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汝鉴识十二诀
宋汝鉴识十二诀
月下观沧海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素雅美丽的天青色,搅动着古今中外多少瓷器爱好者的收藏梦。围绕宋代汝窑瓷器如何鉴别,不少人做出了很多探索。经过本人对窑址、 有关馆藏和民间珍藏宋代汝窑完整器和残器标本的近距离考察与上手研究,总结出能较大程度反映这些千年名器共同特征的宋汝鉴识十二诀,现分享给大家,以期能给大家研究鉴赏宋代汝窑瓷器提供些微帮助。
一、掂胎重。宋代汝窑瓷器多香灰胎和半生烧,导致除段店窑外,无论是清凉寺窑口或张公巷窑口,烧成品均在胎体密度上偏小、重量上偏轻,拿到手上有河南话讲的“匏”(疏轻)感或“糠”(松轻)感。
二、听胎音。半生烧形成的胎体瓷化程度不高,用手指弹敲,宋代汝窑器物声音多发闷、不清脆、无余音,即自古至今所称的铜声或木声,类似手指轻弹铜器或木器所发出的声音。但反过来仅凭声音一项尚不能确断是否为宋代汝窑器,目前在仿汝窑器上铜、木声已能仿到。
三、看胎茬。宋汝多用支钉烧,支钉数量多少不一,有芝麻钉(清凉寺窑口多见)和圆钉(张公巷窑口多见)之分,支钉去掉后会留下断茬。从宋汝完整器支钉处和残器断面处,往往能够清晰地看到宋汝香灰胎体。支钉断茬多呈白色或灰白色,80到200倍放大镜下断茬边缘釉面多呈硅化玻璃态,有黑色圆坑点。残器断面多呈土灰色,胎体疏松和半生烧特征明显,能看到釉面和胎体的明显分层。无论支钉或残器断茬处,以手抚之,均略熟滑不扎手、刮手。
四、审型制。宋代汝窑和宋代金银器一样,都代表着宋代工艺美学的巅峰地位,其造型多简练隽秀,弧线圆润玲珑,整体看上去小器大样,一器一物皆可自成风景,给人以大朴大雅之感。特别是不少器物足端多呈向外卷撇的外八字,器壁弧线圆直分寸处理恰到好处,让人自生叹服。
五、观红晕。宋汝釉质流动性强,在器物口沿、折沿、转角、足棱等处,釉多稀薄色淡,薄而透胎,光线稍强时能看到这些部位微泛褐红或肉红、粉红色,俗称为红晕。
六、察积釉。因古代施釉技术不成熟和玛瑙入釉本身的流动性,宋汝窑瓷器物釉面多有厚薄不均现象,有些地方厚度和颜色明显异于他处,呈明显的竹青色或翠青色,此种现象称为积釉。
七、找棕眼。宋汝釉面多缩釉点,即过去人们讲的棕眼。有的地方缩釉严重会出现局部缺釉,露出一定面积胎体,露胎部分因窑中氧化多呈铁褐色或褐泥色。这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工艺发展阶段,是制胎、配釉、施釉、烧制技术在一定科技发展阶段的一种无法克服的缺陷,恰恰为那个时代留下了印记和佐证。到代宋汝几乎无不带缩釉点的,现代仿汝却能做到釉面完美无缺,找不到缩釉点。
八、辨片纹。宋汝多开片,片纹有蝉翼、冰裂、蟹爪、鱼鳞等多种形态,也有极少数不开片的。单纯从开片的形态角度,现代仿汝技术早已达到,不能简单地作为汝窑断代的依据。能作为断代依据的是开片的层次、先后和生熟。宋代汝瓷距今年代久远,受外在保存条件变化影响,会出现先后多次开片现象,同时片纹会随岁月风化、老化呈老旧感,有时还会沁入外物呈现或黑或黄等不同颜色,粗观片纹线有时有轻微毛茸茸的感觉。对过于单调、无层次、干净的片纹,宜多加留心。
九、别微观。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开的清宫旧藏宋汝微观图和个人对民间收藏完整器和窑址标本的仔细观察研究,在80至200倍放大镜下,宋汝气泡多呈粥泡状差不多同层面稀疏分布,粥泡周围多有棉絮状流纹,如天上流云。而后朝和现代所仿汝窑器气泡多小而密、多层次参差混杂分布,棉絮状流纹不明显。
十、知沁色。宋汝受保存环境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外物侵蚀。最典型的是水沁、碱沁、虫蚀。水沁其实多为水中水银沁,宋汝受沁后片纹中多呈黑色。碱沁多为白色或鹅黄色。虫蚀是一种形象的称谓,其实是指宋汝部分缩釉点坑边缘受沁釉层稍微脱落微呈白色或灰白色,像虫子咬蚀后留下的坑洞一样。
十一、感莹润。宋汝器物多半宝石态矿物质入釉,大多釉色非常莹润微有透度,看上去如翡翠般有宝光和水头,盘子和碗类器物在没严重受沁的情况下稍微远观平视,器内有水汪汪之感,俗称“无地生水”。用手握之、抚之一阵儿不动,无论冬夏,釉面和手会有明显的出汗感觉。
十二、视形变。宋汝器物因烧制技术影响,平视器物口沿,多见不甚周正,俗称“有点瓢”。这种现象特别是在盘类、碗类、碟类、洗类器物上表现明显。十分端正、周正、不变形的宋汝器物基本少见。
后朝和当今所仿汝窑器物,往往能仿到上述特征中的一到几个方面,但十二个方面全部仿到甚难。鉴识汝窑器物,宜从上述十二个方面综合研判。鉴于汝窑器物的复杂性,疏漏之处难免,望道高者不吝指正。
(本文为月下观沧海独家原创,版权属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