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W直接跨入5/6MW单机时代:快速技术升级的如何保证产品可靠性

这几天,行媒发布消息,风机整机企业-浙江运达发布了新一代的陆上大叶轮直径的风机机型-WD175-6000/6250,最大发电功率达到6.25MW,叶轮直径刷新陆上风机记录,高达175m,沉寂依旧的陆上风电风机再次突破6MW,此前明阳推出的海陆通用的6.25MW,其叶轮直径为172m,作为专攻陆上风电的浙江运达,2020年因其海上无业务,新增装机排名下降至第五,显然,浙江运达也是一直在蓄势待发,经过近一年的低调,在2021年爆出了首个风机春雷。
在风电用地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在平价单位造价的巨大压力下,无疑扩大风机的机型单机容量不失为一种技术发展路径,2020年明阳的5.2-166机型在新疆投入运行没多久,运达就宣告陆上风电专用机型单机突破6MW,为风电行业整机装备的竞争平添一份火药味。单机容量扩大,显然可以大幅降低单位千瓦的风机成本,还可以降低单位千瓦的吊装施工费用(单机绝对数值可能高一点,但分摊下来总体是下降的),这也是平价风电,甚至分散式风电降本的一个技术趋势。
风机产品技术升级迭代在加速!
风机整机的单机容量发展我进行了简单调研,从2005年龙源北方公司首次在内蒙古风电场采用了GE的1.5MW风机,真正国产化率70%的风机是从2007年开始批量规模使用,之后产品迭代升级到2.0MW,2.5MW,3.0MW,直到2016年,2.0MW机型还是市场主流机型,此后5年,2.5MW得到了少量应用,3.0MW的机型并未大规模使用(明阳只有这个机型,特殊),有些风机整机厂开发的2.5MW及3.0MW机型订单也就了了100-200台,到了2020年下半年,直接跳过2.5MW和3.0MW,跨入4.xMW和5.xMW时代,到今年的3月份,部分风电场因为平价风电的造价问题和土地用地问题,不得不强制将机型强制3.0MW以上。
风机的技术迭代升级可以用单机容量来评定,2.5-3MW这个机型容量实际市场容量非常少,为什么会就这么快跳跃式升级呢?市场的驱动和资源的倒逼,大容量降本,低风速机位少,让风机整机企业也陷入疯狂。过去开发一代平台机型,至少需要12个月,根据风电整机认证的权威机构GL要求,风机的认证完成至少需要12个月及以上,这里包括风机的设计,设计认证,供应链开发,样机生产,样机并网,电网性能指标测定,生产工艺现场评定等多个环节,但在过去的几年来看,我们风机的研发明显提速了,有的厂家的机型甚至研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熟悉风机研发的兄弟们清楚,这里面压缩了诸多的节点周期时间。当然,我们风电行业今天的技术水平已今非昔比,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但是不是就可以为了市场而去强行压制缩短研发周期呢?
3MW迅速跨入6MW时代:产品可靠性有保障吗?
2020年的风电平价补贴抢装潮,行业诸多业内人士提出了他们的担忧,绝大部分风机整机企业的产能都是翻倍,甚至三倍,突然一下子把产能提升这么高,产品质量能保证吗?大家都信誓旦旦保证,其实我从很多产业链的企业偶尔了解到,很多大部件都是先交付再说,质量不是问题,实际上这种忽略质量的抢装给2020年抢装的7200万千万风机埋下了巨大的后期质量隐患,风电场的生产部门兄弟们肯定会骂娘的。
既然风机的生产的质量可靠性保证会给后期的运维带来巨大风险,那么研发的可靠性呢,绝对高过生产的质量可靠性。在市场火爆的情况下,市场要什么,我们就设计什么,但是这种响应市场需求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大干快上能否保证产品的设计可靠性要求。
风机研发制造的三边做法需要慎重!
从国外的行业龙头风机整机企业产品推出的速度来看,实行的是预研一代,研发一代,销售一代,提前2-3年对未来市场的需求机型进行是市场需求,技术需求和客户需求进行研究,根据预研结果确定下一代机型。当然,这一点与国外的风机企业的研发体制有关系,但从侧面也体现了风机开发的严谨性和对质量可靠性的高度重视。中国历来喜欢边研发,边生产,边整改(技改),从某种意义上上说,这种三边做法极大的伤害了客户的利益,把客户的风电场运行当成试验基地,对风机企业也有极大的财务风险。从这方面看,汽车工业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设计定型,工艺定型,标准定型,交给客户的是一个严格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
当然,今天我谈到的这个问题,并不是对我们行业装备企业同行不信任,我绝对相信我们的行业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的责任心和对客户的责任感,希望能在产品的研发升级方面,可以更加超前,对未来市场做出准确判断和机型定位,风机。不管怎么说,为客户提供出更加物美价廉的风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