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告诉你,中国哪里产黄金

黄金,有着冬日太阳般迷人光泽的金属

其化学元素符号Au

来自拉丁文“闪耀的晨曦”

作为“上帝赐予的矿藏”

黄金散布世界各地

从人类文明的开始

黄金就因为与太阳、光明的联想

以及超乎所有金属的稳定

成为不同文化公认的永恒与生命的象征

自古以来,黄金就被视为五金之首

有“金属之王”的称号

黄金的蕴藏量与开采量

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财富与强盛

世界上黄金储备排名第一的美国

黄金储备高达8000多吨

就我国而言,根据央行在官网发布的数据

截至2019年7月末

我国黄金储备为6226万盎司(约1936吨)

中国是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黄金的国家之一

那么,中国古代曾开采出多少黄金?

从《世界历代黄金产量统计表》的研究报告

我们可以得知

在夏商时期,中国的黄金产量约为20吨

中国黄金协会

曾考证过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黄金产量

综合各种材料,可以简略地估算出

截止到清代的黄金产量情况(清代部分年代的记录缺失)

◎ 中国古代采金量(柱状图)及中国秦代至清代金矿分布图,                                图自《中华遗产》2010年8月。

拜金,从何时开始?

与数量庞大的铜、玉、骨器相比

商周时期的贵族

对黄金制品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兴趣

至多只是用极薄的金叶、金箔

配饰棺椁、车马和日用器物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境内多金矿的楚国

率先把黄金铸成固定形态

用于礼聘、赏赐和大宗交易

黄金的地位也因与财富挂钩而大大提升

金带钩、金剑具、金制车马器等大量涌现

甚至在战国初年

曾国国君乙和越国一个相当于卿大夫的巫祝

为了彰显身份的尊贵

不约而同地选择以黄金器皿陪葬

然而,即便如此

先秦时期

黄金的价值仍局限于王权和财富意义

◎ 最早的金制器皿玉耳金舟   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初期墓出土的这件玉耳金舟,从外形上看,似为带有礼制性质的饮酒用具。                                          (供图/浙江省博物馆,图自《中华遗产》2010年8月)

公元前219年

痴迷于不死之术的秦始皇

派徐福入东海寻找返老还童的灵方

自此之后,一股封禅求仙的热潮

在秦汉王朝弥散开来

世人“苦身劳形,入深山,求神仙”

“背天地之宝,求不死之道”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方士李少君登场了

此人原是深泽侯赵将夕家中主管方药的舍人

自称70岁,身怀不死之术

能用丹药使人返老还童

凭着这一看家本领在京城骗了不少钱财

就连汉武帝也对他尊崇有加

汉武帝听信李少君的进言

以为“吃金用金,长生不老”,并下令炼金

自此之后,以黄金为饮食器的风尚

便在宫禁之内大行其道

中原地区黄金容器制造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从王公贵族独享的奢侈品

到金门绣户案头枕边的嫁妆摆件

人们竭尽巧思,用迥然各异的形式

探索黄金的利用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

古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变迁

以及国人对黄金用途的探索

◎ 现存唯一的帝王金冠    这件1958年在北京昌平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金丝冠,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帝王金冠。它由直径仅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孔眼均匀,薄如蝉翼。后山攀附的两条蟠龙,呈二龙戏珠状。尤为精绝的是,龙身采用掐丝、垒丝、码丝、焊接等方法塑造成型,如果拿放大镜仔细观察,甚至能清晰地数出8400片龙鳞。                                                         (供图/北京市定陵博物馆,图自《中华遗产》2010年8月)

黄金,贵金属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金属都很容易被氧化

但在金属家族中有一个显赫的家族

它们在自然界中可以稳定地以“单质”状态存在

这便是“贵金属”

即金、银和6种铂族金属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黄金是最先被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

到今天,只要你手里有真黄金

就可以全世界通行无阻

它的货币地位比美元还要稳固

黄金也是全世界都认可的资产

所有国家的人们对黄金的贵重价值都有共识

黄金,产量稀少

性质稳定,大多数氧化剂奈何不了它

熔点高达1063℃,不易烧熔

由于各种优良特性

黄金在历史上总有充当货币的职能

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金”字也因此成为财富的象征

但若是给“金”加上有轻薄、微小之义的“戋”

就成了汉字里的“钱”——

我国古代主要指

发行量大、面值小的货币“铜钱”

◎ 西汉金饼,每枚重量247克左右,约相当于汉代的一斤。                        它们的出现,印证了史书上西汉“多金”的记载——那时,                      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                     (摄影/白权,图自《中华遗产》2010年8月)

为何黄金如此耀眼?

黄金一词的梵文是“Jvalita”

它是由“Jval”(意为“闪光”)引申而来

可以想象当人类的祖先

在岩石或是河床中

首次发现那金光闪闪的硬块时

他们是何等的惊奇

太阳的可见光波中以黄绿的成分最多

人对黄绿色也最敏感

另外黄金是由金属晶体构成

规则的原子排布

使得它表面对光的反射也相当规则

综合的效果便是金光耀眼的感觉了

江西矿冶博物馆所藏金块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月

来自地核的宝藏

黄金在成为贵金属之前

它首先是一块石头

大约在26亿年前

地核中的金元素慢慢到达地幔

再由火山喷发等形式来到地壳

这些最初的金矿源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活化、迁移、富集

才形成原生金矿

自然金在地层中

以脉金、砂金和块金三种面貌出现

脉金又称“原生金”,是岩脉中的金片或金粒

靠地球内部的岩浆、热液活动聚集在一起

块金和砂金则是外力造就的“再生金”

含有少量金元素的岩石在地表逐渐风化

碎屑裹挟在泥沙中被水流带走

密度高的金粒在平坦低洼的地方

一点点沉积、富集起来

年深日久就形成了砂金矿

至于块金,便是大名鼎鼎的“狗头金”

是金与石英、黄铁矿等矿物颗粒结合的块状物

块金的重量从十几克到几十、上百公斤不等

金沙江,摄影/钟峪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

四川西部的金沙江

因这段江的砂中含金而得名

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四川时写的《浪淘沙》

就描绘了当地人砂里淘金的场面

金之所以能像淘米一样淘出来

是由于金的比重大

1立方米的水,只重1吨

等体积的石英砂,重2.65吨

而金却重达19.3吨

金和砂的比重如此悬殊

人们才可以在河流中用淘沙盘淘金

那些比重轻的矿物碎片随淘洗的流水漂走

比重大的金子则留在淘沙盘的底部

◎ 皖南、赣东北所在的江南丘陵,是我国有色金属矿富集地带。               唐宋时期,这一带的金银铜矿进入大规模开采时期,文献多有采矿冶金记录。不过,矿床废弃后留下的矿洞,千百年来很少有人问津。                   图为一口椭圆形采金竖井,口径近1米,深十余米。                                       (摄影/李晋,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月)

中国金矿在哪里

金在地壳中的含量虽然不算太少

但非常分散,提炼十分困难

一般情况下

每吨金矿石中含有2~3克金

就有了工业开采的价值

能达到每吨5~50克金的就是富矿了

中国金矿大多分布在5条成矿带上

胶东、秦岭构造带、华北北缘(含东北)、

华南(包括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和海南)

以及东南沿海(浙江、福建、江西一带)

其中,我国的大型砂金矿

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金沙江流域

其他大型金矿多为岩金

储量、开采量

以山东、河南、四川、甘肃、

内蒙古、河北、江西居多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1月

随便搜一下与黄金有关的词汇,你会发现

“黄金”一词几乎等同于顶尖、最好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

“黄金时间”、“黄金周”、“黄金搭档”

“黄金比例”、“黄金地段”……

黄金,很多人为之疯狂

涛涛历史长河中,多少悲喜因黄金而起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伯恩斯坦

在《黄金的魔力》一书中说

“从来没有人搞得清楚,

是我们拥有黄金,还是黄金拥有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