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有多少人困在这个地步了?
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这是禅宗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三句话中的'见'、'山'、'水'是同本;而'只是'、'不是'、'还是'则是异象。
今天我们先来讲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里的“见”是指观察,不仅仅是用眼去观察,同时用眼、耳、鼻、舌、身,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感触。用手去摸,看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热的还是凉的,这也是观察。这种直觉观察,就是'见'的直接的意思。那么,这个“山水”也是一种代表,它代表了物质世界的所有万事万物。
这里的“只是山”、“只是水”,只是说明了一个局限性,局限在什么地方呢?局限在表面。
有人讲初次见面叫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就是表面印象,一种初次的印象,也是偶尔留下的一种表象。所以说是一种表面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因为无论从你的眼、耳、鼻、舌、身,无论你怎么观察事物,无论你从哪一种角度,用什么方式去观察,都没法观察到事物的全部。所以这只能得到一个表面现象。在你观察的时候往往会有误区、有死角。有人讲,自己看自己的鼻子看不见,这就是视力的一种死角;还有一种说法:'后脑勺子的头发只能摸得到,但看不到。'这也是眼睛的局限性。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你怎么去看,都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实际上真是山,真是水吗?只是一个假象而已。为什么讲是假象呢?因为这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东西。你作为一个主体,去观察山也好,观察水也好,观察树木也好,观察天上的雷电、云彩、日月也好,你怎么去观察都没法观察到它的全部,所以讲它只是一个假象而已,所以为'只是'。
如果反问一句:书本上的知识是不是都是真理呢?实际上它有它的作用,它能给我们介绍一些有益的东西,给你提供一些参考,也就是指指路。行人想找酒家问牧童,牧童只是遥指。这些书上的文字是知识吗?是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起一个指路的作用,只是个'遥指'的牧童而已。
真正来讲,它还不是事物的本体。事物的本体、真象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指事物的本体,你能用语言表达的那就不是'道'了。你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也只不过是指指路而已。这里只是讲一下'只是'二字。
我们所学的都是这种“只是”而已。
我不是尚书
禅宗的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说得就是表面,表面是山是水。其实内心则完全不是,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和张怡宁就是这种内心和表面完全不一致的人。他们倆的表面都很沉稳,然而内心强大无比,激情四射。我的个人境界跟她比还差得很远。李晓霞这样评价张怡宁。马龙在里约奥运会也实现了个人的大满贯。如果只是看他们的面而轻视他们,打球会输得很惨。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