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七集

少     年  (七)

很快,六张榆树皮面饼就都进到了我们的肚子里,这纯粹的“面饼”让我们几个孩子吃的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个个撑得松开了裤腰带。

吃完榆树面饼,妈妈又烧了一锅开水,让大家喝开水解渴。

一碗白开水慢慢地喝完,肚子便越发膨胀,可是我们还是感觉很渴,不停地喝水,直到觉得胃里的水已经到了嗓子眼,方才罢休。

爷爷六十一岁生日这一天,这一顿榆树面饼,让我记忆一生,即使到了年过花甲的今天,榆树皮“面饼”在嘴里咀嚼时的享受,吞咽时喉咙里那种痒痒的刺痛,胃里填饱了纯“面饼”的快感,永远留在我心灵的深处,每每回忆起来,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由于长时间的饥饿和皮肤溃烂,我的胃每天吃完饭后,便开始隐隐作痛,而且越来越严重。估计就是胃溃疡或胃炎引起的疼痛。

止疼的办法,就是吃胃舒平,还有胃鲜U。那时沈阳的铁路医院,对铁路家属看病是免费的,只要有铁路家属的医疗本,挂号开药都不用钱。

药吃到最后,都不太管用了;于是,开始喝“氢氧化铝凝胶”胃药。这种药,只要胃一疼,喝一大口,便立竿见影,胃疼立刻就缓解。

从此我便和“氢氧化铝凝胶”结下了不解之缘,断断续续一直吃到1968年,我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

但是胃药只治标却不能治“本”;本就是粮食,没有粮食,每天只吃一些树皮和树叶,那里还能保证胃不疼呢。

随着天气渐渐地转暖,大地开始呈现出春天的绿色。我便在我家的楼前楼后,开垦出三块菜地,其中楼北边的两块地,每块大概有40平方米。

楼南面的地小一点,大概有20多平方米。三块地加起来总面积大约有100平方米左右,全被我种上了玉米,边边角角的地方,还种了十几棵向日葵。

随着玉米的成长,一些杂草也开始成长。凡是不能吃的杂草,立即除掉;对于我认识的灰菜,苋菜等可以食用的野菜,都保留下来;每隔三五天便采摘一次野菜叶,回家用开水煮熟,然后蘸酱吃。酱是我家的必备品,都是妈妈自己用锅烀的大豆,由我去后楼用石磨磨碎,自己做的酱块子,自己下的农家酱,这种农家酱,妈妈每年都要做两大缸。

楼前楼后可吃的野菜,一共有多少棵,每棵都长在哪里,我全记得清清楚楚;每次按先后顺序采摘,一次一般都能摘下一小筐野菜叶,大概有一斤多重,这些野菜叶成了我们每天期盼的美食。

玉米到了六月份就开始灌浆,每天放学后,我们都到玉米地里,扒开玉米棒子的嫩叶,看一看里面的玉米粒是否长成,好掰回家里煮着吃。

终于有一天玉米可以吃了,奶奶便掰下十几穗,放到大锅里煮了起来。当玉米就快要熟了的时候,满厨房都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玉米香味。

我们哥几个,紧紧地围在冒着蒸汽的大锅前,瞪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紧盯着大锅,不肯离开半步。

熟玉米一出锅,我们几个大孩子,每人分到一穗大玉米。用一根竹筷子,往玉米棒子的底部一插,便举着热气腾腾的玉米,急不可耐地吃起来。

滚烫的玉米,在我们的撕咬下,很快就变成了没有玉米粒的玉米棒子。望着锅里给爷爷、爸爸、妈妈留下的玉米,我们意犹未尽地咽下嘴里的口水,悄悄地离开了锅台,使劲地啃着早已没有玉米粒的玉米棒子,慢慢地把玉米棒子全都吃进了肚里。

很快,地里的玉米就都吃完了。我们把所有的玉米杆,全当成了甜杆,扒去皮大嚼特嚼。

玉米罢园后,100平米的菜地都种上了大白菜和土豆;沈阳市是黄沙土地,不上粪是不行的,我家附近有一个公共旱厕所,粪坑没有盖,我用日本鬼子的旧钢盔做了一个掏粪的大舀子,把大粪淘到一个水桶里,然后送到我家的菜园子里,翻地之前就把大粪浇好,用铁锹翻地时,有大粪的那一层,就翻到土里,再偝好垅,然后开始种地!种菜的这一套农活,在我十一岁时,还没有。直到1968年,后来的知青下乡插队之前,我就都已经学会了!

由于人粪尿上得足,到了秋后,三块地一共收获了180多棵大白菜,100多斤土豆。每一棵白菜都有四到五斤重,真是大丰收,当然这是后话。

为了这180多棵大白菜和100多斤土豆;我还特意在我开垦的菜地里,挖了一个菜窖,把白菜和土豆储存起来,虽然舍不得吃,但还是吃到了春节,年三十晚上包的猪肉白菜馅饺子,用的就是这些大白菜。

(未完待续)

赵雨祥,清风细雨

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  于  铁岭银州

1、这张照片是1991年10月,爸爸和妈妈来铁岭我家时在铁岭龙首山秀峰塔前和大孙子合影;1993年妈妈去世(享年67岁),2018年爸爸去世(享年92岁)。两位老人家的骨灰都先后埋葬在铁岭辽河河畔。

2、这张照片是1987年8月,妈妈在沈阳和平区南运河带状公园和她的孙子辈们的合影。(妈妈在1993年67岁时心梗去世)

   照片左起:大孙子(我儿子)、二孙子(雨泰儿子)、孙女(雨民女儿)、大外孙女(大姐雨琴的女儿)、妈妈、妈妈的侄女(大舅的二女儿)、老孙子(雨安的儿子)、外孙子(雨兰的儿子)。

(0)

相关推荐

  • 散文||又是一场秋雨

    又是一场秋雨 听,屋外的秋雨,哗啦哗啦,没完没了! 田里那些硕大的玉米棒子,个个都鼓鼓囊囊的.就在前两天,有的已经撑破了包衣,露出了金灿灿的笑脸.而此时的她们正颤颤巍巍地挂在一枝枝枯死的秸秆上.谁又会 ...

  • “把他们的眼睛都浇瞎”

    有小说叫做<蝴蝶的尖叫>,名字很怪,仿佛有点毕加索或者卡夫卡的意象:不知道蝴蝶发不发声,至少是它的翅膀振动的声音是不在人类的听觉范围内的.作家开始关注那样一种泛生命的状态了(或者说是通感) ...

  • “捡落儿”

    "捡落儿"-作者:瑶瑶 "捡落儿" 作者:瑶瑶 今年全国很多地方都遭遇了不知道多少年一遇的旱灾,不知道具体多少年,好像专家没说,或许说了,只是我不知道,反正旱的 ...

  • 玉米皮草盘

    现在正是吃新鲜玉米的季节,近日10块钱买了六个玉米,剥掉外面的老皮,去掉玉米须,洗干净放到锅里煮,随着玉米的香味儿弥漫在清晨的厨房,不禁想起来小的时候市场上有个卖煮玉米的,煮好的玉米都是带皮放在一口大 ...

  • 【推荐诗人】何金成|有故事的往事

    诗人简介 何金成:黑龙江省宝清县五九七农场职工,父母均为山东支边青年,曾以第二代北大荒人而引以自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对祖国的诗词文化从骨子里喜欢,虽没正经上过几天学,但是是在知青老师们的 ...

  • 回不去的从前

    回不去的从前 真怀念小时候住在农村的那段时光,我想我是永远也回不去了,除非有来世.可是真的会有来世吗?如果生命以轮回的方式重新开始,我又怕极了长大后的种种磨难,那种把一颗心撕裂开来又勉强缝合的刑罚还是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五集

    少     年  (十五) 我们家二楼对门的邻居也姓赵,他们家的大女儿大我两岁,叫赵贵琴,和我姐姐同年,名字也只差一个字,姐姐中间的字是雨,她中间的字是贵. 姐姐雨琴便向贵琴姐借了白上衣和毛蓝裤子给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六集

    少     年  (十六) 上午九时,国庆典礼大会就在中山广场开会了,各级领导讲完话,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游行开始. 在我们学生方队的前面,是一辆装着一个大花篮的胶轮手推车,花篮牢牢地绑在手推车的车架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七集

    少     年  (十七) 转过头来,赵丽萍又对我爱人讲:"赵雨祥在我们班里画画得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他画的画,他的美术功底,让全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说道美术,我们6年5班从1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八集

    少     年  (十八) 买不起就自己做,虽然是山寨版,但能使用就是成功! 我最先开始制作的是集邮册.先用废旧的硬纸板,裁成集邮册大小的十几张,然后用白纸和浆糊把裁好的硬纸板双面粘好,再用旧白布裁成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