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猪拱白菜”和“小镇做题家”
关于“土猪拱白菜”和“小镇做题家”
各省高考成绩已于近日陆续公布,每到这个时候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考出了理想的成绩,踌躇满志,也有人成绩不尽如人意,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迷茫。
诚然,高考是人生里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代表着一段路程的结束和另一段路程的开始。尤其当这些参加高考的年轻人,身体也开始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开始被期待着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做事和生活。
很多高三学子都喜欢用“海阔凭鱼跃,天高悦鸟飞”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对未来的无限可能充满着无限的期待和遐想。然而,与成长一样,有些道理需要经过时间的酝酿才能被理解,有些真相,需要时间才能浮出水面。
“土猪拱白菜”
高考前,在演讲中声称要“土猪拱白菜”的河北衡水中学学生张锡峰,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赞扬者有之,认为这是一种立志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精神,颇有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势,而且作为“学霸”的张锡峰有这样的实力去把自己说出来的“大话”变成现实;认为即将步入高考考场或以后终要步入高考考场的学子,尤其是那些出身贫寒、卑微的学子,就要那种这样的激情和努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珍惜这样一场相对公平、有可能“逆天改命”的机会。
而反对者则认为,张同学的那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听起来十分刺耳。这样的说法充满了不平的意气,充满着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过于“美好”的期待。“土猪”和“白菜”这样的比喻,让被贴上标签的双方都感到不太舒服,都被简单粗暴地进行了描述,刻意凸显两个阶层的差距,弥漫着一种这个社会无处不在的焦虑感。
如今高考已落下帷幕,结果也已经尘埃落定。张同学成绩是物理组的674分,全省排名228。有些人得知这个情况之后,开始落井下石,认为他考出来的成绩,配不上演讲时的心高气傲。平心而论,张同学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经算得上极为优秀,即使遗憾无缘清北,也肯定能去一所顶级双一流高校。而且,张同学进入这样的高校之后,如果能保持奋斗的热情和一如既往的决心,未来的路一定会比其他路走得更轻松一些。化用他的话,他这只“土猪”已经一只脚迈进了城市的“白菜园”,离“拱白菜”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坦白讲,我并不十分赞同张同学“土猪”和“白菜”的说法,但我并不会对像他这样一个刚要成年的年轻人过于苛责。要知道,这样一个少年的世界还相对单纯,他并没有多少阅历,不清楚这个世界的水到底有多深,对大城市中的多维和复杂知之甚少,甚至连对生活本身都没有足够的认知。
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会有有很多的路要走,很多事要经历和体验,很多的意料之中和出乎意料在等待着他,这些都会帮助他更新矫正自己的认知,校准自己的人生航向,完善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们常说“童年无忌”,表示不要对小孩子的话太过当真,过于追究。我们不妨对于张同学这样一个少年的“土猪拱白菜”的言论,看到这个话题背后折射出来的更多维度,同时给予更多一些的宽容,不必求全责备。包容少年,其实就是保护他的自尊心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为他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
谁是“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引发着巨大的争议,这个网络词汇被用来描述“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在很多人看来,张锡峰就是“小镇做题家”的代表,而他自己可能也或多或少有着类似的认知,才会用“土猪”来自嘲。
我对“小镇做题家”这个说法感到十分反感,因为这个说法充满着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显而易见的强烈优越感。
这个名词由“小镇”和“做题家”两个关键词拼凑而成,“小镇”就是指经济不那么发达、教育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说实话,我也不清楚后者算不算“小镇”的范畴,或者会被人划为除“大城市”和“小镇”之外的第三种存在,被排除在参与评比的资格之外)。
而“做题家”则指的是那些十分注重学习,通过埋头努力在应试教育中考出好成绩的人。凡精通做某一事者,可谓之“家”;造诣更高时,可谓之“师”;登峰造极时,可谓之“神”。显然,在一些人看来“做题家”虽然精于考试,但都是“死学”出来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而且在他们看来,“做题家”只会学习,对于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知之甚少,动手能力弱,有一种“高分低能”的倾向。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充满着傲慢,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粗鲁划分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教育教育资源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这样的差距之下,教育水平的高低存在差距,是在一定意义上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但如果刻意放大整体的差距,而忽略个体的差异,给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无差别任意贴上“小镇做题家”的标签,对他们是极不公平的。
退一步讲,与“小镇”相对的是“大城市”,在一些大城市面前,还有更大的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背后还有更发达的地区。经过这样无止境的暗自攀比,又有谁能最终真正站到鄙视链的顶端?嘲笑别人的,背后也被别人嘲笑着;看不起“下游”的,也被更“上游”的看不起。城市是这样,个体亦是如此。这就形成了无限循环的“内卷”。背后弥漫着的是一种“强者为尊”的思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延展。
我们需要变得更加包容
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内卷”,而作为社会个体,很少人能够真正远离旋涡,置身事外,不被时代所裹挟。
在每一个内卷的势头里,都有我们所有人的推波助澜。
嘲笑“土猪”,嘲笑“小镇做题家”,刻意凸显冲突,放大差异,无疑会进一步破坏这个社会的包容性。如果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彼此接纳。于个人而言是如此,对社会来说亦是如此。当对立大于团结,分歧多于包容,人与人之间就会越走越远,社会就会越来卷。
扔掉所谓的标签,摒弃固有的成见,更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和了解自己并不熟知的事物,而非带着傲慢的优越感去自以为是地评判。
包容他人,也是在包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