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胃病需要“肝胃同治”【一点资讯】

很多人都经历过“气得吃不下饭”的情况,如果长时间的情绪抑郁,还会出现嗳气、胃胀、反酸水、胃脘痛等胃部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肝胃不和所致,想要缓解此类症状,需要“肝胃同治”。

肝和胃并非互不相干的两个器官,肝和胃同居中焦,肝属木,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生发。肝对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胃属土,主通降,即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肝的疏泄功能促进胆汁排泄、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肝气调畅则全身气机调畅,使胃气通降、脾气健运,食物得以正常被消化吸收,各脏腑得以气血充养,维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

肝胃不和主要原因就是长期的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嗳气、呃逆、手足冰凉、泛酸、消化不良、胃脘饱胀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喜怒无常,烦躁易怒等症。进一步若气郁化火,可发展为肝胃郁热证。

调理情志

情志异常是肝胃不和发生的重要诱因,所以首先要进行情志调理。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生气更是常有的事情,此时要重视情绪的调理,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心平气和地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对一些让人郁闷的事情要想得开,这样肝胃不和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中医的以情制情法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医苑典故趣拾》曾有记载,清代有位巡按,抑郁寡欢,成天愁眉苦脸。家人特请名医诊治,当名医问完其病由后,按脉许久,竟诊为“月经不调”。巡按听罢,嗤之以鼻,大笑不止。连连说道:我堂堂男子焉能“月经不调”,真是荒唐到了极点。从此,每当忆及此事,就大笑一番,乐而不止,病情也就不药而愈了。

疏肝和胃

肝胃不和系肝胃同病,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对症治疗。比如肝气犯胃引发胃痛,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如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中和胃酸。如果感觉胃中满闷不舒,类似于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称为胃痞,可选用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前者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后者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合用能增强行气消痞功效。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还常会伴有呃逆(打嗝),可用五磨饮子加减。

此外,还可以借助穴位的按摩缓解症状,比如用中指分别按揉腹部的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每穴1~3分钟,以感觉温热舒畅、打嗝或排气为好。然后以掌心置于胃脘部或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摩腹3~5分钟,以透热为度。

益气温中

肝胃不和者中,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即脾虚胃寒,此类患者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临床见胃中隐隐作痛,纳食不化、上腹饱闷,不思饮食,恶冷喜热饮,得温痛缓,时呕吐清水,小便清利,大便时溏。治则益气温中、散寒和胃。

胡椒猪肚汤是一道传统的药膳,对于脾胃虚寒者效果明显。取猪肚1个,排骨500克,白胡椒粒1汤匙,蜜枣3枚。材料洗净备用,将白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与排骨、蜜枣一齐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