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武侠概念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武侠是一个过去特别流行至今依旧有足够数量支持者的娱乐题材,不过该领域的作品早在十几年前就退化,至于历史第一档作家比如金庸,上世纪就封笔,三年前去世。武侠作为形式是退化的,目前在娱乐行业的存在感受限,有把握维护该时代黄昏的人物是没有的。只是一些衍生行业还有不错效果,比如解读金庸,代表就是有强烈个人魅力的六神磊磊。但武侠的底蕴和内涵依旧在线,在文学领域包括玄幻和修仙,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规格更现代化而已。

我已经不接触网络小说了,但对于武侠或者以这个题材扩展的文学作品有一定联系:体验到现实中的武侠概念。武侠的本质是什么?金庸强调重点在“侠”而非“武”。这是从内容本身入手的分析,我则站在其他角度下结论。阅读武侠小说本身,就是在满足心理需求,或者假设最理想的自己。这也是武侠小说为什么没落的原因,这个功能被更有视觉冲击力的项目所取代。

武侠构造的框架,依旧活跃在社会中。像转型为玄幻的武侠小说,虽然表面定位看起来更宏观,但对读者的精神刺激跟以前的受众阅读武侠小说是同一套流程。个体对于这个方向的需求从来没有太多变化,区别只是具体内容而已。这就导致互联网时代有一种需求返祖的现象出现,有时非常简单到旁观者感觉无聊的表达,却能在至少全国范围内膨胀成简陋仪式感,诸如造梗。

武侠的壳,同样能套用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有两种动态,被动和主动。被动从感官上讲反而相对主动,因为这是基于本能做出的反应,体现为追星和认知世界,等。追星就是在变相阅读武侠小说,偶像或者关注的人物,跟武侠中的角色一样,都遥不可及,充满力量,满足我们对于自身最高境界的大部分想象。

这些偶像不需要武功,没必要靠暴力美学来提供视觉冲击力,基本上将某项被我们寄予厚望的本事上最大化,就能兑现阅读武侠小说的快感。由于本身就在生活层面,是真实人物,所以节奏上没那么强烈,多出来的却是持续关注产生的情怀。

当然,如果能直接对应武侠模式,代入感立刻到位。比如体育运动。竞技动作一旦在巅峰在观赏性上就不比侠客使用武功差,足球或者篮球或者其他项目,全明星特别是时代超巨呈现出来的技术,挑战人类极限,提升肾上腺素,特别带劲。所以运动受众经常绑定武侠小说体系来讨论从业者们,给出排行榜或者金字塔的定位,还能直接搬来专有名词使用,当成球星外号或者基本功属性。

主动套用武侠的壳,反而比较被动。事实上,现实本身就相当于在创作小说,其中包括武侠类型。很多俗语都有涉及,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和“人生如戏”。普通人可能不会搞太多武侠小说的概念,但那种本质是可以对应的。在底层计划靠逆袭发展成为有一定资源和话语权的局部大佬,就很有武侠范。普通个体的能力远没有到启用武侠小说体系的级别,可个性肯定存在,所以每个人都能用武侠小说体系来解读。不过现实武侠特别唯心,视主观而存在,就算有感也基本很难太激情。但另一方面,现实武侠能提升当事人的生活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