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Coffee Club|No2.《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第一期:2013年5月1日
本期共读作品为
《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译丛: 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
(向上滑动,查看共读大纲)
关于作者:
第一作者:佩里·诺德曼加拿大温尼伯大学教授英语。他曾任儿童文学协会主席,并多年担任《儿童文学协会季刊》的编辑。他著有两部儿童文学专著,《图画语言:儿童图画读物的叙述艺术》和《儿童文学之乐趣》。他还与卡罗尔·玛塔斯合著了《两种思想》和《更多的思想》。《精灵国来的陌生人》是作者写给儿童的第一本书。
第二作者:梅维丝·雷默,加拿大童年文化研究会主席,青少年文本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网上几乎找不到她的更多其它资料,欢迎各位书友补充)
关于阅读目标、深度与进度
黑咖啡读书会是一个儿童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小团体,这本书是我们大家都认为是“绕不过去”的理论指导书。但是,对于我们这群儿童文学的“门外汉”来说,对于厚厚一本纯理论书产生畏难情绪也是很正常的。本着黑咖啡读书会以苦为乐的自虐精神,既然大家一致通过要读这本书,我们的目标自然不能定得太低,更不能满足于仅仅只是泛读一遍。
目标:对儿童文学、儿童文化有基本认识,对阅读儿童文学的文本策略有基本了解,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对如何引导、带领读者阅读儿童文学有新的认识。
深度:本书所涉及的延伸阅读非常广泛。如果凡所涉及都去找来读,恐怕读一年也读不完这一本书。因此,我们建议挑选各自认为跳不过去的参考书来选读。比如,前四章跳不过去的参考书有《夏洛的网》(任译版)、《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译本)等。如果大家的文学理论基础够深厚,通读中能够理解到作者所讲的概念和知识,不参考也是没问题的。总之一句话,看各自的程度,能达到阅读目标即可,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也。
本期主持人:芝麻团长
拾贝撷英:
三三妈妈:
先从本书标题入手——“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原文到底是什么——这决定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从封二及书衬的作者介绍提到的原文书名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可以看出,此处的文学原文应为Literature。通过查找英英释义,Literature有几种解释:
*Novels, plays, and poetry are referred to as literature,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good or important.
*The literature on a particular subject of study is all the books and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about it.
*Literature is written information produced by people who want to sell you something or give you advice.
根据推测,本书的含义应指第二种,即某一学科的(儿童)著述、文献、图书资料。也就是说,不仅仅包含文学类面向儿童的著作,更广泛地包括了图画书、童话等所有类型的儿童作品。这一想法通过本书目录也可以得到验证,11、12、13章分别研究了诗歌、图画书、童话与神话这几种不同类别的儿童作品。事实上,在本书的第7章更进一步研究了包括玩具、游戏、电影电视在内的更广泛的儿童文化现象。
由此可见,本书是一本以儿童作品为中心进而研究整体儿童教育文化现象的专业书籍,绝非泛读之选。在前言中作者更是开宗明义地说明“本书是为教育系、英语系(应该相当于我们的文学院)和图书管理学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而写”,尤其强调了作者的两个基本观点:第一是为乐趣而读,第二是交流产生乐趣。而这两种乐趣都是“所有年龄阶段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的”。而这两点亦正是我们推广亲子阅读的核心思想,不由得使我产生亲近之感。在如何使用本书的说明中,作者也设置了五个界限:讨论与交流;尽量避免主观;提问(艰难问题)而非解答;鼓励探讨;不荐书。这些界限即面对读者也面对作者,在让读者卸掉镣铐享受思考交流儿童作品乐趣的同时,却给作者自己“画地为牢”,提醒作者时刻恪守客观与开放式的讨论。而事实上,主观色彩是不可磨灭的,这一点在讨论读者角色的部分亦曾提到(见P24)“读者自我的位置决不会完全消失”,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常会见到作者的挣扎,一方面是出于对两个基本观点的阐述与说明,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界限的遵守。
有了对本书整体研究范围、对象及方法的把握,下面正式进入阅读与思考。
了解自己阅读乐趣一书的方法与原则之后,我选择从目录开始。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阅读前四章,2-4章的目录分别是:如何阅读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教导、阅读文学文本的策略。第二章共四小节:从成人的角度来看;隐含读者;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差异与相似;文学的乐趣。第三章共十二小节:聚焦文学策略;乐趣能教吗;什么不教;教什么;文学策略的教导;大力传播读者经验;接触各种各样的书;重视读者反映;聚焦文本;聚焦关联;鼓励对话;必定成功之道。第四章共四小节:图式与阅读;文本中的空缺;填补空缺:建立连贯性的策略;建立文本整体的连贯性。
从目录可以看出,乐趣一书对理论的偏重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黑咖啡”犹豫再三才选本书作为第二期共读书目的原因之一——阅读过程漫长而偏于枯燥。也正因如此我才选择它作为共读书目之一,唯共读并成为任务,才能一鼓作气啃下这块硬骨头。
由于这四章涵盖面很广,下面仅以两本童书的阅读为例分析一下如何阅读童书。
“在理解儿童文学之前,你必须先读一些作品,而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所谓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们相信儿童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到需要自己独特的文本。而一旦知道这些文本是给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看的,成人读者就很难对它们作出回应。如何才能最有效地理解这些书籍,以便做出判断,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呢?”这个问题带出了下一章的特定称谓“隐含读者”。所谓隐含读者是指童书作者事先设定本书即将被阅读的主体,而实际读者可能与隐含读者存在一定差距。书中提到“阅读文学一个主要的乐趣就是文学能让我们脱离自我,想象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但不管这种感觉是多么强烈……读者自我的位置决不会完全消失。”
这让我回想起“黑咖啡”共读的第一本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这本书时作者努力营造的一种错觉就是让我们成为主人公,迷失在幻想王国里,与主人公同喜同忧。“如果自身完全迷失,我们会忘记自身所有的经验”——这也正是“故事”一书描述的如果沉湎于自己创造的幻想王国无法自拔,就会永远轮回在幻想王国之中。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确实会时常从故事里跳出来,思考作者设定的原因、主人公命运的走向。读者如果无法走出故事,大概会导致恐怖电影《危情十日》那样的结果吧?!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前一段时间引起热烈讨论的童书《永远爱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cd8d01018poj.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cd8d0101c4y2.html)。这本书作者设定的隐含读者与实际读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部分读者对于其产生了强烈的异议(主要是针对插画部分)。全书以吟唱的方式表达了母爱不断传承的感动,但简体版书中的一幅母亲开车带梯子偷偷爬进成年儿子房间的插图,引起了很大争议。实际读者中有部分人(包括我一开始)认为本书可能传递出以爱为名而终身控制占有的思想。但在给孩子讲读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这种感觉是被可能有类似经历的实际读者放大过的。《乐趣》一书中提到“虽然读者们阅读同一个文本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阅读的都是同一个文本——文本确实会暗示被阅读的方式。隐含读者对读者的自由的确有一些约束,以免文本被无限制地解读。”而《永远爱你》的隐含读者一开始的确是孩子(成年人对于此书的热爱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孩子们对于父母之爱反复被强调产生的安全感与感动,确实在我们给孩子讲读本书的过程中被传达到了。而我们担心的部分恰恰是孩子忽视的部分。这个例子从一方面说明“文本并不是对所有能解读出意义的方式都开放,因为有一个隐含的特殊读者存在。”举个极端的例子,某人从小被恶狗咬过,长大变得看到狗追人就产生恐惧心理。而某童书中恰恰有此画面,某人不能以此推理说这本书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是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另一方面,“文本并不仅仅只能读出某种特定的意义,读者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他们读到的人物。”作为实际读者,我们的体会是真实的,不因作者的预先设定而被否定删除。所以如果我们在书中读到负面信息时,确实需要认真分析,并准备好如果此信息被孩子接收之后,如何应对的策略。家长或阅读推广人有给孩子读万卷书的勇气和信心,孩子才能真正拥有读万卷书的自由。
借本书第36页的一段话小结如何阅读童书:“有些读者可能觉得完全按照文本期待的去读不过是墨守成规,另一些读者可能觉得不按照文本期待的去读那才是错的。但比较可取的是两者都接受,都欣赏——既欣赏期待中的范式和意义带来的“快乐”,也享受期待之外的破坏和反抗带来的“快感””。
看烦了吧,哈哈。我们就是一群找虐又较真的儿童文学爱好者,这些“书痴”来自于各行各业,能够与同好在阅读中痛并快乐着,不知这是不是一种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