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见的最扎心的话,一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发展心理学说:一个孩子好带/优秀,主要是他天生就好带/优秀,其次才是父母做对了的功劳。
也许吧。
最近有个很好的姐姐开始做特殊教育了,就叫她文姐吧,文姐说这里的特殊教育指的是网瘾啊,多动症啊,自闭症啊等等,通过药物,物理,音乐,爱等综合疗法,给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她说,我看了那些孩子,再看我儿子,觉得我儿子太好了,简直就是天使,不比了,比什么比,孩子健康快乐就挺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学点就行。
果然是有身份和高度的家庭,孩子不缺资源。
据文姐说,那个收费不一样,需要具体看孩子的情况,有的一周一万,有的一个月一万,最近好多外地的送孩子过来。
看来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不对,是外地的和尚会念经,是人家送孩子来的,这里对于他们是外地。
教育孩子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是个问题,到底该怎么教育呢?
自己想不明白就看专家怎么说。结果砖家太多,不知道该听谁的了,有的专家甚至自己的孩子也没教育好,名副其实的砖家了。
求助培训班?也不一定靠谱,人家老师好多刚毕业的,自己还不是家长呢,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家长的处境。
再说了,过渡的商业化让老师也不太纯粹了,9.9上一个月课,您放心把孩子交过去吗?
毕竟教育这个事儿,不是个可以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
以下是我摘抄的一段内容:
教育这个东西为什么搞不成批量化的流水线生产?
就是因为你要获得真实的成长的话,就必须遵循勤于问问题的习惯,提出问题本来就很困难,回答问题也没那么容易。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强度足够大的话,你想想看老师的工作量有多大,她能够应付的了几个学生?这就是为什么一对一效果比较好的原因。
以上是摘抄
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给他启蒙就是一对一式的,有问有答。
我们都知道透视一个社会,我们可以透过技术、文化、制度三个角度来观察,其实,教育孩子也是。
不同的家庭,父母掌握的技术不一样,思维模型不一样;家学、家传、家风不一样,家庭的处事原则、边界不一样。
这样造成了即使初始智力水平差不多的两个孩子,经过不同环境的培养,成就也许会差别很大。
我们需要一双慧眼,看破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的迷雾,看破家长自己的局限,自己活精彩的同时兼顾到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教育成长具有不可逆性,随意学习的态度,是最难以提高的。毕竟对于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来说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要像用放大镜聚焦阳光一样来聚焦孩子的精力,重点突破,建立心理优势,和竞争壁垒。
有一个人生吃苦守恒定律,吃不了奋斗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奋斗是不是该从从娃娃抓起?也许从找基因提供者的另一边下手更快一点。好看,个高,身材匀称,没有遗传病,高学历,家庭幸福,祖父母、外祖父母高寿······
结果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不说了,搬砖去。
………………………………
特别说明:
A、文章非纪实文学,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你,切勿对号入座!
B、文章为有偿阅读,单篇1元,包年200元,可日付可年付。
C、学会为别人的价值买单,你才会看到自己的价值,你的付出才会被别人看到、有人买单。
……………………………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很棒,右下角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