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榕荫培人

汪榕培教授于2017年9月11日下午3点去世。

昨天下午,在一篇题为《汪榕培自述》的文章中得知汪先生辞世的消息,心中颇有些不平静,感叹英语界又一位大牛的离去。虽然从未有机会一睹汪先生的尊容,甚至至今也未曾拜读过他的作品,但却对其人其事略有所知,怀有一种对翻译前辈的敬仰。

汪先生是我们系主任朱源老师博士阶段的导师,我当初考研时搜索朱老师的相关资料,知道了“汪榕培”这个名字,也知道他跟朱老师一起翻译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著作。朱老师一直专注于典籍英译,目前正在翻译李渔的作品,据他说每日坚持翻译几百字,算是对师门的传承。

汪榕培是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和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译著颇丰,先后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易经》、《英译诗经》、《英译庄子》、《英译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英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英译陶诗》、《英译牡丹亭》、《英译邯郸记》、《陶渊明集》、《邯郸记》、《吴歌精华》、《评弹精华》、《昆曲精华》、《苏剧精华》等译著,其中8种已入选《大中华文库》,为当今典籍英译翻译家中被选最多的人;毕其功于20年,翻译完成汤显祖“临川四梦”和《紫箫记》共5部戏剧,《英译汤显祖戏剧全集》于2014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汪先生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把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带向世界,把东方文明的瑰丽,呈现给所有的英语读者。让外国人遇见中国的“莎士比亚”,听懂中国戏剧传递的故事。

从事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实非易事,而若要传达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则更是难上加难。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着璀璨绚丽的文学,但外国人对这些文化、文学的了解程度异常低下,这很大原因是由于中国优秀作品译出工作做得不够,限制了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如今,我们已经再次成为GDP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但我们的软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步伐大大滞后。“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创了新的机会,经贸构建起来的舞台之上,应该由文化来唱戏,经贸交流离不开文化的共享互鉴。我们需要把更多中国的典籍译成其他语言,让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新绽放出活力,所以,我们也需要更多像汪先生这样的译者,踏踏实实投身于典籍英译的事业中来,为文化之火的熊熊燃烧添柴加火。

谈到这里,其实现实并不乐观。如今我们的中文功底,尤其是古文功底整体呈现出大大下滑的趋势,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当代翻译的问题是“母语太差”。我们开始无法真正读懂自己民族的文学了,怎么还敢志大才疏地扬言要译出来,传播出去?中文不好可以慢慢提高,只要用心去做,多付出一些精力,多花一些时间,日久天长总会有好的译作出来。只是这一点也已经很难做到了,愿意去做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学文翻译的市场太小,难度大,报酬又低,译者们迫于生计,不得不去翻译畅销书,或商业文件。文学翻译,尤其是古典文学翻译,如今更像是在靠情怀来支撑,靠理想来维持。没有内在的冲动,也没有外在金钱的诱惑,典籍英译的事业就越来越少有人来染指。汪先生和朱老师这类人是可贵的,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这类人,需要依靠他们的智慧和付出把推动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汪先生一生译作等身,也培养出了许许多多像朱源老师这样的学生,传递着典籍英译的火把,值得我们献上崇高的敬意!

除了译作流传于世之外,汪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后辈去学习。在着手翻译汤显祖的《牡丹亭》时,汪榕培52岁。为了更好地读懂这部作品,他向当时还健在的汤学泰斗徐朔方教授,以及古典戏剧史专家赵山林教授请教。当时的徐朔方已经年过七旬,与汪榕培未曾谋面,却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写信回复汪榕培的问题,将自己对《牡丹亭》的理解和盘托出,还为最终成稿的 《牡丹亭》 题写了序言。汪曾感慨道:“是前辈和学者的鼓励和支持,促使我务必精益求精,对译文进行润色,绝不匆忙付梓。”这种精神大概也影响了作为学生的朱源。在给我们讲《翻译概论》这门课时,朱源老师突然聊起自己翻译李渔作品的经历。他在着实翻译李渔《十二楼》时,跑到李渔老家浙江金华和李渔后来待过的杭州、南京等地参观李渔的故居,查找当地图书馆珍藏的资料,甚至还找到了李渔的后人,希望能对李渔的生平有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李渔作品中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译者对作者的生平、为人和作品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翻译,以译者与作者产生的共鸣,促成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共鸣。汪先生的这种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也通过他的学生们影响着更多的人。是的,当大家都向着好的方向努力时,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结果也会因此改变。

汪榕培先生一生致力于典籍英译和英语教学,翻译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培养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这些作品像一张张扬起的风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推波助澜;这些学生们,活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其中有些人接过了他手中的火把,带着他们共同的志向继续前行。人如其名,汪先生的一生如同一颗茂盛的榕树,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片青绿,为后来者撑起了一片阴凉。

(0)

相关推荐

  • 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与我们一起开启汉学研究之旅 汉学 作者简介 王宏( 1956-) ,男,浙江宁波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 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中国典籍英译. 刘性峰( 1978-) ,男,山东济宁人,苏 ...

  • 李国辉:贴离之间

    傅浩先生编译注评的<英诗华章>出版了,很开心能分享这个快乐.<英诗华章>并不是一部新译的诗集,而是旧译<英国抒情诗>的修订和扩充.<英国抒情诗>出版于1 ...

  • 中国典籍英译批评范式研究综述

    与我们一起开启汉学研究之旅 汉学 中国典籍英译批评范式研究综述 刘性峰 1,2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典籍英译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突破已有的 ...

  • 十日谈 |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一个六十多年的接力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成就非凡.几代出版人.学者为传承中华文明孜孜矻矻,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2019上海书展开幕在即,回忆.记录那些留存史册的人和事,不忘初心,薪火相传, ...

  • 名家山水画《榕荫图》欣赏

    门前榕树 宋-刘克庄 木寿尤推栎与樗,观榕可信漆园书. 绝无翡翠来巢此,曾有蚍蜉欲撼渠. 五凤修成安用汝,万牛力挽竟何如. 山头旦旦寻斤斧,拥肿全生计未疏. 排名不分先后 . 石鲁 1961年作 榕荫 ...

  •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4)——榕荫桥(仙坂桥)

    从午桥所在的阳岐村出发,经村西北的湾边大桥,只需不到15公里的路程,即可到达闽侯县的南通镇.镇中心附近的南通社区苏坂自然村,有一座闽侯县境内造型最优美.保存最完好的古桥--榕荫桥. X 榕荫桥架设于苏 ...

  • 心理学:和患有阿斯伯格症的人交往,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越爱自己的人,越会关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并急切地想要弄明白其中的原委. 越了解自己的人,越会清晰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它,从而让自己过得更好.做到 ...

  • 庄子和斯多葛学派:人的痛苦源于一个原因,试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

    庄子说:天生万物,各有其性,也各有其命.真正的善,不是仁义,而是善待自己所得的一切,包括接受自己本性的缺点和不足,正确看待外在的一切. 这种思想和前面我们在庄子的内篇<德充符>中讲的&qu ...

  • 斯人已去 缅怀铭记

    今天是5.22日,星期六,心情跟这天气一样:阴沉.一早上的天气都是随时要下雨的样子,让人感到沉闷压抑.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24小时不到,可谓连遇三震:昨天21时48分,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 ...

  • 博斯EDU:有远见的人,都懂得投资自己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投资的过程,在哪里投资,就会在哪里产生结果.这世上唯一靠谱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 "没有人能够夺走你自己内在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尚未使用的潜力." 在自己身上的 ...

  •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教育不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还包括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和灵魂的启迪.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并使学之"思"导向事物的本源. 作为顿悟艺术的教育 所谓顿悟,是与人的理 ...

  • 教你做顺德菜'手斯鸡',夏日南方人的最爱,皮爽肉滑鸡味浓 !

    教你做顺德菜&#39;手斯鸡&#39;,夏日南方人的最爱,皮爽肉滑鸡味浓 !

  • 『尘世走笔』第68期:陈戈丨斯人已去,音容犹在

    斯人已去 音容犹在 ――悼恩师宋顺通 陈戈 2018年7月26日,听到您病逝的噩耗,我悲痛欲绝,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事实,仿佛是在做梦.前几天还回乡专程拜望您,您怎么说走就走?生命如此脆弱,呜呼,我多么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