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城大捷:诸葛亮一生最辉煌也最隐秘的胜利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56)

主笔:闲乐生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从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到现在,才短短三年多,诸葛亮就搞了四次北伐,这不是穷兵黩武,而是诸葛亮深深明白,曹魏地大物博,战争潜力远胜于蜀汉,只是因为汉末大乱中原饱受荼毒,人口大量流失,这才导致经济衰退:农业全靠吸血屯田客,工商与贸易也全面弱后于蜀汉。所以,诸葛亮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一发展上的优势,破坏其经济复苏,干扰其生产建设,持续不断地对曹魏施加压力。否则待其渡过困难期,经济复苏起来,蜀汉就远不是曹魏对手了。到时候别说北伐,恐怕连自保都难。

而诸葛亮这次北伐,仍然由祁山道主攻陇西。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并未拿下祁山堡,那是因为祁山所驻魏军不多,诸葛亮只留少量兵力与其周旋即可,可如今曹魏在陇西与祁山堡都加强了防守,魏明帝曹叡也表示:“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于是雍州刺史郭淮领会上级精神,调集大量民工,对祁山堡垒进行了加修加固。

图:高大雄伟的祁山堡,有如汪洋中的一艘舰船,承载着诸葛亮的北伐梦

基于此,诸葛亮只能更加谨慎,先以全军之力对祁山堡发动了围攻,但别看这堡不大,竟极其难打,其四面都是高崖绝壁,只西面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所以,这山上平地虽仅三千平米,守军不过千余,但攻城军队根本施展不开,诸葛亮数万大军也只能干瞪眼。

所以,祁山守将贾嗣与魏平并不特别慌张,他们一面坚守,一面派人向曹魏朝廷求援,此时大司马曹真已重病在床,魏明帝曹叡只得紧急从荆州招来大将军司马懿,让他代替曹真出征。

说起来曹叡也挺无奈的。曹魏建国有两大支柱,一为颍川士人群体,一为谯沛武人集团。如今颍川士人集团已渐势衰,有让位于太原王氏、东海王氏、太原孙氏、河东裴氏与河内司马氏等新兴北方士人集团之势(注1);而以诸曹夏侯为主的谯沛武人集团也已逐渐凋零(注2),所以在军事上,他也只能倚靠外姓统帅了:东线是满宠,西线就交给司马懿吧!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出征之前,曹叡曾紧紧握住他的手,拜托道:"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可以说是相当仰仗了。而司马懿调走后,中线的荆州战区就由原征蜀护军夏侯儒接任,夏侯儒虽然才资平庸,但荆州目下压力较小,问题不大,不管怎么说,总得让诸曹夏侯占点位置才好。

注1:柳春新研究了“正始改制”后发现,曹爽党与司马党之争,其实是河南与河北士人的地域之争,而较少的是所谓世家大族与寒门庶族之争,其观点别具新意。

注2:此时,第一代诸曹夏侯早已死绝,第二代中的夏侯尚也死于曹丕时期,夏侯楙则不成器,曹休三年前就死了,曹真也没两口气了。

总之,对于司马懿的军事能力,曹叡还是很放心的。五年前,曹叡刚即位,东吴就趁机进攻襄阳,时任抚军大将军的司马懿第一次领兵作战,便轻松击败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并斩杀了吴将张霸,在曹魏军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三年前孟达反叛,司马懿再发神威,只花了八天时间就率数万大军从宛城狂奔一千二百里杀到上庸,孟达毫无准备,大惊说:“何其神速也!”于是凭险固守,以为司马懿大军轻装而来,粮食带不够,只要撑上二十天,则魏军必退。不料司马懿兵分八路八面齐攻,只用了十六天,就攻破上庸斩杀了孟达。看这战绩,古之名将不过如此(注3)。

由于孟达与诸葛瑾刚好都与诸葛亮渊源颇深,所以诸葛亮对司马懿也颇有过一番研究,结论就是此人不好对付,恐怕比曹真还要难办。这一次,可谓卧龙对冢虎,好一场龙虎斗啊!!

注3:当年秦国名将白起也是只花八天时间就从秦国杀至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全歼赵魏联军15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长途奔袭的记录。

司马懿临危受命,担任“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来到长安后,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一群陌生的属下。这个团队除了老大司马懿外,还有“六大金刚”,分别是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瞧瞧这阵容,哪一位不是名臣宿将?

张郃就不多说了,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街亭一战更是名扬天下。费曜则是曹真的老部下,十几年前就跟着他在凉州平叛,常年与羌胡作战,是个猛人。而戴凌也是一个不要命的硬骨头,当年还曾与侍中鲍勋一起顶撞曹丕,力谏其不要耽于弋猎,结果鲍勋被杀,他也被革了职,好在关系比较硬,曹叡即位后又再度重用了他。至于郭淮,为人虽比较低调,能力却不在张郃之下,这几年给诸葛亮北伐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杜袭则是颍川士族的老人了,建安中期就被荀彧推荐给曹操担任丞相军祭酒,后又任丞相长史,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司马懿的老前辈;而薛悌则又是杜袭的老前辈,是最早一批参加曹操集团的兖州老人,他22岁就担任了兖州牧曹操的中领军与泰山太守,建安二十年著名的逍遥津之役,他还是总管大局的护军,张辽乐进李典等牛人都得听他约束。

总之,这些文武大员都是有本事、有资历的猛人牛人狠人,当初曹真是靠着曹操义子的身份,以及“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的手段,才获得了统率全军的威望。那司马懿是靠着什么镇住这帮牛人的呢?

答案就是靠诸葛亮。

司马懿虽然至今都没有与诸葛亮直接交手过,但对诸葛亮的能力也早有深入研究。据《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司马懿曾带着几分讨好写信给诸葛亮说:“黄公衡(即降魏后担任车骑将军的黄权),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丝毫不怕落下口实)。”这可真是久仰久仰了。另据晋人裴启 《语林》记载,司马懿还曾特意派人去偷看诸葛亮是何等人物,使者回报,说诸葛亮“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所谓素舆,即没有任何装饰的小车,诸葛亮身体不好,大概没办法顶盔掼甲、骑马奔驰,所以身着儒服坐在车上指挥军队;与穿着沉重盔甲(戎服莅事)的老头子司马懿是完全不同的做派。另外诸葛亮这么做,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自信与从容,表示自己在战前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切尽在掌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能轻松解决。总之,这份气定神闲、潇洒自如与稳如泰山,只有诸葛亮才最适合,旁人那可是学不来的。就连对手司马懿,想见其卓然风采,也不由怦然心动,忍不住痴痴感叹道:“好一个诸葛孔明,真乃名士也!”

其实,司马懿与诸葛亮在领军之路上还颇有相似之处。二人均为官僚世家出身,年轻时便号为名士,且长期在本国负责内政事务,只因两国名将渐次凋零,二人才被推上了军事统帅的位置,且都表现出色,虽从前未曾对决,但也可算是久仰久仰了。

基于此,司马懿对诸葛亮既是相惜,又是敬佩,更是忌惮。于是他产生了一个非常清奇的脑回路:不如就让牛逼的诸葛亮,来磨磨雍凉这帮骄兵悍将,磨掉他们棱角,磨掉他们的威风,他们就会乖乖跟着我司马懿混了。

于是,司马懿到达前线后,立刻作出部署:分兵四千交给费曜、戴陵去协助郭淮防守陇西四郡的粮食基地上邽,自己则与张郃率主力部队去救援祁山。不料张郃不同意,直接呛声反对此计划,并要求分兵驻守雍城(今陕西凤翔)与郿县(今陕西眉县),以防诸葛亮像第一次北伐那样另有奇兵从褒斜道或陈仓道攻入关中。但司马懿表示:“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西汉初年,淮南王英布叛汉,攻入楚国,楚国兵分三路迎击,结果被英布集中力量击破一路,其余两路见势不妙,竟然奔溃四散。司马懿用这个典故批评张郃,实在是不知所谓。张郃所言,显然只是要留少量兵力,作必要防备而已,又不是说要像当年楚国那样平分三路。但司马懿故意曲解张郃的意思,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能耐,打压张郃的威望。

张郃气个半死:老子的车骑将军虽然比你大将军要低一级;但论在军界的资历,老子比你要早出道三十年,你不过是仗着个士族的名头而已,有啥了不起!于是极力争辩,不料司马懿根本不听,竟直接结束了军事会议。

想想张郃也真够倒霉的,自打做了曹军,干的大部分都是副职,先后做过张辽、夏侯渊、曹真、夏侯尚、司马懿的二把手,可以说是万年老二,这也难怪他心理不平衡。不过这也没办法,张郃出身寒微,是靠着打黄巾起家的武人,在士族面前天然低人一等,虽然他平常也喜欢附庸风雅,号称“爱乐儒士”,但限于门第,士族们不可能因此就拉他入伙,这是输在了人生起跑线上啊,DNA已注定了他没办法跟大士族出身的司马懿平起平坐。

当然,张郃还真是有点多虑了。经过上次陈仓之役,诸葛亮已经见识到魏军的守城能力,所以这次他不会再硬攻城池了,而是要利用诸葛连弩与八阵图的科技优势与魏军主力骑兵在陇西高地上展开大规模野战。

为了吸引魏军野战,诸葛亮决定玩儿点诡计。其实陇西这个地方干旱且多山,产粮地不多,只有天水因汉武帝时一场地震,地面塌陷,雨水聚集在塌陷处,日久形成湖泊,号天水湖,从此独有了良田沃野,这里土层深厚,山塬开阔,水文资源丰富,是陇西军粮的主产地。所以诸葛亮决定先去那儿把快要成熟的麦子给割了(注4),让司马懿大军来了也没粮,无法坚守,就只能与汉军在野外决战。

注4:天水南部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部分是冬小麦区,麦熟时节当在五六月份,而当时只有三月。

图:甘肃天水诸葛军垒

于是,诸葛亮分少量兵力牵制祁山堡魏军,而自率大军主力前往上邽割麦。当时司马懿大军还在救祁山的路上,闻信大惊:诸葛亮不是在围祁山么?怎么又跑到上邽去了。费曜张陵只有四千人,就算加上郭淮的雍州地方兵,总共也就七八千,能顶住诸葛亮数万大军吗?

而此时司马懿大军还在隃麋(今陕西千阳县东),距上邽还有三百里之遥,远水救不了近火,诸将都觉得糟糕了,司马懿却故作镇定道:“不要慌,慌什么!诸葛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轻装而行,昼夜兼程,狂奔两天两夜,终于赶到上邽以东,与郭淮等人会师,而到这里,史书中出现了两种说法。

《晋书 宣帝纪》只有一句话:“亮望尘而遁。”至于诸葛亮有没有割光麦子则没提。奇怪的是,《三国志 诸葛亮传》也没提。这当然不是陈寿等晋国史官漏了提,而是不敢提。

从侧面了解,诸葛亮应是把麦子割得差不多了,这才从容退去的。因为在《三国志 郭淮传》中有这么一段:“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说司马懿大军很快就陷入了粮食危机,最后还是郭淮凭借着自己在当地多年累积的威望从羌胡部落那里挨家挨户征集粮草,这才保住了司马懿的颜面。

而另外一部由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撰写的私史《汉晋春秋》,才详细道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习凿齿是蜀汉广汉太守习祯的后裔,他另有消息来源。

据《汉晋春秋》记载,当诸葛亮杀至上邽后,附近的费曜、郭淮等不及司马懿援军,只能先行阻击,但结果都被诸葛亮轻松击破,“因大芟刈其麦”,等割差不多了,这时司马懿才终于赶到,来了就玩玩吧,他却“敛兵依险”,不肯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求战不成,便引兵向祁山方向撤退,以调动敌人主力,拉长其补给线,而在运动中觅机歼之。

望着光秃秃的上邽原野,司马懿感觉自己的老脸火辣火辣的,但在这关键时刻可不能认怂,于是他大手一挥,大笑道:“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说我们昼夜兼程,远来疲敝,懂兵法的人都会贪此大功来攻,诸葛亮却不敢据守渭水,反而退兵走了,可见很好对付嘛!

可没想到那臭张郃太不识相,非要再打司马懿老脸,说啥:"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意思说人家是求战不得才想调动我们的。咱们应该把大军驻扎在这里继续迷惑敌人,然后分一支奇兵,包抄到蜀军背后,袭击诸葛亮补给线;而不该像现在这样进前而不敢逼,让陇西民众笑话!诸葛亮孤军深入,粮少难继,一旦补给出现问题,则必退。

从张郃两番提议分兵可以看出,他希望能脱离司马懿的掌控,各打各的,各自立功。而这却是司马懿最讨厌的,自己初来乍到,一定要加强掌控,怎么能让张郃这种老鸟自行其是呢?这样就算打赢了也无助于自己掌握兵权,这样的胜利他宁愿不要!于是他老脸一红,一反常态的暴吼道:分兵分兵,你就知道分兵!我不分不分偏不分!

张郃见司马懿这人是说不通的,只得长叹退去。司马懿于是纠集魏军全部主力,尾随诸葛亮一路追击。两人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一口气竟追到了位于祁山堡东北十公里处的卤城,诸葛亮突然不跑了。

诸葛亮选择在这里跟曹魏决战,是有其深意的。首先,上邽是平原地带,利于曹魏的骑兵发挥;而卤城位于祁山与秦岭之间,丘陵沟壑纵横,则利于汉军的步兵发挥。

其次,这卤城今天叫盐官镇,因此地有盐井,产出卤盐,故名。《西和县志》又云:“盐官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因马匹需要从水草中不断补充盐分,故卤城附近地区养马业自古以来就高度发达,在历史上也一直是西北著名的骡马集散地,至今遗风犹存。事实上,以养马发迹的大秦帝国也是发源于此(秦非子父亲大骆的都城西犬丘就在这一带)。诸葛亮抢占这里,就是要抢占这里的盐业与马匹资源,逼迫司马懿不得不跟他决战。

不料,司马懿追击到卤城之后,仍只追不击,并“登山掘营”,就这样不远不近地跟着诸葛亮,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这下曹魏诸将实在受不了这个磨磨叽叽的司马懿了,就知道跟着蜀军屁股后面跑,像个跟踪狂一样,咱们可是来攻打诸葛亮的,不是来调戏诸葛亮的。你个变态到底打不打呀!

然而,司马懿不动如山,说不战就不战,这次耗光诸葛亮的粮草就算赢,诸将闻令纷纷摇头,别人倒还好,仍在坚守祁山的魏平、贾栩却感觉快疯了:老子在这里坚守数月,粮食都快吃完了,脖子都等酸了,大将军还磨磨叽叽不来救我们,真是让人心寒哪!于是派敢死队冲出重围,送了封信给司马懿,毫不客气的抱怨道:“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这话一出口,就是神仙也挂不住面子了,司马懿没办法,只好打一仗试试。赢了没话说,输了大家也就踏实了。

卤城有南北两座山,两座山的中间还有河水隔断,故诸葛亮将汉军一分为二,分别背靠南山和北山驻扎,诸葛亮主力军驻在北围,王平则率领五部无当飞军万余人驻扎在南围,互为犄角,以逸待劳。诸葛亮只让王平独当一面,看来街亭之战后,王平已成了蜀汉的一张王牌。

针对诸葛亮的布置,司马懿下令:让张郃率兵攻打南围的王平,而自己则率领主力攻打北围的诸葛亮。

诸葛亮等的就是这一刻。他很快定下了南守北攻的战略,让王平坚守南围,而派征西大将军魏延、后将军吴班及右将军高翔自北围出战。此战,王平以八阵图布阵,坚守不动,他手下的无当飞军都是南中人,擅使弓弩毒箭,作风顽强勇悍,张郃骑兵冲了好几次发现只是送人头,无奈只得退兵。而在北围战场,魏延等人也以八阵图与诸葛连弩对敌,布车阵且战且前,有如摧枯拉朽,将一团一团的箭雨泼向前方,绞杀出一蓬又一蓬的血雾;曹军抵挡不住,纷纷后退,诸葛亮见时机成熟,于是派出阵后骑兵上前冲击,收割残血。结果, 曹魏铁骑溃不成军,一路上人马狼藉,尸横遍野,损失惨重。

战后,诸葛亮清点战果,共获魏军甲士首级三千,铁甲(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在古代,铁甲是最珍贵的战略物资,一般只有伍长以上才有铁甲,普通士兵有皮甲就不错了(所以才能“卷甲而趋”)。官渡之战时,袁绍十万大军,也不过铁甲万领(注5),由此推算,魏军损兵当在三万以上,其战果不仅超过了几年前东吴的石亭大捷,也超过了当年关羽的水淹七军,甚至可以说,这是曹军在赤壁战败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然而《晋书 宣帝纪》仍然大放厥词,不仅对蜀汉大胜绝口不提,反而一句“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说诸葛亮连夜从卤城撤退遁逃了。还说司马懿“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注5:见曹操《军策令》:“本初有铠万领,吾大铠只二十,本初有马铠三百,吾只十具。”

司马氏对史料的篡改简直丧心病狂。诸葛亮后来确实撤退了,但并非在卤城之战后,而是又过了近一个月(注6);而且退军的地点也不是在卤城,而应在卤城东北百里的上邽附近。因为诸葛亮退兵后又在青封木门道射杀了前来追击的张郃,而青封木门道是在今天水市秦州区木门村一带,正好在卤城与上邽的中间地带。

这说明,诸葛亮在卤城之战后,又将蜀汉兵锋向前推进了近百里;而司马懿则应在惨败后退守上邽城了,然而由于李严这个猪队友,诸葛亮只能前功尽弃选择撤退,而据注6引文推测,司马懿至少在上邽被困了十几天,这颜面实在有点挂不住,所以才派张郃前去追击,结果却被诸葛亮伏兵反杀了。在主将被射杀的情况下,魏军还能“俘斩万计”,我只能说,司马氏的史官都是天才(注7)。

注6:据《汉晋春秋》,卤城之战发生在“五月辛巳”(五月初十),而根据《三国志 后主传》,诸葛亮退兵是在夏六月。

注7:房玄龄《晋书》中的西晋史料,多出自晋元帝时的史官王隐、郭璞;这事儿陈寿打死都不好意思说,他在《三国志》中只记载了一句话:“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