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32吨珍贵文物“镇海吼”风雨中屹立千年不倒,结果专家们自作聪明进行保护被毁,实在是可惜!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封狼居胥”典故来自于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的故事,霍去病击败匈奴后,积土为坛于狼居胥山,祭天以告成功。之后历朝历代,均以“封狼居胥”作为“武功”的最高荣誉,“封狼居胥”也成了“建立赫赫战功”的代名词。

然而,成功可以模仿,却难以复制。公元959年,五代第一明君柴荣(周世宗)北伐契丹,旨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此次北伐,周世宗厥功至伟,在他的英明领导下,短短42天内,北伐大军收复3州3关17县,赢得了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最大的胜利。

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纪念这次重大的胜利。周世宗命人在(河北)沧州城铸造了一座铁狮子,以表北伐将士们的“赫赫战功”。铁狮子自建成开始,就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当地的一处名胜古迹,被人美其名曰:“镇海吼!”

“镇海吼”重达32吨,长6.264米,高为5.47米,铸造工艺精良,威武霸气,双目怒视,震慑力十足。其仰天长啸,斗志昂扬的模样既鼓舞了士气军心,也向契丹“宣誓”守卫“燕云十六州”领土的雄心壮志。

沧州也因为“镇海吼”有了“狮城”的别称。“镇海吼”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是中国古代千年历史的见证者,身上深藏着时代的奥秘,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狮子是“百兽之王”,也是佛教经文中记载的“神兽”之一,更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曾经受到各个阶层人民的喜欢,其文化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各个方面,如狮子的器物成了很多宅院的镇宅神器。

狮子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在不计其数的“狮子建筑”中,沧州的“镇海吼”是中国历史上体积最大的一只铁狮子。千年之前,既没有先进的工艺技术,也没有专业的机器设备,劳动人民能够铸造出如此庞大的“铁狮子”,简直是不可思议。

“镇海吼”分段铸造,然后拼接而成。背托一只巨大无比的莲花盆,腹部镌刻一部《金刚经》,屹立在燕赵大地上,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然而,由于时代久远,“镇海兽”身上充满着“谜团”和“故事”,不仅让人们津津乐道,而且心存敬畏。

据有关史学专家推测,“镇海吼”并非周世宗下令铸造,理由是:“周世宗并不信佛,怎么可能会铸造佛教中的'神兽呢?”他们倾向于是民间传说中的说法:“当年(公元959年)沧州发生水涝灾害,百姓们苦不堪言,深受其害,却无计可施。为了消除水灾,大家集资请能工巧匠铸造了'镇海吼’。”另外,还有“赎罪说”、“雄师斗恶龙”说等等。

另外,据《近代杂文》记载:“1803年,一场飓风将'镇海吼’吹翻,始终没人能想出办法将其扶起来,'镇海吼’在地上一趟就是1个多世纪,长时间与地面接触,加上雨水浸泡,'镇海吼’腹部锈迹斑斑,《金刚经》经文变得模糊不清。”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文物保护,“镇海吼”才得以“站到原位”。然而,有关专家在对“镇海吼”采取保护措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导致“镇海吼”受到了更大的损害,成了一座无法“屹立”的千年文物。

当时,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使用起重机将“镇海吼”移动到原位。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人们为“镇海吼”建造了一座“避雨凉亭”,这样可以减少雨水与阳光对狮身的侵蚀。

苏联专家的建议看似也不无道理,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凉亭遮挡后,“镇海吼”本身及站立的地面无法被阳光照射,通风条件较差,导致所处环境潮湿,“镇海吼”由铁铸造,最怕潮湿。长期下来,“镇海吼”整体锈迹斑斑,侵蚀严重。

到了1975年,人们看到这样保护不行,就将“避雨凉亭”拆除。专家们再次给出保护建议:“用水泥固定住了铁狮子的4条腿以稳固狮身,防止被飓风再次吹倒。”人们在用水泥给狮腿加固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4条狮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难以支撑狮身。无奈之下,专家又建议使用钢管支架加固狮身,导致狮身出现了开裂的现象。

最终导致“千年文物镇海吼”站也不是(站着的样子很难看,被一堆钢管支架撑着),倒也不是(历经了千年的铁狮子,是沧州人民心中的一种精神支撑)。

我始终不明白的是,专家们为什么会给出这些自作聪明的建议?“镇海吼”已经屹立在风雨中数千年而安然无恙,只需要将倒地的“镇海吼”移到原位不就可以了吗?何必“画蛇添足”,最终导致“千年文物镇海吼”再也无法站立。

2009年,沧州政府重新铸造了一只全新的“镇海吼”,只是复制的文物还是文物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