校议
卤,蔑霸伯历,使伐用帱二百、丹二糧、虎皮一,霸伯拜稽首对扬井叔休,用作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卤,蔑霸伯历,使伐用帱二百、丹二糧、虎皮一,霸伯拜稽首对扬井叔休,用作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其永宝用。
卤
卤为
盐。所谓盐字,M1017:8簋铭作
形;M1017:35簋铭作
形,显然是一字异构,或可隶作
。《玉篇·盐部》:“
,同盐。”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是不宜直接将此铭中的
释为盐。《说文·卤部》:“卤,西方咸地也。……东方谓之
,西方谓之卤。”徐锴《系传》:“按《史记》曰,大抵东方食盐
,西方食盐卤。”段玉裁《注》:“大史公曰: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然对文则分析,散文则不拘。”《说文·盐部》:“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徐灏《笺》:“天生谓不湅治者,如今盐田所晒生盐。人生谓湅治者,如今扬灶所煎熟盐是也。”由此可知,地域差异,名称不同。西方咸地之卤,又名盬。《说文·盐部》:“盬,河东盐池也。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盬。’”杜预《集解》:“盬,盐也,猗氏县盐池是。”孔颖达《正义》:“盬虽是盐,唯此池之盐独名为盬,余盐不名盬也。”翼城大河口墓地所属霸国,地近盐池,所获盐卤宜以“卤”名。
,取厥吉金,用作宝尊鼎。”两器铭皆以“卤”为称。
,是卤字孳乳为盐字过程中形成的字。以往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在战国时期,见包山简147“煮盐于海”,盐字作“
”。霸伯簋铭中的
,则将这个孳乳过程的时间提前至西周中期。林沄老师与刘钊先生认为
是盐的基本字形,冯时先生以为是盐字早期形体。笔者以为,
,既是卤字,也是盐字。是卤、盐尚未完全分化阶段的字形。至秦文字中,才增加臥声出现“盐”字。
卤,黄、谢二位先生认为如卜辞习见之“
禾”“
年”,是祈求盐卤丰产,应该是可取的。但据霸伯簋铭内容,笔者以为
卤之
似可直接释作动词,意为求取。
祭仪式西周早期常见,是为祓灾祈福之祭。如西周早期的獻侯鼎(集成02626)“成王大
在宗周”,另如不栺方鼎(集成02735)、叔夨方鼎(新收915)。但到西周中期以降,
渐而成为一个表祈愿意的动词,如西周中期的衛鼎(集成02733)有“用
寿,匃永福”。西周晚期的
簋(集成04317)“用
寿,匃永命”。由此,这三件西周中期的霸伯簋之“
卤”,可径直解为“求卤”。
卤”,周正十一月,当是夏正九月。《诗·豳风·七月》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其获,十月陨萚”,“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皆说明八月以后天气转凉,农时已至秋收冬藏了。笔者理解,井叔此时来到霸国,正值盐卤收获庋藏之时,这个时节到霸国求取已经收获的盐卤,似乎更合乎情理。
(寿)”。此字,黄益飞、谢尧亭先生释作“畴”,认为是耕治之田。畴二百即麻田二百田,或是田四百井。因此之故,黄、谢二位先生进而认为这三件霸伯簋铭,事关西周井田制与诸侯封域。黄、谢二先生此说可能是受到后面铭文中的“丼”字的影响。西周金文中,目前为止其实尚未出现明确无疑的井田制的证据。有关土田的分封与领属变改的铜器铭文中,也未见有“畴”与“井”的相关内容。另外,井叔本在陕西沣西张家坡一带,他来到山西南部,将田畴赐与本就在此地的霸伯,那么所赐的田畴的原属是谁呢?如果霸伯簋铭所记确为封赐土田之事,畴二百即四百井,从封赐土田之数来看,差不多就是一个邦伯初封的规模了,而作为授民授疆土的封建仪程,必然是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与霸伯簋铭中基于
盐这种轻描淡写的记述显然不能相协。
是“帱”。《说文·巾部》:“帱,襌帐也。”《尔雅·释训》:“帱谓之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礼记·丧服大记》:“大夫殡以帱,欑置于西序,涂不暨於棺。”帱二百,可能就是帷帐二百顶。帱也指舟车的帷幔。《史记·礼书》:“大路之素帱也。”司马贞索隐:“帱,谓车盖以素帷。”《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抚鸿幢,御矰缴。”李贤注:“《广雅》曰:‘幢谓之帱。’即舟中之幢盖也。”另外,蒙车毂的皮革也称为帱。《周礼·考工记·轮人》:“进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郑玄注:“帱,幔毂之革也。”孙诒让正义:“帱,本为帐,引申为覆帱之义。凡小车毂以革蒙幎为固,故亦谓之帱。”考虑到霸国所获卤积需要运输储存,作蒙幎之用的车用帱可能更合理一些。而这些帱,应是井叔由沣镐携至霸国,更合理可解。
簋盖(集成04302)铭中周王赐彔伯
“金车:贲
较、贲圅朱虢
、虎冟朱里、金甬、画
、金厄、画
、马四匹、鋚勒”。
字即霸伯簋铭中的帱。同为西周中期的伯晨鼎(集成02816),周王命伯晨承其祖考继续任垣侯时所赐有“驹车:画绅、
较、虎帏、冟
里幽、鋚勒。”其中
字从
从
,是“帱”字异构。此两器铭中已经明确“帱”是车器的配备,作蒙车毂皮革的“帱”解,应该是合理的。帱二百,意可以配备车百辆。此数若与晋国的千辆规模相较,正合于霸国与晋国的体量。
为帱而不为畴,还因其与同铭出现的虎皮相呼应。《周礼·玉人》“继子男执皮帛”,郑玄注:“见礼次子男,贽用束帛,而以虎豹之皮表之为饰。”大概霸伯簋铭中的二百帱,也是用虎皮包裹为饰的。
为帱相协,笔者以为霸伯簋铭中的“丹二糧”与“丼二糧”应该都是“丹二糧”。三件霸伯簋盖、器铭共计六篇,作“丼”者二例、作“丹”者四例,无疑当以“丹”为正字,“丼”为“丹”之讹。《说文·丹部》:“彤,丹饰也。从丹、彡。彡,其画也,彡亦声。”彤沙一词为金文习见,五年师
簋(集成04216)铭中之彤作“
”,从丹;而弭伯师耤簋(集成04257)铭中之彤作“
”,讹从井。当以从丹者为正字。
。”是为服饰着色用料。丹砂又是药石。《周礼·天官》:“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今医人有五毒之药,合黄蝥,置石胆、丹砂、雄黄、礜石和慈石其中,烧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以治疡。”丹砂色红似血,这一特性又使得其在当时的盟誓约信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丹作书的丹书常施于符契与盟书。《秋官·司约》之下有“司约掌邦国及万民之约剂,治神之约为上,治民之约次之,治地之约次之,治功之约次之,治器之约次之,治挚之约次之。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若有讼者,则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延至汉以降,亦常见之。《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总括而言,丹砂的使用,主要有巫术、礼仪和方术三方面。商周时期高等级墓葬中普遍使用丹砂,应该是此三者的综合体现。《荀子·正论》记载:“虽珠玉满体,文绣充棺,黄金充椁,加之以丹矸,重之以曾青,犀象以为树,琅玕、龙茲、华瑾以为实,人犹且莫之抇也。”这是战国时人对丹砂用于随葬的直接记述。
。庚嬴对扬王休,用作厥文姑宝尊彝,其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图二:1〕铭中的
,郭沫若先生隶作
,认为“丹一
,丹、丹砂,
字从木
声,疑即管之异文。丹砂之单位以
言,犹贝以朋言,车以辆言,马以匹言,故丹砂一称丹干(《荀子·王制篇》)或丹砰(同,《正论篇》),犹言贝朋、车辆、马匹也”。于省吾先生认同郭说,并从声纽上进一步补说:“
从
声,
从干声,干与管并属见纽一等;就韵部说,管与从干之字并属元部。……以干为基本音符的
字可读作管是毫无问题的。”
也可能即是“桿”字,桿也可读为管,丹一桿也即丹砂一管。
,赐
冑、干戈,豦弗敢忘公伯休,对扬伯休,用作祖考宝尊簋。”〔图二:2〕豦簋铭中的“丼”,其实当是“丹”,字形与霸伯簋铭中的“丹”字一致,也是丹砂,而不是井田。“
”,可能是“匙”之异构,应是某种容器或量具。
(桿、管)、
、糧为容量计,是一种粉状物。而如果释“丹、丼”为“井田”,则是难以通暢的。
(作者:严志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5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