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安:人生永远是这样的,不可能不孤独 2024-06-16 18:14:52 按:4月24日(周六)14:30笛安将做客西西弗书店·天津海信广场店(和平区解放北路188号海信广场B1层),与读者分享“我写小说的这些年”,详情见文末的海报!可扫二维码报名,欢迎各位读者参加!文学阅读Q:小说《告别天堂》里提到天杨看加缪的《局外人》,有个人经历吗?A:这不是写小说嘛,当然是假的。我到现在最喜欢的还是萨特和加缪。尤其是加缪!Q:为什么呢?A:因为加缪好呀。真的就是加缪好。会有一种作家,看他的东西,会觉得他非常厉害。但他拥有的那种东西,我既不羡慕,也没有很渴望拥有,所以可以一直欣赏。奈保尔就是这样,无论是他的非虚构作品还是短篇小说,我都非常喜欢,但同时也没有那么羡慕他拥有的东西。我知道自己的特质不是这样的,也永远变不成他那样的人。加缪也是,他身上的那种东西,我说不上来是什么,但我就是知道自己不会有。所以我喜欢作家的作品里往往拥有我知道我永远不会拥有的东西。不过我不喜欢《鼠疫》,我觉得《鼠疫》是他一般的作品,被大家抬得太高,但这样的一个作家,抬他的哪一部作品都是没问题的。我其实挺喜欢加缪的一个短篇小说,叫《押送人》(郭宏安译《来客》),那是阿尔及利亚的山区,主人公是一个小学老师,是方圆多少里内唯一能说法语的本地人。他要替警察局长押送一个杀人犯翻山去那边的警察局。小说没有什么对白。警察局长自己不能走那么远的路,把犯人留给男主角,就走了。男主角问犯人吃不吃东西,犯人也不说话,从头到尾也没说过话。他们俩做了点儿饭,一块吃。他有时候还挺想跟犯人说说话,尽管他自己也挺沉默的。第二天他们俩就一起翻山,到了山顶,他突然对犯人说:“那边是警察局,是你要去的地方;这边通往哪哪哪——你自己选吧!”他把包袱给了他,自己走了。过了一会儿他从山上看到那个犯人最后在往警察局的方向走。其实如果犯人跑了是会连累他的,但那个犯人没有。他回去后发现,他讲课的那间教室的黑板上有人给他留了言,是犯人的族人留下的,说:“你押送了他,我们永远不会放过你。”——可这实际上是犯人自己的选择。小说就到这儿结束。笛安在法国Q:写作之后有对哪些法国作家的理解变深或者产生兴趣吗?A:我还挺喜欢福柯的。《疯癫与文明》里他讲到,在中世纪人们怎么去形容精神病患者这些。我觉得他特别有意思、特别动人的一点,就是在他的书里,我能看到知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东西,不是冷冰冰的积累,而是一个有人会犯错,在错误里摔倒过、爬起来,再换一个方向尝试的一种轨迹。后来再大一点,我发现列维·斯塔劳斯也很好。我学过人类学的,大一大二的两年里,人类学是必修课。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法国作家,对法国文学的感觉一直只是“还好”。我喜欢俄罗斯文学。我想这个跟法语本身有关系,绝大部分法国作家都有一种过人的细致,普鲁斯特是其中的翘楚。文学作品,我喜欢粗砺一些的,比如托尔斯泰。白银时代也有很多好作家,名字都太长了。我最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也很好。俄罗斯文明真的很厉害、很特别。二十世纪的文学中,我挺喜欢美国作家的:菲兹杰拉德、纳博科夫、卡波特。Q:在巴黎那种刻骨的孤寂还印象清晰吗?现在还孤独吗?18岁时的感受与如今的感受差别大吗?A:习惯了。我后来就觉得,人生永远是这样的,不可能不孤独。不是做什么就能治疗、就可以排解的。最终习惯它就好了。而且还有一点,我当了妈妈之后变化很大,从知道我怀孕的那一刻起,我突然发现以前焦虑的东西都不再重要。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曾经会纠结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但好像当有一个特别原始的东西在身体里被唤醒时,我就知道,在她长大之前,我就是不能死。这就是意义。不用讨论、毋庸置疑的东西。我觉得曾经追求的所有问题都没有力量了。我还不能死,因为她还小。小说写作Q:在巴黎开始写第一篇小说时,是因为寂寞、想跟自己对话,自然生发出的表达欲吗?A:巴黎一直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可以说它非常法国,但同时哪儿的人都有。纽约其实也这样,对吧?大城市的异质性保证城市内部没有那么趋同。所以当时我没有特别想过“我是不是属于这里”。归属感这个东西对我来说,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从十几岁起到现在,我用母语说话、写作,如今我生活在北京,过得还不错,我也没想过我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观察生活。在这个问题上,我不觉得成为一个étrangère就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条件,至少我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对我来说,写作是自然而然的。我已经在逐渐把写作内化成我身体的一部分,而不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它会成为一种本能。年轻时有激情、有冲动,而现在我不再因为没有存在感才去写作。十几岁时,也会因为不喜欢生活才喜欢写作,虽然直到现在我也不喜欢生活,但我就习惯了。这种与生活的相处,随着时间不断过去,终于让我习惯了一点。在巴黎我会有觉得孤独的时候,但那种孤独没让我觉得多么难熬,孤独同时也赋予人一种自由,自由是有代价的。我认为这是留学和写作,这两件事,在比较早年的时候,教会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自由是非常珍贵的,追求自由没有那么简单。这个代价就看人愿不愿意付。Q:在巴黎会非常渴望中文吗?这也是一种写作最初的冲动吗?A:不太一样。我在那里生活得很久,一开始写是因为,大脑里被不断被植入另一套语言系统。这种植入可能会引起某些排异反应。但同时,这让我获得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新的视角去观察我的母语,让我对中文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也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我使用中文的方式不太一样了,而这源于外语持续不断给出的刺激。「法语人」采访现场Q:使用中文时的语气和节奏,是可以复现在另一门语言里的吗?有没有想写出跟自己的中文一样漂亮的法文来的冲动?A:我知道我写不出来。它对我不构成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事实。平时用法语写邮件、作业和论文,这些跟写小说、跟虚构是两回事。写邮件、或有时候写散文、写专栏,用的是脑子里的一个地方,而写小说时用的是另一个。小说语言和日常使用的语言、以及使用它们的方式还是不太一样的。写小说时语言不只是工具,我们判断一个小说家好不好,有很大一部分要看他的语言本身,而不是看他有没有用语言讲清楚什么,可能写剧本是这样。而且,我为什么一定要用法语去写作呢?还有一点是我个人的缺陷:我觉得用外语写文学作品,投入非常大,会非常辛苦,而之后的回报也许很低、甚至没有。一想到这个我就有点不太情愿,就没那么勤奋地想要做这件事了。Q:您后来以巴黎为背景开始写作的“玛德琳娜”系列专栏,是早已有一种模糊的构思了吗?想写一些与巴黎有关的东西?还会有新的篇章吗?A:这个专栏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普鲁斯特的小蛋糕多著名啊!那虽然是一个小专栏系列,里面有几篇我自己还写得挺动心的。有一篇叫《75013》,讲两个中国留学生的故事,男生有一个老是跟他吵架的女朋友,她一吵架,会消失很多天。但再回来时,两个人又会和好,总是这样周而复始。后来有一天他终于受不了了,就把她从楼上推了下去。对面楼的邻居看到的是一只猫这样掉下去。那个邻居默默地想了想,觉得那个中国人疯掉了,就把窗户关上了。还有一篇叫《壁炉先生》,那个主人公就是我自己,家里的壁炉晚上好像成了精一样,不知怎么,写着写着就想讲一点怪力乱神的东西。也许会有新的。我当年就想过一个关于中餐馆的故事,但一直没有写。译书经验Q:您做了贝尔纳·弗孔(Bernard Faucon)两本摄影集《时间男孩》、《永远的乡愁》的翻译,这带给了您什么?之后还会再翻译吗?A:会,但应该再慎重一点。翻译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法文译中文本质上还是更要求中文的能力。Bernard Faucon的语言特别细致、精美,跟串珠子一样。他那个人想事情的方式就很唯美。想在译文里传达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压力也挺大的。当时翻译都没给我影集里的照片,只发给了我文字部分。Bernard Faucon 摄影作品Q:接触了这些欧洲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文化从业者,有对他们形成一个整体的观感或者印象吗?A:艺术家和大学里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点不一样。我没见过多少艺术家,但在读大学的年代,遇上过一些非常好的老师。欧洲不像美国,人文学科里,强迫研究生干活的导师还是非常少的。老师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下个礼拜来见见面,即便学生没什么进展也不会被骂。这种文化确实不太一样。法国的老师可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反正你也是大人啦,关我什么事。我能怎么办呢,你该对自己负责了。”近年心境Q:这一年,您还好吗?心境如何?您曾在《寂寞的恋人》一篇中描写语言班的同学中,一对信仰对立,却相爱了的恋人的故事。而后巴黎恐袭时您再次撰文,讲述“属于文明的骄傲”。而2020年一整年历经了疫情和世界的变化,很多人感到压抑与幻灭,未来重新变得不确定。欧洲受到疫情和恐袭的双重袭击,似乎摇摇欲坠,您的看法有改变吗?可以结合您自己的经历谈谈吗?A:尽管我们有共识,世界在变得更糟糕,但我还是希望,不管世界变成什么样,文明可以打败野蛮,从任何意义上讲。这是我最基本的一个立场。我相信欧洲的好运气还没有用完。我只能这么说,因为我爱它,可能不够客观,我还是希望并相信欧洲会好。而疫情对整个世界格局的改变,可能要过几年才会开始显露。我确实觉得,曾经认为挺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大家在全世界自如方便的交流,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方便。只要每个国家国门一关,就困难重重。我会觉得是时候了,上帝在按下暂停键。所谓的全球化是不是一种假象,都需要再好好想一想。选题/采访/整理:王元博(北京大学法语系)摄影:王曦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文见:对话法语人 | 作家笛安:“我觉得欧洲的好运气还没有用完”﹀ ﹀ ﹀【 活 动 预 告 】【 笛 安 】作家,出生于山西太原,曾就读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巴黎索邦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告别天堂》、“龙城三部曲”(《西决》、《东霓》、《南音》)、《南方有令秧》、《景恒街》;短篇小说集《妩媚航班》;译有摄影集《时间男孩》、《永远的乡愁》(贝尔纳·弗孔著);曾主编杂志《文艺风赏》。曾获《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第三届“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推 荐 阅 读 】上天安排我们成为亲人,我们其实为彼此而生,因此这段路途注定艰辛,却又那么灿烂。《西决》| 笛安 | 人民文学出版社笛安“龙城三部曲”系列先声之作《西决》——首版十年后,以家为名,重新寻回那些我们生命中珍爱的、失去的、赖以生存的,我们费心建立、经营、抗拒的,正是我们的家。家是什么?对于西决来说,家是女朋友陈嫣以及肚子里的孩子,他们正在迈向建立家的路上;对于姐姐东霓来说,家意味着逃离,离开争吵的家庭远赴异国建立自己的属地;对于妹妹南音来说,家暂时不那么重要,她眼中只有她的男孩苏远智;对于小叔郑鸿来说,家早已在十年前那场轰动全校的师生恋中破碎。故事的起点是这座北方城市——龙城郑家,是年,我们见证这个家庭的聚合离散,苦辣欢悲……《东霓》| 笛安 | 人民文学出版社笛安“龙城三部曲”系列奠基之作《东霓》——那个追逐着所有“不可能”活下去的姐姐郑东霓。以家为名,与她一起共同面对生命中的不堪与低谷,再次追问家庭之于我们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守护我们的家?当你面对一位先天残障的婴孩,你该如何承受你接下来的人生?当你的挚爱离你而去,你该怎样调整心态重拾爱的信心?当你预料到危机产生,你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挽回败局? 上天安排我们成为亲人,我们其实为彼此而生,因此这段路途注定艰辛,却又那么灿烂。《南音》| 笛安 | 人民文学出版社笛安“龙城三部曲”系列落幕之作《南音》——四十余万字,挑战平行双线的叙事方式,更加切身地体验人物内心。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龙城郑家将迎来盛大的终局,以家为名,原来维护家人的那种意义,也不是那么容易。在家庭中,人们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持自己和家人的体面。有的人用化妆掩盖脸上的哀恸;有的人为了孝顺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的人替孩子筛选正确的情感,直到有一天孩子将它撞破。郑家有女初长成,现在,南音要说出她的故事了,她是孩子,但孩子全都是秘密。“龙城三部曲”| 笛安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生代代表作家笛安最具影响力作品属于千禧一代的生命故事,茂盛无垠,元气淋漓十年重逢,以家为名,抵达同一个终点——爱全新设计,挚爱珍藏 赞 (0) 相关推荐 那些伟大的文学友谊 ▼ 主题:那些伟大的文学友谊 嘉宾:杨全强.杨芳州 时间:2020年9月26日 地点:北京SKP RENDEZ-VOUS 活动现场,润扬 摄 ▼ 杨芳州: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在这个周六的晚上,选择跟我 ... 也许,应物兄的车祸,是在直接致敬加缪 作家李洱 "应物兄"和"局外人" --评李洱小说<应物兄> 文 | 李音 字数近百万的长篇小说<应物兄>自2018年底面世便成为文学界最 ... 不去尝试,人生永远没有机会 文字丨十一 文章首发丨推么推 朋友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学校做代课老师,教小学英语.她带的班,成绩虽然不未能进入全年级排名前三,但她的授课风格生动活泼,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本来依照她这么好的教学经验,去考 ... 经典绝伦的感悟句子、人生永远不可复制,句句走心 一.人生的必修课是接受无常,人生的选修课是放下执着.当生命陷落的时候请记得,你须要跌到你从没经历过的谷底,才能够站上你从没到达过的高峰. 二.人生好比,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有一些还没来得及实 ... 懂得取舍,人生永远不会太迟 请阅读全文 张莉:从鲁迅、汪曾祺到笛安、陈春成,我看见语言里住着写作者的尊严 "构成小说调性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语言."评论家张莉在编选<生活风格:2020中国短篇小说20家>一书时形成了这般感悟.她从鲁迅.郁达夫.汪曾祺等文学大家们的 ... 飞花令之[笛]——人生八雅之“琴” "飞花令"是古代文人行酒令时的一种诗词游戏,取自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古人行"飞花令"时,对诗词格律与关键字出现 ... 她用一生证明,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摩西奶奶 她用一生证明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 在美国的小乡村 有个老奶奶 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摩西奶奶 她像任何一个普通的主妇 操持家务 养育了10个孩子 可是 时间是很奇怪的东西 你越珍惜 ... 74岁钢管舞奶奶,火辣身材完爆少女,惊艳世界: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这两天看微博热搜,看到一个成都83岁奶奶跳舞的视频,很受感动. 郑婆婆已经83岁高龄了,还打扮得精致优雅,在公园跳舞. 她也成了一舞友中的"明星",吸引了一大批中年粉丝. 郑婆婆说 ... 2015年1月6日,姚贝娜的人生永远地定... 2015年1月6日,姚贝娜的人生永远地定格在了34岁.离开了这个世界后,她捐献的眼角膜也让深圳成都武汉和遵义的4个人重见了光明. 姚贝娜用最后的努力,点亮了那些陌生人的人生,她注定是一个不会让人轻易忘 ... 贝佐斯:人生永远都是第一天 在过去长达27年的历史中,无边界.颠覆这样的词语不仅指向的是亚马逊,更是指向它的创始人贝佐斯. 美国时间2月9日,亚马逊召开2020年四季度财报会,同时宣布,公司创始人及CEO杰夫·贝佐斯将于今年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