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武官巷的文脉

江西萍乡老城面积不大,却有着几十条巷子,仅老街从北门桥到南门桥便有十多条。如大巷子、小巷子、甘家巷、朝阳巷、吉州巷、周兴巷、上水门、河口巷、武官巷、下水门、学前巷、石灰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通向四面八方,便利居民的通行和商贸的流通。

而其中的居仁巷和武官巷,在老百姓的眼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先说居仁巷。它在县衙附近,巷子幽静狭长,弯弯拐拐几百米,直到县衙后面的枣子园。

巷内多数是深宅大院,因有几家妓院隐藏其中,一到晚上灯火通明,是城内有钱人寻花问柳之地。那些正派的男人,晚上都不敢经过此巷,免遭拉客妇女的纠缠而有损名誉。它败坏了社会风气,是城内有名的“红灯区”,老百姓将它贬称为“烟花巷”。

而在南正街的武官巷,数百年来,巷内有考棚,有众多学校和助学机构,文化底蕴深厚,文脉延续数百年不断,被誉为“文曲星巷。”

当地有民谣云:“武官巷内无武官,文脉传承惠四方。”

之所以有这样的美誉,源于两百多年前,在巷内兴建了一座供学子们考试的规模巨大的“萍乡县考棚”,而种下了文脉之根。

自古以来,萍乡人一直崇文重教,不论富人官人,都以读书为荣,“耕读传家”之风在城乡盛行,所以读书人众多。他们通过十年寒窗苦读,经过层层科举考试求得功名,来实现人生的理想。然而,在久远的年代中,城内没有一处可以遮风避雨的正规考试场所(试舍),给学子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于是在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当地士绅筹资,在武官巷内购地,修了一座可供数百人考试的试舍(当地人称考棚),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每年科考之时,武官巷内赶考人摩肩接踵,热闹得很。

此前,从清嘉靖六年(1801年)起,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萍乡爱心人士先后捐资兴建了助学机构兴贤堂、育才堂、乐英堂、乐泮堂、尚宾堂、劝贤堂,统称六堂,其中有三堂(育才堂、乐泮堂、尚宾堂)便建在武官巷内。

六堂的经济实力雄厚,建筑宽大,设备齐全。不仅在经济上资助那些寒门学子,还重奖获得好成绩的人,平时还为那些农村的穷苦读书人免费提供堂内食宿,方便他们研习学问。

从此,武官巷便成了读书人齐聚之地,文化气息浓厚,文脉进一步扩展。

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考试,开办新式学堂。于是分布在城内的堂址,便成了兴办学堂的首选。

光绪三十二年,萍乡第一所新式学校——萍乡县立高等小学在尚宾堂(今萍乡二中)创办,同年又在育才堂堂址上创办了萍乡公立中学堂(今萍师附小校址)。

接着在萍乡考棚内,先后创办了第一所职业学校“萍乡工业学堂”传授木工、纺织技术;第一所幼稚园和萍乡女子师范。解放后省立萍乡师范、萍乡二中也在内办学。

从此,武官巷成为城内学校最多的风水宝地。

我家住在武官巷对面,从小便与它结下不解之缘。我在巷内读了3年幼稚园、6年小学、4年师范,后又在萍乡二中工作33年,退休后又居住在巷内,可以说,我以往80年的岁月中,大部分时光是在武官巷内度过的。因此对巷内的建筑形状、特点了如指掌。

武官巷从南正街的巷口到连结城隍巷的巷尾,虽又有200多米,但巷子宽敞笔直。巷内除吴记豆腐制酒作坊、田记小卖部和陈家豆芽棚3家是狭门独户外,其他大多是外有高墙的深宅大院。

在武官巷口,左边是城内有名的王九芝堂中药店,接着便是萍乡县邮电局,它是一栋东西风格合璧的三层巨宅,它原是某外地同乡会建造的会馆,有上百年历史。

邮电局隔壁是张姓退役军官的私宅,后院有马棚。每天傍晚,他都会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经过,去小西门河边遛马洗澡,所经之处吸引着行人好奇的目光。

往内走,西边旁边的石拱门,便是谢家大院,内有晒衣场、水井,住着十几户谢氏族人和两户湖南省的织布匠。

旁边便是火宫殿,进身很长,除火神爷过生日和城内遭火灾的人家来谢罪烧香外,平时很少人光顾。守庙人王老头闲得很,便在里面的空地种植蔬菜南瓜,每天早上挑到街上去卖。他种的南瓜个大金黄,每个有十几斤,吃起来软糯香甜,很受当地人欢迎。

接着便是萍乡考棚,面积巨大,围墙内两边有十几米的甬道,两边有花园,仪门内是上面成人字形的巨大考棚和其他附属建筑。

右边是陈家祠。一般的祠堂大多为一层,而陈家祠却是两层巨宅,正面的祭祀厅直通屋顶,采光很好,左右和前面是二层楼,有十几间房供人居住。祠堂前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几丈高用石条砌成的“贞节牌坊”,巍峨壮观。

从巷口右边进去便是著名律师王远松的寓所,高墙内三层豪宅。

接着便是一幢两层平房,有十几户人家居住。

后面便是叶姓财主的别墅,墙内种有树木花草,两层楼房雕梁画栋,十分别致幽静。

右边便是全城有名的陈记豆芽棚,棚内有一泉水井,冬暖夏凉,用泉水发的豆芽根短茎粗,十分爽口,陈家每天发的几大木桶豆芽根本不用挑到街上去卖,总是被上门来买的人抢购一空。

有别于其他巷子的是,巷内还有3座占地千平米以上的建筑群,那就是育才堂、尚宾堂、乐泮堂的堂址。

尚宾堂处在西大街和武官巷中间,有操场、大殿、藏书楼、礼堂,几处附属建筑和一栋二层教室。

育才堂也是夹在学前巷和武官巷中间,前面的大操场可容几千人聚会。二门内,有两排教室、花园、钟楼、办公楼;靠武官巷的围墙内,有宿舍、大礼堂和食堂。

育才堂原来的大门是向着学前巷,20世纪六十年代,修跃进南路将大操场占用,于是改成面向跃进路。

解放后,武官巷内大部分建筑被政府征用。如邮电局迁入新址后,变成了皮件社的车间;王律师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其寓所被没收,变成正大街政府的办公地点;火宫殿改造成萍乡戏院;陈家祠作了萍乡师范的男生宿舍;叶家别墅与后面的叶家祠,被改建为文化电影院。

以上这些建筑,虽然改变了用途,但内部结构和外观,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面貌。

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房地产大发展,武官巷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几栋高楼大厦,并与河口下打通相连,变成了一个专营服饰的街市。

至此,有数百年文化积淀的武官巷,除保留下一个名字外,其原貌已彻底消失。

所幸巷内原来的市内两所名校萍乡二中和萍师附小,还耸立在巷子的左右,延续着武官巷几百年的文脉。

人们期待,这两所学校在新的时代里,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发掘武官巷两百多年来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办出更有特色、令老百姓满意的学校,造福萍乡学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