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君叹》遇上古琴琴歌《阳关三叠》
当《别君叹》遇上古琴琴歌《阳关三叠》
歌手曹轩宾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第四期中,以一首《别君叹》唱出千古离愁,很受大家好评。也别说,曹轩宾的陕西方言,关中腔调,再融合进古琴声声,那曲调,那韵味,确实让人听完过耳不忘。
据说这是《经典咏流传》给曹轩宾的一个命题作文,人家就是要求他用唐诗为题作曲并演唱的。而作为一名音乐人的曹轩宾显然不负众望,这个自小听秦腔,受古典文化的教导的歌者,选择用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咏叹出中国文学史上恒久不变的离别之情。高亢而又绵长的歌声里,让人隐隐可见陕西人除豪爽之外,也有一种含情脉脉的婉约。
然而,音乐的力臻完美和极富深情的演唱,并不能掩饰后续歌词的伪古风尴尬。
有的介绍里说,《别君叹》副歌部分是联想到人生哲学里所有的情感,进而感伤的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对过往之“友”和“曾经单纯的自己”的一种叹息,缅怀和纪念的送别之情,祝福之感。
我想这个人要么是对古汉语不够了解,要么便是《经典咏流传》的水军。而且,还很善于牵强附会。
说实话,我刚听到《别君叹》的时候,的确很惊艳,甚至不惜撇着陕西腔学唱。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其副歌歌词不知所云、不明觉厉的嫌弃:
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
高台孤矗昂首望,穹凄尽兮宙宇敞。
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
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
试问,哪位能把这段文字给理顺给我听听?“生涩,虚无缥缈,故弄玄虚”,这是一位朋友私下里对某些所谓作家诗人文字的一个总结,我觉得挺适合《别君叹》这段不文不白的演绎方式。这应该也是当下文坛上的一种通病:我就是要故作高深,我就是要让你似懂非懂。
还好,歌词不是曹同学自己写的,没影响他在我心中的观感。
其实,白话文一样可以表达出完美的情愫。谁能说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不够经典?
我以为,如果一个人的文字驾驭不了古风,倒不如就用白话来表达,或者干脆就拷贝古人的文字就得了。否则,就成了典型的伪古风,而且还是劣质伪古风。人家伪古风里也有很不错的啊,比如方文山。
因为曹轩宾在演唱中融入了古琴因素,我自然就想到了古琴琴歌《阳关三叠》。
实际上,每个爱好古诗词的朋友应该也都知道,古人的诗歌,最早就是拿来配乐演唱的。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原名又叫《渭城曲》、《阳关曲》,也叫《阳关三叠》。从问世起,就成为古代文人送行时的离歌,一直传唱不息。
因为年代久远,《阳关三叠》演唱的版本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个版本,都基本上是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迭唱三次,所以称为“三迭”,也就是“三叠”。而且,随便哪个版本的歌词,其文学性和经典性,都不是《经典咏流传》里这首《别君叹》的歌词能够比拟的。
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是《琴学初津》中收录的:
初迭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涙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三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駰,载驰駰,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尾泛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看人家新增的歌词,那韵致,那意境,才真是和王维的原诗融为一体,情真意切表达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诚挚的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