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竹笔筒 为何能拍出1000多万天价!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承载着“隐逸”这种独善其身、高蹈出世的精神,其人文色彩的赋予往前可以追溯到诗经里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魏晋时竹林七贤的饮酒旷达与兰亭序中的“茂林修竹”。文人们喜爱借竹来比德名贤,自然也愿居于竹中。
元代 扶醉图中国是一个盛产竹子的国度,自古以来,先民们便对那傲骨挺拔、不畏霜寒的竹子有着不可言语的特殊偏好,所谓“茂林修竹”、“汗青留名”之说,都与竹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说古典雕刻技艺中的——竹雕。
古时士人,于仕隐的同时,还追求一种“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的平顺和谐、雍容典雅的生活美,各式书斋清供,文房器玩,都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外在表露。其中有一些只适合把玩,或者放在几案上彰显主人情趣修养、并无太大实用性的玩件,因具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尤其受到文人们的青睐。
竹子的质地坚韧,纹理致密,是雕制工艺品的理想材料。早在唐宋时期,竹雕技艺就流行于南方各地,工匠利用竹根、竹节、竹片,根据自然造型,摹物取态,创作出各式器玩,专供人们闲暇时把玩欣赏,如荸荠、莲蓬、佛手、花卉、动物。也有出自现实生活之外的题材,如神话人物、寓言故事等等,大者不过尺,小者盈盈一握,精雕细琢,极富艺术造诣。
人们空闲无事的时候,持于手中把玩摩挲,一则平衡内心,去除杂念,在现实当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同时也可以令思想获得陶冶,身心得到修炼,是追求悠闲自适生活情趣的一种乐事。
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汉族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汉民族族宝贵的艺术财富。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在唐宋时期的一些史籍当中,对竹雕艺术有着一些记载,但是能够从唐宋时期保存至今的竹雕,还是并不多见的。主要是因为时间过久,而且经过了战乱流年,加上竹雕本身就不易保存,所以传世的精品并不是非常多。虽然市面上常见的竹雕精品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拍卖会上,竹雕虽然属于小件,但是价格方面却屡屡拍出高价。
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1045万落槌顾珏溪山行旅图笔筒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清代顾珏的竹刻笔筒拍出1045万港元,创下竹刻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一个笔筒拍出一千多万,属于小品类藏品走出的强势行情。与紫砂壶一样,竹刻艺术也是融合了诗、书、画、雕刻的文人清玩。雕笔筒的人叫顾珏,字宗玉,也是嘉定人,康熙年间的雕刻名家。书上记载他的雕刻精巧,细入毫发,并且创作严谨,往往一两年才有一件作品完成,所以流传至今就非常罕见。马未都关于这个笔筒的评价:竹雕艺术品的第一高价是什么呢?一个竹雕笔筒。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纹笔筒,拍了1000多万元港币。能想象吗?
竹雕虽然在工艺美术品中只是一个小的品类,而且竹雕作品大多为小件,但是,竹雕物件虽小,往往也是有着穷工极巧的雕刻技艺,精雕细琢那是必然的。特别是有些风格独特的竹雕作品,往往就是收藏者的真爱之物。竹雕器物虽然小,但是穷工极巧的雕刻技艺更让人赞不绝口。它所自带的文人气息,也更加的能够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生活品味。
竹雕,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器微,但往往秀工极巧,精雅无比,深受人们的喜爱。世代中国人对竹雕的倾心,代表了对平淡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更是对一种心灵信仰的执着与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