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生转折点
人生转折点
60年代末,生活是贫瘠的,能吃饱饭已经是奢侈,在童年记忆中,泡煎饼就咸菜就是日常,偶尔有块地瓜也算是美食。我5岁的时候,母亲和姐姐生病住院,父亲照顾不过来,便将我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
据母亲讲,我回去时是一个白胖可爱地小女孩,等两年回家接我时,我却变成了非洲难民,全身只剩骨架。母亲难过抱着我哭,我却傻傻地跑开,只因听到母鸡“咯咯哒”的叫声,饥饿的我快速跑到鸡窝,伸手淘出鸡蛋,迅速打开倒进嘴里,然后吧嗒、吧嗒嘴。母亲惊呆了,她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女孩子会生吃鸡蛋,而且速度和眼前枯瘦的我绝对不匹配。以往这个时候奶奶必定要拿着扫帚,惦着小脚满村追着打我,原因是我吃了他们用来换柴米油盐的鸡蛋。姑姑看我母亲难过,不好意思地说,“看把孩子饿的,只有到我那里才能吃上饱饭,嫂子您别怪我们没照顾好,咱农村就是这样。”
也许是挨过饿的缘故,我对吃没讲究,两年的农村生活让我学会了斗智斗勇。虽然我们生活在部队,但负担还是很重,家里吃饭以素菜为主,偶尔吃个荤菜,不过是有几个肉丝而已,就是这样,菜里的肉丝我也是不会放过的,别管多小都是美味。第一块夹给母亲,第二块给父亲,剩下的我就不客气了,姐姐吃不到肉就哭,可我想如果哭能解决问题,我一定比她哭的还响亮。母亲常说我的筷子有眼睛,不管肉藏在哪个位置,也别管肉多小,我都能快准稳的将它夹起来吃到嘴里。
这就是生存,弱肉强食就是这个道理。
走出植物园,沿着西五路继续前行,这时大约50米处有位阿姨停了下来,面带惊喜的望着我。我以为是同事,就快步走了过去,近了才知,我们谁也不认识谁,她有些失望,摇摇头孤独的走开了。我猜想她可能把我认成她的亲人,是女儿,还是儿媳,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又期盼什么呢?
看到她,我便想到了母亲,她已经离开我26年了,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她骑着大金鹿自行车,满城跑的样子,偶尔在街上遇到,我必坐到车后座让母亲带着我,那感觉好幸福,只是这种幸福成了回忆。
父亲从小上学,后参军,家务事不太会做,里里外外全是母亲的。家里兄弟姐妹有事她帮,邻居朋友有事她帮,单位同事有事她也帮。只要有母亲在,父亲便可安心工作,我们便可安心上学,只要认识她的人都夸她好。就是因为劳累,母亲的生命永远停留在50岁。如果世上还有也许,我不会让母亲难过,我会尽可能的分担她的负担和忧愁,只要她能平安快乐地活着。
世上没有也许,活着也成了人最大的苛求。
思索中顺手拾起一枚落叶,让它轻轻在手指间旋转,慢慢的它变得柔软起来。或许在它的世界中,离开就意味着死亡,绝对不会想到余生还会有一个邂逅,让它停留在最美的季节,成为一个人回忆的印记。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按时上班的日子,心里有些惊喜更有些恐惧,不知道这次的转型对于自己来说是什么,左臂因为劳累一直疼痛,这已经影响到生活,也是我放慢脚步的原因。
是的,人失去时方知珍贵,一生中你遇到谁,从事什么专业,好像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比如我,就业时干的是继电保护专业,爬高压盘、钻电缆沟、无数次寒冷中挑灯夜战,从5斤的升流器到100斤的工具箱,和同事提着健步如飞。还记得一件事,应该是夏天,我和同事出发回来已经是夜里9点多,累的我俩相互依偎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看着满天的星星很是感慨。
“我真不想干保护了,脑子不够用啊,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干着急,送电时间又那么紧。”
“我就是感觉累,身体吃不消,不知何时是个头?”
“我感觉这个专业干不长。”
“我好像没希望,要一直干下去。”
父亲去世后,我在单位成了孤家寡人,没人可以帮我,再累只能自己扛,对于换岗位更是幻想。当你不抱希望的时候,幸运反而来敲门。
我喜欢写作,写的散文时常在当地报纸刊发,单位正需要一个文职人员,就这样幸运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被借调到办公室从事新闻写作。
不知道是我选择了新闻,还是新闻选择了我,当记者好像就是前生注定的职业。
2000年,我的生日成了记者节。经查阅得知记者节11月8日也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国务院于2000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而在退休前一天,我们单位召开了营商环境记者会,这也成了我的告别会,《淄博晚报》沙红翠妹妹很是感慨,专门写了温暖文字送我,全文如下:
首先,祝我最最亲爱的美女姐姐凌云同学节日快乐!人生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恰逢记者节,老天是如此眷顾执着于新闻写作、新闻摄影的您,用这种偶遇为您的记者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说您是记者,一点不过分。电力百年采访,第一次认识您,您就在张店供电部负责宣传,2019年11月7日和您一起的最后一次采访,还是在这里。采访结束,坐上车,看到窗外的您,我的眼泪一直打转,有不舍,有祝福,更有一丝丝羡慕。
虽然知道您即将开始自由人生,奔向诗和远方。但一想到未来采访的日子,缺了一个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人,还是很难过。
当记者15年,和您在一起最快乐,因为我可以肆无忌惮地笑,肆无忌惮地说,卸下所有伪装和包袱。您退休,也许再无这样一个人。
这些年,妹妹亲眼见证了您对写作的热爱、对电力的付出,您的身上充满爱的力量,让人温暖。
新的生活开始,希望您一直保持哈哈大笑的姿态,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读到这段文字时,去已经安坐在办公桌前,泪水模糊了双眼。
工作27年,从事电专业10年,仓储工作1年,记者工作16年,在这些经历中,可以说记者生涯是最值得我怀念的日子。在我们团队中,大家一心向好,一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工作,在退休座谈会上,当颜炳辉书记对我工作成绩进行总结时,我泪奔了,对于这份肯定,我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活着就要有价值,对企业、家庭、社会应该是一样的,找准方向就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这就是我的原则,期盼余生会更好,期盼精彩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插图/陈颖
作家简介
王凌云,女,国网淄博供电公司职工,鲁迅文学院电力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国网山东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参与拍摄的纪录片《铁鞋传奇》获英大传媒2017年度优秀电视作品一等奖;微电影《成长》获2016年第三届“中国梦·劳动美”全国微电影视大赛最佳奖。其创作的报告文学《深山里的牡荆树 》获得04年山东新闻副刊二等奖,《变电站的爱情》《武术达人张春艳》《明星班组的创新历程》《舞起的中国梦》等作品在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国家及省级报刊发、剧本《小彬的夏天》在脊梁杂志刊发。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