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宋之问之《灵隐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注:
鹫岭: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西湖武林山下,看到一峰飞峙,不觉感叹:“此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在此处建立寺院,取名“灵隐”。
岧:山势高峻。
龙宫: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经说法,借指灵隐寺。
扪萝:攀着藤萝。
刳木:剖开竹木,从山下引来泉水。
搜对:寻求美景,面对美景。
解读:
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宋之问被贬至赵州长史,在途经杭州时,游灵隐寺时,所写的这首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鹫岭”本为印度灵鹫山的简称,此处借指灵隐寺,作者从这一句着笔,来形容飞来峰的高峻葱郁。下句化用了龙王请佛入龙宫的传说。两句从大处起笔描写了灵隐寺旁边的飞来峰,并将视线转到描写灵隐寺。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望到大海日出时的壮美之景,而灵隐寺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曾经宋之问这首诗甫一问世,人们竞相传抄,纷纷认为这两句是当时出家在灵隐寺为僧的骆宾王所做,这当然是个传说,也说明了人们对骆宾王的人品、才华的佩服。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诗人根据灵隐寺每至秋天时便有桂子从月宫中落下的传说想象而成,桂子从天空中落下,寺庙的香火从人间飘到了天外,天上人间仿佛相通。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不分远近地登塔、寻泉的过程。“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这是写诗人在登塔取泉的过程中见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开放,树叶虽然遭到冰雨,但仍未凋落。言外之意,自己虽遭贬谪,但仍然坚强。“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这是说自己从小就爱好奇山异水,因为在这其中可以洗涤尘世中的的烦恼和喧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是说诗人还想去浙江的天台山游览石桥。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全诗在诗人想象的游览情景中结束,以诗人对另一佛教胜地的向往,反衬出在游览灵隐寺意犹未尽,流露出作者出世归隐的思想。思路清晰流畅,语言凝炼自然,开启了唐代山水寺的先河。
宋之问(656—713)字延清,排行五。山西汾阳人。因曾官考功员外郞,世称宋考功。675年进士及第。任协律郞。690年,与杨炯并以学士分值习艺馆,历洛州参军。705年,中宗复辟成功后,因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次年春逃至洛阳张仲之家,却让其兄之子告发张仲之谋杀武三思事,反被提拔为鸿胪主簿。707年,因贪贿一事,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生平见新旧《唐书》,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律体诗之完成颇有贡献。《全唐诗》编其诗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