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征文】难忘的记忆
难忘的记忆
今年是九三学社建社七十五周年,作为一名在九三学社地市级组织机关工作多年的“老九三”,每逢建社纪念日,心中总会有一种要写一点东西的冲动,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多年以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社济宁市委成立于1987年11月,成立之初,只有济宁市支社、曲阜师范大学支社两个下辖支社。1988年、1989年又先后成立了九三学社曲阜市支社和九三学社曲阜市委员会,作为九三学社的县级地方组织,隶属于社济宁市委。
1989年7月,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社济宁市委机关做专职干部。当时社济宁市委机关办公地点位于济宁市共青团路42号,济宁市影视宾馆三楼的303号房间,办公室由一间不足20平米的客房改造而来,办公设施十分简陋,只有两张办公桌,一组沙发,两只绿色铁皮文件柜。当时正值7月酷暑,因为欠缴房租,宾馆方还停掉了办公室的供电。没有电,风扇也无法使用,在办公室里我和潘虎同志两个人经常大汗淋漓,时不时需要擦擦汗,以免汗水浸湿文件。那时由于社市委刚刚成立,需要梳理社员的信息档案、联络文件都非常多。潘虎同志是一位青年书法家,书法功底非常深厚。于是我俩分了工,我梳理材料,他负责抄写。不久,一套便于查找的社员信息卡片便制作成功了。而后来,整理社员卡片的这个习惯就被我保留了下来。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电子的档案材料代替了纸质的社员卡片,但我时不时是还会把当年制作的卡片拿出来翻看,因为这些卡片材料本身,就是九三学社济宁市委难忘的记忆。
前不久,在我翻看过去的社员卡片的时候,翻到了张嘉年老师的材料,而正是这份回忆,将我再次带回了三十多年前的一天。张嘉年老师原籍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复旦大学前身之一的沪江大学,后来多年在曲阜教师进修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八十年代末加入九三学社,社曲阜市委成立时,当选为副主委。社曲阜市委当时有二十几位社员,下辖科技、卫生、文教三个支社,著名书法家徐寿璋担任主委。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张嘉年老师代表社曲阜市委来济宁参加社济宁市委各类会议和社务活动,因此我们之间比较熟悉。张嘉年老师身材魁梧,常着一身灰色中山装,眉宇间带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气质。
1990年,作者(左二)与张嘉年(右一)陪同原社黑龙江省委副主委陈景河(右二)参观曲阜孔庙
那是1989年底,社济宁市委拟召开一次由社市委成员以及所属各社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于是领导安排我起草了会议通知,并用信函寄出。
那次会议从上午9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中午才结束,我站在会议室门口正欲引导参会人员到影视宾馆餐厅就餐,突然看到张嘉年老师向我走来,模样好像有些生气。张嘉年老师叫住我,指着手里的会议通知说:“小刘同志,这份《通知》是你起草的,你看看,抬头怎么写的?‘各支社’,我们曲阜九三现在是‘市委会’,是全国九三唯一的县级地方组织,你怎么统称为各支社呢?我还为这事专门找徐寿璋主委研究了一下,我们所属支社负责人是否参会。”猛然间我意识到了通知行文的不严谨之处,连忙向张嘉年老师道歉。
过了几天,我收到了张嘉年老师的一封信,多少感到有些意外,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信写得很长,厚厚的一沓稿纸以至于多贴了几张邮票才付够邮资。张老师的钢笔字工整隽秀,只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生才能写得出来,一撇一捺,似乎都记载着老一辈知识分子们为了国家的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张老师在信中重温了九三学社前辈们致力于民主科学救国的光辉历史,他也向我讲述了自己的半生的追求和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在那封信的最后,张嘉年老师还为那天开会时自己的态度表示了歉意,同时也对我今后的工作给予了指导与帮助。后来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反思,认真吸取了教训。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张嘉年老师也早已在退休后返回上海居住。但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时时提醒着我,后来我也经常向社市委机关的同志们提起这件事,促进着我们不断改进社市委机关的工作作风。
如今,社济宁市委与全国一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属基层组织从原来的两个支社发展到23个,社员人数也从当年的不足百人发展到近800人。2019年,社济宁市委参加九三学社全国省级以下组织机关建设正规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社中央从云南、海南两省社组织抽调人员组成的验收工作组,对社济宁市委的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检查验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社济宁市委被评为全国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我本人也在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19年11月19日,九三学社全国机关建设暨交叉检查工作总结交流会在福建泉州召开,在我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我又记起了张嘉年老师。
谨以此文献给九三学社建社七十五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