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了十次不中举,回家时写下一诗,没想到却流传千古
分科取士即科举。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公元605年,末于1905年,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中国历史上已超一千三百多年。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唐朝诗歌盛行的朝代,许多文人才子都有过一段两段或者多段上京赴考的经历的。本期所讲述的便是唐代诗人与他的科举考试之间的故事。科举制度细分开来又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四种,这样的考试其难度及荣誉性质依次向上排列。若是“童试”通过,那么便将取得秀才的资格,而“童试”的对象是不分年龄大小的,不要受着“童”字的干扰影响;而“乡试”通过此人便将由秀才升级成为举人(又称解元),当然这要是“乡试”考试中的第一名,第二名至第十名则称为“亚元”。一层一层向上递进,若想取得高一等级的考试资格,得通过前一考试获得名额。“乡试”之上便是“会试”,通过者,第一名则为“会元”,其余三百名则称为“贡士”;“会试”之上便是“殿试”,此为最高等级的考试,由当朝皇帝主持,通过者,则为进士,戏谑一句——读书读到这个地步,估计也真成“近视”了。
本期主人公便也与多数赴京赶考却未中的考生一样,名落孙山,有感而发顿时写下诗篇,没想到流传多年,竟成为了名家诗篇。《南归阻雪》作者: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分清新自然,与唐代诗人王维有的一拼,故被合称为“王孟”;由其为襄州襄阳人,故称为“孟襄阳”,由于其未曾入仕,居于山中,故又被称为“孟山人”。
这一首写雪诗其实表面写雪而意不在雪。一、二两句“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写诗人从北往南归,但在途中突遇大雪阻挡前进,不得前进的他借机眺望北方,恍然有了所思……三、四句诗人接着来描写所见景状。下雪了,大雪茫茫一片,“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一个“莽”字透露出诗人内心多少感伤与无助?向四周放眼望去,但见苍茫狂野,无边无际,故乡的归途又在何方呢?中间四句,写景再次抒情,再次深刻表露诗人现时之处境。一缕孤单的烟从半空中冉冉升起,晚归的大雁也往天边飞去了,所下的雪厚厚地积累着,已经将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岗重重覆盖,独剩下饥饿的老鹰捕捉在冬日寒冷下萧瑟着的兔子。
其中,“孤”、“覆”、“饥”、“寒”均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表露出诗人处境之落魄,内心的悲凉跃然于上。后四句,诗人终于“步入正题”,讲自己少年便攻读诗书,研究词法,无奈怀才不遇,赴京赶考十次却未中一次,如今,面对着归去之路,不由得彷徨无奈,羞于回家。全诗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至四句,诗人交代时间地点,以及道出内心的悲凉与无助;第二阶段,中间四句,诗人通过一缕孤单的烟,一只晚归的大雁,一场很厚的雪,一只饥饿的捕捉兔子的老鹰来侧面写出自己的处境,道出内心的孤单、悲凉;第三阶段,后面四句,诗人通过少年读书与如今名落孙山来做对比,写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以及自己想家却又不敢回家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