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宗秦汉 —— 无汉印不大师 2024-06-20 07:18:36 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在中国传统印文化中,汉印可以说是其间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汉至魏晋时期,迎来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汉印文字的点画比秦篆简略、明快、热烈,结构近于现代楷书,形体变秦篆的长形与汉隶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汉“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以面目不同来分,西汉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以方为主,浑厚茂密;魏晋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渐失,鲜活生趣。汉印不但形制、钮式等空前精美,而且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艺术形式也被后代的篆刻家们奉为典范,一时蔚为大观。 刘茂检私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分类 从内容上,汉印主要分官印和私印两类。官印主要分为玺、印、章三种,包括帝王印和官吏印。官印风格堂正大气,法度严谨,尤其以东汉官印为代表的汉印范式成熟期,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结字方正而气力充实,章法以平正为基本格局而有欹侧多变之势。私印主要有姓名印、表字印、臣妾印、吉语印、肖形印等,西汉多为一至二厘米见方的凿印,或略大些,长方形半通印较少,印文多加界格线,钮制多为鼻钮、坛钮、龟钮。到中期类式渐多,印面渐大,渐不加界格,铸印也多起来,除了作汉篆私印外,还有缪篆私印、鸟虫篆私印,印文以游鱼、鸟头、虫首融合文字,富有装饰趣味,有变幻莫测、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到了东汉,私印不论从印章类式、印文格式字义或是从印材质地、印纽雕刻等方面来看,都是有史以来最为丰富的。如印章类式有母、子套印、姓名图案印、姓名吉语印、肖形印等;印质扩充到牙、琥珀、玛瑙等;印纽样式,有鼻钮、瓦钮、桥钮、坛钮、虎钮等。私印风格精巧温雅,用刀多舒缓平和,以从容为上,字法平实又灵动;篆法更趋向于装饰化,以至于笔画填满印面而产生了满白文这样的典型作品。汉代官印的制作和掌管,都由专门机构负责。官印由官府督造,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 战国古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制作工艺 从制作工艺上,铜印有铸和凿两种方法。关于铸印的方法,明人甘旸在《印章集说》中写道:“铸印有二,曰翻砂、曰拨蜡。翻砂以木为印,覆于沙中、如铸钱之法。拨蜡以蜡为印。刻文制钮于上,以焦泥涂之外,加热,泥留一孔,令干,去其蜡,以铜熔化入之,其文法钮形制俱精妙。辟邪、狮兽等钮,多用拨蜡。”也就是,先将文字刻写于蜡模上再浇筑成印,这种方法使得铸印笔道多浑厚凝重,字法安排妥帖,结构严谨大方,章法平中见奇。所谓凿印,是指印已范铸完成,但无文字,需要把文字施凿于印面。《印章集说》道:“凿印以锤凿成文,亦曰镌,成之甚速,其文简易有神,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名曰急就章,军中急于封拜,故多凿之,以利于便。”凿印则通常是事出紧急,临时镌刻,用刀简单直接,笔道劲挺有力,以直画为主。凿印多见于战事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于给将领出征时授印。其实,凿印并非都是“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风格匀整的凿印亦为数不少,如“武陵尉印”等,私印就更多了。而玉印的制作工艺则比较特殊,治玉主要靠“琢”。它是用质比玉坚的解玉砂,通过轮轴带动的磋磨工具徐徐摩擦,把字画精细地磋琢出来。这一传统工艺的制作,从上古时代一直延伸到近代。汉玉印中,笔画大多方起方收,且笔画间距较宽,别具一种文静典雅的风范,与铸印明显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琢玉的制作工艺特点有关。铸印的“圆厚”、凿印的“劲挺”和玉印的静雅,都是汉印风格的重要取向。 战国古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字特点汉印使用的文字称为缪篆。在汉代初期,缪篆便开始逐步形成,至王莽时期已十分成熟,并被确定为一种书体。缪篆在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序》中已论及:“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谈到王莽篡政以后,改定文字,“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遨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作为汉印使用的缪篆,在当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文字,它结体匀称,笔画平正、丰满,并可以通过笔画的屈伸、减省、挪让、穿插等种种手段来达到入印的和谐。缪篆的笔画保留一些曲斜的笔画,并特意加强弯曲、特意舒伸,其神意犹如汉舞中之长袖、汉隶中之波磔,极尽舒展煽情。特别是曲斜笔画的旁边留有一小块红底,夺人眼球。曲斜之动、留红之静,成为汉印中特别精彩之处,可称作“印眼”。犹如诗中之“诗眼”,画中之“画眼”。集古印谱之王印艺术风格一印犹如一台戏,一字犹如一角儿。字少要简而不单,字多要活而不乱。汉印之美正是汉代美学精神的高度体现。清人戴启伟在《啸月楼印赏》有云:“秦汉印章,传至于今,不啻钟王法帖,盖法帖犹藉工人摹勒,而非真迹。唯印章悉从古人手出,刀法篆法章法俱在,虽破坏刻缺,必洞见其血脉。”汉印的风格庄重典雅、苍拙浑厚、方中寓圆、朴拙天成。它方中寓圆而刚柔相济;粗细相同而疏密得当;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增减笔画而不违六义;挪让屈伸而巧拙天成;轻重疏密而虚实呼应;朱白相间而趣味横生。在汉印章法之美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之美。这是一种朴素的、坦然的自信之美。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缪篆出自正格,不加修饰,章法平均摆放团聚。这是汉人最常用的章法,也是汉印最让人动心的高级形式。清人徐坚在《印戋说》中说:“汉人作印,无所谓章法、刀法,而法自在有意无意之间。”“今观秦、汉印中,壮如鼓剑,细如抽茧,端庄如搢笏垂绅,妍丽如春葩,坚卓如山岳,婀娜如风柳,纵如纵鹰,收如勒马,厥状非一,其妙莫穷者,惟一片神行其间,以故能出于无法,臻于极法。”汉印不仅仅作为中国印章发展史上高峰期的代表符号存在着,而且最早、最清晰、最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印章的形式构成规律。汉印的兴盛,也对中国传统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规范的制作制度,影响了创作风格;儒家文化的影响,影响印章的审美取向,因此汉印印文多平实、方正、朴素,清晰、淳厚;而文人们的传承,也使汉印影响和滋养着几百年来的印人。集古印谱之铜虎符汉印奠定中国古代官印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汉以前,印章形式多样随意,无论官还是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刻印。而汉代统治者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对各级官署及职官所用印章的名称、质地、钮式、印绶、形制等作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后,官印虽形制增大,但在印纽、印质等方面,仍可看到汉印的深刻影响。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旧制,如白文印有边栏、有界格。到了西汉中期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已订出了等级体系,在名称、质料、钮制、缓色上都有等级规定。《汉制》中载:“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中二千石,银印、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铜印、鼻钮。诸侯王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长皆称印。列将军称章。”传世为兄弟民族凿制的官印,钮制多为驼钮或羊钮。等级不同,所用封泥也有所不同,如皇帝用紫泥,一般官吏用青泥。材料上,金、玉、银、铜、犀、象牙、竹等,也都代表不同的身份。此外,汉代官府对于官印铸和凿的方法如何使用,都进行了规定,甚至凿的深浅都有规定。详尽的制作和使用条文,使得制印这件事变得规范有序,质量上自然也有了提升。 集古印谱之印钮“独尊儒术”使汉印风格呈现在汉之前,文化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得印章形态、风格多样,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形式上的自由,虽说赋予了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但也导致了风格上的过度狂放和没有章法的粗制滥造。到了汉时期,官府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汉以下,中国文化界儒家思想一家独大。这种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印章的制作。因此,汉印最大的特征就是端正工整,规规矩矩,在章法上也自然而然地是任疏任密,各文字各占地位,互不侵扰,笔画上也多是横平竖直,笔画“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吾丘衍《三十五举》),总之,处处透着规矩劲。方体文字的美,主要不是依靠象形和奇古,而是以横直的线条来表现。这种创造的特点,不求文字的“怪”,在于平实;而在平实中又有千变万化,如方中有圆,有粗有细,有小有大,有屈有伸,有挪有让,有呼有应等等。即使结构位置的移动,也仍纳入方形之中。这不仅显示了汉代国家强盛繁荣的时代感,也改变了人们对印章文字艺术的美学观点。文化的价值与审美取向决定了汉印的审美走向,它与中国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汉印的形式构成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世界观。譬如其中静与动、方与圆、虚与实、阴与阳的对应矛盾变化关系,无不反映着中国式哲学精神。唯有在破其外在的形式,抵达其精神内核,才能真正理解汉印。集古印谱之司马印文人传承无汉印不大师。文人篆刻大致从宋元起步,到明代发扬光大,自明五家(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而下,直到后来受他们影响的清代所谓“印中求印”的印章学习理念中,最主要的审美取向,大致都是“印宗秦汉”的,就算理论上认为不必拘泥于汉印的浙派创始人丁敬,他本人也有深厚的汉印功底。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让之,临汉印十年,汉印功底扎实;后来一代大师吴昌硕也有闭门临汉印的学习经历,如他自己所说,“没有汉印,就没有我吴昌硕”;赵之谦从汉印里学到了“一聚一散”;黄牧甫从汉印里学到了“平易正直”;赵叔儒学到了汉印的“醇厚典雅”;赵叔儒的弟子陈巨来更是把汉印学到了匀净精雅的地步。自明而下,有文人篆刻以来,汉印之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程式、气息,一直深深影响和滋养着几百年来的印人。宏观来看,明清文人制印的演进,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学习理解汉印的过程,并在此前提下,生发出不同的变化、确立流派样式及个性风格。以晚清至近代印坛三巨匠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为例,虽然他们风格各异,但从印章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无一不在汉印规范之中。依此,不难看出汉印的不朽贡献。 集古印谱之司马印汉印之美,是四百多年中多少代、多少人的心血智慧所成。汉印不光是古代印章的典范,其美学价值更是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于古,天真质朴,自然天成,顺应天道之美。于今,有神形相应,曲直虚实,抒情写意之美。其中表现出的方中寓圆、正中出奇、分布成律、气息周通的形式感,正是汉印精蕴所在。汉印对后世流派印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汉之后的官私印章不论面目如何,都是脱胎于汉篆汉印。唐宋官印样式的改变使得汉印更多开始进入私印范围,汉印尤其是汉白文印成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无论是王冕对汉印的模拟还是苏宣、朱简、汪关、丁敬、邓石如等对个性化审美的自觉展现,都无不是植根于汉印的再创造。印宗秦汉,已成为篆刻学习的不二法门。 赞 (0) 相关推荐 中国篆刻如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赵之谦篆刻 据考古资料证明,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三件商代铜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印章,具有和甲骨文同样悠久的历史.根据著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于省吾(1896-1984年)在< ...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玺印馆 (上) 讲座后面两天,看到导览时间表,去实地听了两回. 捋了一下,基本是按照上海博物馆玺印馆展品布置的路线,来组织讲座或导览.读孙慰祖先生的<中国玺印篆刻通史>,也是这个顺序,和其他篆刻类的书籍颇 ... 方寸之印 远古先民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然后烧制成陶器,这便是中国印章最初的应用形式.现存最早的铜制印章产生于商代,镌刻图案或族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印章成为凭 ... 无汉印,不大师! 查看篆刻知识技巧 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 在中国传统印文化中,汉印可以说是其间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汉至魏晋时期,迎来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 淤血除,百病无!国医大师沈绍功,1淤1绝招,横扫身上一切淤血! 瘀血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从中医角度分析,中风.冠心病.肿瘤.肝硬化等疾病都会与瘀血有关.体内有瘀血都会有哪些表现?治疗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瘀血使用那这些中药?让我们一起学习下名医沈绍功先生的 ... 湿气一除,大病皆无!国医大师用的祛湿法!简单祛湿,补充气血! 湿气一除,大病皆无!国医大师用的祛湿法!简单祛湿,补充气血! “印宗秦汉” 汉印 "印宗秦汉" 汉印 "印宗秦汉"这一印学术语,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自这一理论的提出至今,绝大多数的印人都视之为"四字箴言",它几乎成了 ... 87岁国医大师,血管光滑无斑块!早晚吃点它,血管年轻30岁! 只要有血液流经之地,都可能出现血瘀,诱发各种疾病.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要引起重视. 1 主要症状: 1.舌质暗紫.瘀斑 2.月经暗黑有血块 3.身体局部青紫或暗黑 4.静脉曲张 5.间歇性跛 ... 难怪刘文西被称为现代最后一位大师,他的这种人物画法无人能及 难怪刘文西被称为现代最后一位大师,他的这种人物画法无人能及 有智深之名,而无智深之实——吹牛大师鲁智深的故事(之六) 鲁智深 上回我们说到,杨志向鲁智深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你是谁?"还有一个是"你是怎么知道我卖刀故事的?"可是,鲁智深却偏偏只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那么,鲁智深为 ... 百年难得一见的跨界通才: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说梁启超是跨界通才,应该没有人有意见吧?他的头衔很长: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但今天要讲的这个人,比梁启超还有通才范儿,跨界之大,百年难得一见:有人说他是物理学家,有人说他是 ... 87岁国医大师,血管光滑无斑块,30年坚持喝两杯水! 水管用久了,会生锈:血管也一样,或多或少会出现斑块. 日前,87岁国医大师徐经世做客<养生堂>时分享自己最近体检报告,颈动脉居然光滑无斑块,没有动脉硬化,相当于50几岁人颈动脉,收缩功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