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幅画能卖出天价?10节课告别打卡式看展,看懂名画

看展,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周末日常。
在一件件艺术作品面前,
我们除了拍照、打卡外,
是否有过心灵震动的体验?

The Kiss,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1908

当你看到这样的作品,
《戴帽子的女人》,毕加索 Pablo Picasso,1962

或者这样的作品时,

是不是也会在心里疑惑,

这幅画是什么意思?

常玉《红衣女子》,布画油彩,1930-1940年代作,74x50cm

香港佳士得2013秋拍成交价:5052万港元

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能卖出天价呢?

左:《未梳头的自画像》,毕加索

右:《面对死亡的自画像》,毕加索

为什么毕加索说: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
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艺术家们想用艺术表达什么?
我们距离看懂一张画,到底差了什么?

左下:《泉》 马塞尔-杜尚
右侧:《现成的自行车轮》马塞尔-杜尚

大部分人在艺术方面的认知是碎片的,
知道毕加索、莫奈、杜尚这些大家的姓名。

进一步的,知道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知道他是立体主义的主要代表。

但很少有人知道,立体主义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要把人肢解、甚至“开肠破肚”?

我们不知道艺术史的整体脉络,

所以理解不了,

艺术怎么就从精美绝伦的大卫雕像,

发展成一个小便池?

这中间出现的一个个“主义”:
印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
抽象主义、达达、超现实主义……
都是什么,又都如何产生?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

《西方现代艺术史》线上课。

主讲人——吕澎老师,

研究现当代艺术超过30年。
他将用十节课带你梳理艺术之脉。

以专业学者的角度将现代绘画各个流派抽丝剥茧,
以艺术史家的角度讲述一个连续的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