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远去了的缝纫机声

远去了的缝纫机声

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我们家的缝纫机声了,但缝纫机一直摆在我们家显眼的位置,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

那是我们夫妻结婚以后买的,那时候我们刚工作,工资不高,要买一台缝纫机还得集聚几个月的工资。我们省吃俭用,在置办了电视、自行车以后,便举全家之力,购买缝纫机。妻子通过她弟弟在县城商场买了一台凤凰牌缝纫机。她乘车去,乘车回,带回的是崭新的缝纫机,当她把未组装的缝纫机从公交车上一件一件往下搬的时候,我的心里十分高兴。到家以后,按照说明书安装好。那亮闪闪、名晃晃的缝纫机,棕褐色的架子,金黄色的板面,黑色的机头,油光闪亮,妻子高兴地脚踩缝纫机,那哒哒哒的声音,特别悦耳。她无师自通会用缝纫机,只见她脚踩踏板,右手按一下缝纫机的滚轮,左手按着布料,向前推送,便有了一行行针脚绵密的线条。我们一家三口的衣服都是买现成的,缝纫机也只是用来缝缝补补,偶尔有一两件衣裳裂了缝,绽了线,妻子便轻而易举缝好,大多时候缝纫机都闲置着。

有一年的冬天,刚上幼儿园的儿子没有棉鞋穿,学校里没有取暖设备,便想给孩子一双棉鞋,本想请一位亲戚做的。因为亲戚家孩子多,很难抽出时间做。于是妻子立马着手准备为儿子做棉鞋,她说干就干,选择布料,缝制鞋面,要将棉花放置鞋面的夹层,还要将鞋帮的边沿服服帖帖地缝好,这不是一般的针线活,妻子一学就会,不到一天她就把鞋面做好。鞋底的制作也很费工夫,把布片一层一层叠加糊好,在太阳底下晒干,可是孩子急着穿棉鞋,妻子急中生计,她把一层一层鞋底糊好后,用电熨斗烫平、烘干,然后将缝纫机换上粗针头,沿着鞋底边沿密密麻麻地走上一圈又一圈,缝纫机发出笃笃笃的声音,传达出的是妻子对儿子的爱。鞋底做成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把鞋面和鞋底,完满地缝制好。这是做棉鞋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可妻子硬是一针一线,连夜做成了一双棉鞋,第二天孩子穿上棉鞋上学,孩子不受冻,我们俩的心里暖暖的。

有一回母亲到我们家,妻子拿出她的手艺,亲自裁剪,为母亲做了两条短裤,缝纫机的滴滴滴声和着布料的馨香,把家渲染得温馨和乐。母亲高兴得逢人便说:儿媳妇手巧。母亲年轻的时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她亲手缝制,她为我们缝制了一件又一件单衣、棉衣,她在灯下穿针走线,她灯下做针线活的样子,很像一幅画,画的名字就叫“慈母手中线”,只见她连续深挖几针,抽出线来,不时地抬起手,将针在自己的额头磨几下,再深挖几针,针线的正反面留下的是不一样的针脚。我上小学那一年,母亲带着我到邻村的裁缝家,做一件上衣。记得那家的缝纫机又老又旧,颜色跟连接缝纫机皮带一样黑。但那穿针引线,脚踩踏板,运转自如地滴滴哒哒的声音,缝纫机机针一上一下地跳动,留下的清晰细密的针脚,是那样的精致。走边、滚边,针线总是疏密有致,针针线线,均匀一致。那时我们怎会想到有一天我们也会用上缝纫机。母亲一辈子也没有用上缝纫机,现在她看到我们家有了缝纫机打心眼里高兴。她坐在缝纫机旁,小心谨慎地摸摸这,又摸摸那,正好邻居家的女婿从南京回来带着照相机,我便请他为母亲照了一张像,不曾想这是母亲留下的唯一照片。她端坐在沙发上,边上是那台油光锃亮的缝纫机,这张照片一直挂在老家老屋的墙上,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对着这张照片注视很久,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

我们到县城工作以后,很少用得上缝纫机,孩子大了,衣服破了根本不需要补,早就以新换旧,缝纫机一直闲置着。搬家几次,家具换了好几回,唯一没换的是缝纫机。当我们举家迁到南京的时候,就连比较值钱的电视机、沙发、高低床,都不带了。说,不值运费钱。但我坚持缝纫机一定得带着。它是唯一从老家带来的旧家什,在省城又搬了一次家,当搬家公司搬运家具的时候,有人问,缝纫机带上吗?我毫不犹豫地说:带上。到了新的居住地,各种家具都有它们的合适位置,唯独缝纫机难以安排。放在客厅,太显眼,再说客厅也没地方放。放在书房,好像不伦不类,最后找到了一处合适的位置,放在卧室的床头。正好一面是床头柜,一面摆上缝纫机,就当床头柜用。铺上一块花布,这布料跟儿子年龄差不多,还是儿子出生一周年的时候,亲戚出的一块布料。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色彩依旧如新。上面摆上我们夫妻俩的合影,顿时有了家的氛围。环顾四周,所有家具中,最显眼的还是这台缝纫机。唯有这缝纫机和这块布料见证了我们夫妻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我们家的发展变化。虽然那悦耳动听的缝纫机声不再响起,但每每看到这台缝纫机,我就想起我们夫妻共同走过的日子,我们有今天的生活,感谢这社会,感谢这个时代,更要感谢的是妻子,她的辛劳、能干,才让我们家的日子变得鲜亮起来,生活越来越幸福。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孔秋莉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

  • 陈晓春丨我的母亲

    自我有记忆开始,母亲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童年的印象中,家中有一台老式的"蜜蜂牌"缝纫机,那个年代叫"洋机".母亲量身.裁剪.缝纫,一应全会. 70年代有一种 ...

  • 谭艳梅丨母亲牌棉鞋

    小时候,穿着母亲做的鞋子去上学,看着别人穿的运动鞋.皮鞋,既时尚又漂亮,心里莫名地就产生了一种自卑感,恨不得把鞋子藏起来甚至扔掉.可是,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打赤脚.因为,家里从来都只有母亲亲自给我们做的 ...

  • 俺娘纳的千层底

    前几日在一家布鞋店闲逛,一双人工做的"千层底儿"布鞋吸引了我.一问价格,吓了一跳.售货员说:"一双500元."虽然穿着非常舒服,但最终因为价格原因没舍得买. 商 ...

  • 李文锦 散文 远去的父爱

    我的父亲,是一颗寒夜的星,给了我人生的光明:是一团燃烧的血,给了我生命的可贵,每当我唱起这首歌颂父爱的歌儿时,我会深情地怀念远在天堂的父亲.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爱占据着一片圣洁的空间. 我出生在一个 ...

  • 散文||远去的年味【征文】

    远去的年味 我的家乡在浙江南部的一个山沟沟里.这里如今高速纵横.交通发达.游客如织,而二三十年前的样子却不是这样.那个时候的家乡就真的是山沟沟,一条深壑把大山豁开两半,山底的温泉汩汩地流,日复一日的冒 ...

  • 散文||远去的文学青春

    远去的文学青春 周爱东||江苏 应学校飞扬文学社之请,于是就有了这个序. 时下的青年学生能静下心来读文字.写文字,委实难得,我要为他们点个赞,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与过去相比,不知道要丰富了多少倍,能够清守 ...

  • 散文||远去的岁月

    远去的岁月 前几天,我空间好友寒雪看我最近没写什么文字,对我说:"写篇读后感吧"我一想,自己已经很久不曾仔细看一本书了,心中暗想:日子怎么就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时间都去哪了呢?对于我 ...

  • 散文|| 远去的年味

     远去的年味 黄明||湖南 年越来越近了,触手可极,年越来越浓了,乡情浓郁,飘逸心头,醉倒日子. 年,是漂泊者回家的时间:年,是远行者回家的理由:年,是流浪者回家的归期. 回味过去,品味今天.随着时代 ...

  • 散文||远去的老油坊

    远去的老油坊 记忆总是带有偏见和情绪的,时间的流逝,把那些不尽如意的回忆抛在了静止,而那些曾经的美好,静下心来品,总能勾勒出几多幸福. 和邻居老刘走湖,还没到湖心,他就谈起了老家的芝麻香油,把嘴一抿, ...

  • 散文/远去的炊烟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19年第二十九期) 远去的炊烟 贾建军 恬淡的夕阳下,冀南平原静谥的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炊烟,放学归来的孩童,还在村口疯跑着追逐嬉戏 ...

  • 春柏专栏 || 散文 远去的“盐巴老二”

    远去的"盐巴老二" 作者 郭春柏 "老二"一词,大抵是对"下等人"的统称罢了.比如,靠耕田种地为生的叫"庄稼老二",打家 ...

  • 【甘肃张家川】散文|远去的背影|马忠礼

    远去的背影 文/马忠礼 向日葵 现在的家,院子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欢乐与憨笑声.没有了果树结果时的芳香,没有了向日葵盛开时的灿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每次看到异乡向日葵盛开的美景时,我都会不由得想起小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