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长大没本事的孩子,吃饭时有这3种行为,请及时纠正

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的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礼仪大师威廉·汉森

老话说:“饭桌见人品”,此言非虚!行为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着心理动机。别小看吃饭这件事儿,却可能剖析出一个人的品行和情商。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对于青少年心理颇有见解,她对孩子吃饭这件事表示:长大没本事的孩子,吃饭时有这3种行为,请及时纠正。

一、吃饭“吧唧嘴”

你有没有这种感受,一起吃饭时,有一个“吧唧嘴”的人那种内心就会进入相当煎熬的状态。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做过相关研究发现:

吧唧嘴、擤鼻涕、嚼口香糖、吸管声会让许多人出现特别大的异常反应!比如心率加快,甚至冒冷汗!

而孩子时期的行为,尤其是3-9岁行为习惯塑造的关键期,此时养成了“吧唧嘴”的习惯,长大后改起来特别困难,在与他人交往时难免被人定义为没有礼貌、缺乏素质的表现。

二、第一个动筷

很多家庭里,孩子演的是“小皇帝”这个角色,在吃饭时体会的最明显。总是第一个动筷、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一些家长用一句:“小孩子,饿得快,他想吃就吃呗”纵容孩子。

试想一下,将来孩子步入社会跟领导吃饭第一个动筷、跟客户吃饭,客户没来,自己先吃完了,这样的画面多可笑!这种人想要有大本事,八成要靠天降横财了!

李玫瑾教授表示在家庭的饭桌上,不要让孩子第一个动筷,要让长辈都坐齐了开始动筷了,孩子才可以吃。这是让他明白尊重长辈,更是让他眼中有别人。

三、喜欢吃独食

有些孩子把自己喜欢的菜就放在自己面前,甚至都不让别人夹!一些家长还开玩笑道:“这孩子护食”!这种玩笑的语气,只能纵容他自私的行为。

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6岁前重要的一项训练就是防止自私,而防止自私的方法中就有一条是吃任何东西时,先让孩子去分享。

这样的孩子才具有社会性,因为人类就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独立生存的。早晨起来你洗脸背后是水工、电工、洗面奶生产厂家等等一系列的工作。

所以要让孩子从小拥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孩子有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和自觉性!缺一不可,而孩子喜欢吃独食,其实是缺乏社会性的表现,这种人在社会上自然寸步难行。

如何培养孩子的关键社会能力?

李玫瑾教授表示决定孩子一生的并非智力而是性格,而3-6岁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想要培养出社会性的人格,就需要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关键社会能力。

从校园到职场、再到开公司做老板,一个人想在团体中混得风生水起,拥有必要的关键社会能力,才是孩子未来走向团体的制胜法宝,才能成为有本事的人。

那什么是关键的社会能力呢?是指儿童想要实现目标,与人沟通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就包括,自律性、亲社会能力、社交能力、自尊心、积极主动性、情绪能力等等。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女士、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就提出了:培养孩子社会关键能力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重于识字、算术或者发展特长,这才是让孩子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

国际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培养关键社会能力,孩子未来更容易融入社会、事业也更成功、婚姻也更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