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唐诗解读——杜甫之《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北池云水阔,华馆辟秋风。

独鹤元依渚,衰荷且映空。

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

素楫分曹往,金盘小径通。

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

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

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

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

严城殊未掩,清宴已知终。

何补参卿事,欢娱到薄躬。

注:
“北池”两句:北池云水相连显得格外宽阔,华美的馆舍可以遮避秋风,独鹤本依凭于水中的小丘,衰败的荷叶且与天空相映于池中
“采菱”两句:采摘带刺的菱角,踩藕于塘泥之中。
“素槭”两句:小船分批运送采摘的莲藕,用金盘装上从小径运走。素槭,船桨,长者为擢,短者为概,这里指船。分曹,分队或分批。
“萋萋”两句:池边长着十分茂盛的碧绿野草,小船上一面面的小旗被晚霞映红。
“杯酒”两句:严公于席前把杯酒赏给津渡小吏,又以衣裳赠与钓鱼的老翁。
“异方”两句:有人送来这异乡刚开的鲜艳秋菊,我不禁想起故里业已落叶的梧桐。异方,指成都。故里,洛阳。
“摇落”两句,树叶摇落使我倍添思乡之情,淹留蜀中有待战事成功。
“严城”两句:趁庄严的城门犹未关掩之时,此清雅的宴会应及时告终。
“何补”两句:我有何长可裨益手参军的缺乏,连这样欢娱的事情也轮到我这无能之人呢?薄躬,诗人自谦之词。
解读: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秋天,杜甫同严武在北池临眺作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秋池景物,记叙了临眺景事和陪宴情景,反映了诗人同严武关系密切与友谊深厚。
漫生活与慢生活。成都因为自然条件的优渥与人文底蕴的深厚,整座城市散发出悠雅、闲雅与淡雅的风致与氛围。杜甫漂泊至蜀。因为有严武等朋友的关照与接济,虽然谈不上“锦衣玉食”,但和之前景况相比,生活相对安稳,最关键的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慢生活”改变了杜甫的性格与审美。诚如仇兆鳌所言:“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也。”而这首诗也确实最能烛照成都时期的杜甫悠雅、闲雅与淡雅的心境,从村中景描写到家中景,一派幽静、冲和、淡雅的意境。仿佛时空在这一刻凝固。一个客居成都的穷诗人之家尚且能如此,广大成都的其他人居住生活可以想见。
严武镇蜀时,曾在成都北池旁边的华馆宴请杜甫。从这首诗中的“北池云水阔,华馆辟秋风”,可以想见华馆所在位置风景的优美。成都因为是西南重镇,到蜀地履职的官员大都是文化人,加之,南迁文人不断增多,游历成都的文人也不在少数,所以诗酒唱和成为文人生活雅兴之一,这在唐宋时期的成都尤为明显。杜甫与高适、王抡、裴迪、何邕等人都有唱和酬赠。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