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 武元直《赤壁图》圆润雄健 独具画风

武元直(公元12世纪)字善夫,号广莫道人,北平(今北京市)人。金明昌(1190~1196)间名士。生平资料极少。

《紫山大全集》卷七有“武元直《风雨回舟图》”条,有诗云:“武公胸臆净无尘,喜见江湖懒散人。醉墨淋漓风雪笔,只因张翰是前身。”

辽金绘画难保有契丹民族的风味,但也深受汉人的影响。由于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很多画家受他文学的启发,创作绘画,譬如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就是最好的例子。

赤壁图:武元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不仅成就了蜀、吴政权唇齿结盟的一段佳话,产生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才子纠葛,还让赤壁这一三水汇集的险峻之地一跃成为世人皆知的经典战场!苏轼的《赤壁赋》完成后更是传诵千古。

北宋神宗壬戍(1082)年初秋,苏东坡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归来后写就《赤壁赋》。不久他旧地重游,又作《后赤壁赋》。

虽说三国时赤壁之战在湖北嘉鱼县,与苏轼泛舟的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并非一地,但苏子借赤壁之名吊古抒怀,心绪跌宕,文采斑斓,激情洋溢,沁人心脾。千百年来,历代画家和大书法家都喜以苏轼《赤壁赋》为题材,有不少旷世书画佳作传世!

从文学作品引发的绘画创作,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是视觉的写实,而必须注重在心境的创造。苏轼赤壁赋中说到“乘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浩然”,武元直则在波涛汹涌中安置了“一叶扁舟”的主題,他将水纹的线条勾描从近而远,造出“万顷茫然”的壮阔情景。

画面长江浩荡,烟波渺茫,两岸峭壁陡立,山势险峻延绵,山顶崖岸间树木葱茏,江中一舟顺流而下,苏轼及同游诸友对坐舱中饮酒,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携友乘舟夜游赤壁(即黄州赤鼻矶)的情景,表现了苏轼受诬遭贬黄州后的清闲生活和豁达胸怀。

赤壁图:武元直(局部图)

《赤壁图》,金代,武元直,纸本水墨,高50.8厘米,长136.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武元直据苏轼的《赤壁赋》以成画题。画中东坡头戴高装巾子,与二客一船夫,泛舟荡漾于江水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则是“断岸千尺”;水则“江流有声”;画中强调风动松折,对山石之描绘,为典型之斧劈皴法,笔意健劲,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对山石更是曲尽质感坚硬。

扁舟虽小仅寸余,但以小点连缀成形,点之跳动,如音符叮当有声;水流旋涡,回澜起伏,轮转旋律有韵,去而又还,笔调充满著音乐性。两岸之间,大江东去,气象万古雄伟,烟波浩渺。

《赤壁图》描绘苏轼泛舟游赤壁之情景,笔力圆润雄健,画风独具。此图无款,前隔水有项元汴题签:“北宋朱锐画赤壁图。赵闲闲追和坡仙词真迹。槜李天籁阁珍秘。”但据元好问《遗山先生集》中题赵秉文书赤壁图之末句云“赤壁图武元直所画,门生元某谨书”,它的拖尾还有赵秉文大字行书和苏轼《赤壁赋》原韵一阕。由此证明,此图作者实为武元直。该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赤壁图:武元直(局部图)

武元直《赤壁图》:图绘大江两岸,石壁陡峭,江水奔流。有一小舟,载苏子与二客对饮,谈笑风生,而船夫撑篙,顺流而下。长江远去,江面渐渐宽阔,烟波浩荡,隐约之中,似乎暗藏着当年赤壁鏖战的万军千船。然而又似乎烟消云散,一切化为乌有,只见江山依旧,人类的搏杀最终也没能改变江山的面目。而在高耸险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载客,却是显得那么的渺小。

此图在笔墨上,就具有极高的水准:勾笔断断续续,没有了五代、北宋的凝重爽利,但是短促的勾线在用笔上法度谨严,笔笔有起、落、转折、顿挫。皴笔大致用淡墨,只在结构之折转处以浓墨醒出。起笔似钉头,故短皴似“斧劈”,但大多淡墨的长线皴,则似北宋许道宁的直线皴。而远山由方形转为圆形,于是其长线皴也就渐似长披麻皴了。

山上松树茂密,松叶也不是北宋常见的李、郭“攒针”法,而是南宋赵伯啸、马远画中常见的排叶,已渐趋简率。水波勾线连绵起伏,弧曲的波纹,与山石硬朗的直线皴刚柔相济。

赤壁图:武元直(局部图)

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