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 唐诗解读——李白之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注:
善酿纪叟:纪姓善酿酒的老者,名不详。
老春:纪叟所酿酒名。唐代酒名多带春字。
“夜台”句:一作“夜台无李白”。夜台,墓穴。墓闭后不见光明,故称。
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城为悼念一位善于酿酒的老师傅而写的。事本寻常,但寥寥数语间,却以质朴语言,表达出真挚动人的感情,亦可发现诗人于世俗人情中细腻温婉的一面。
全诗抓住“善酿”来写,纪叟的“善酿”和李白的“善饮”使二人遂成为酒中知己,这种酒肉朋友不一定有深厚的相知,但一定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随着纪叟的逝去,给诗人生活留下巨大的虚空与落寞,所谓“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诗人不愿信相信他与纪叟阴阳相隔,期望他在九泉之下依然能够操持旧业,酿出美酒以待知情,言语之间,透露出诗人几份痴、几份傻,足见诗人一片肺腑真情。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纪师傅酿的酒只有我李白一人品得,如同古时伯牙弹琴子期知音一样,如今我和纪叟阴阳相隔,不能品尝他酿的美酒,估计纪叟也很寂寞吧!明明是自己想念纪叟,却从对方想念自己说起,想象死者在阴间的寂寞不被人知,反映出诗人心中无限的怀念、悲痛之情。虽然句句写纪叟,但实际上句句都贴着李白发出来的。这种表达不一定深刻,不一定绚丽,但一定是抵达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两句曾有一个版本“夜台无李白”,且谢叠山认为这句绝妙,“不但齐一生死,又且雄视幽明矣。”应该说是有道理的。若将“李白”改成“晓日”,则诗意全无。
李白一向给人是睥睨世间一切王侯将相的人物,但在一个普通的酿酒师面前,在五松山下的一位普通的农妇面前,诗人却发自肺腑、不吝笔墨,将自己对他们的尊重与关切表达出来,此时所谓的身份、地位、金钱的东西统统不在,人与人之间回归到极单纯的关系,即情感的真切,心意的交流,生命的互动。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