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清明云祭扫 | 普宁
庚子大疫未去,清明令行云祭扫。
是日应节微雨蒙蒙,晨于家中祭祖之后,特遣无人机前往山中巡扫列代祖墓,聊表孝思。此刻山中春花灿烂,绿意盎然,竟空无一人,真谓大国之风。
明清两代《普宁县志》风俗一篇所载:清明前后,各扫墓、挂纸、加土、祭拜,俗尚鼓吹,多放铳炮,望族有家庙者,亦设祭焉。据见,古今普宁之清明例俗并无大之差异,然今岁庚子之清明,可谓数十年来之特殊矣。
泥沟张氏始祖翠峰公妈墓园(虎地公墓)
关于清明云祭扫,友人晨曦兄讲:云祭扫,吾(多年前已)首创,今日早早从县城飞赴大长陇,方才一刻钟,精准扫墓
。
《关于普宁清明的一些文化零碎》
关于清明,按怒马兄的观点是这样的:清明时节,庶人扫墓挂纸,这是今天寒食节的遗意。今天的清明糅合了寒食到上巳的节俗,而有王羲之和苏东坡两位大佬千古名篇做注,颜鲁公祭姪文其实也满点题的,天下三大行书,皆当此时,无他,中国人慎终追远,血食千秋的坚守,是加强族群的记忆和秩序。(详见《岭东民俗录|清明挂纸》)
确实,慎终追远,血食千秋,加强族群的记忆和秩序。
清乾隆十年,县令萧麟趾依照前朝明万历阮以临所纂《普宁县志》稿,进行续修,志成,是为普宁史上最完整的一本地方志,志中卷八风俗一节中这样记载当时普宁的清明:清明前后,各扫墓、挂纸、加土、祭拜,俗尚鼓吹,多放铳炮,望族有家庙者,亦设祭焉。
读完旧县志中的这一段,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想想这些年来于乡土之中所见之此日,情景竟与古志所记几无太大的差异,真可谓古风朴朴。
泥沟张氏始祖翠峰公妈墓(虎地公墓)
普宁县志中,近三百年前的乡土记录,在如今看来,情节上似乎是没有太大的变化,扫墓的扫墓,挂纸、加土、祭拜是整个清明活动的仪式核心,至于宗祠家庙之祭祀亦然进行着,倒是俗尚鼓吹这一节,在自小至今的印象中确实没有见过,而多放铳炮,则自十几二十年前便已简省不见了,这是为了防火保护山林。
当然,上面这些是以我所知的普宁泥沟乡为例,他乡或不相同而保留有遗风,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如今的清明,乡间多会提前数日组织人员去到祖墓进行草木的清理,并加多覆土,而多选清明日及前后两天偕家眷大小男女老少上山进行先祖墓的扫墓、顺碑、挂纸等仪式。另外,清明当日,出发扫墓前要在备办仪品拜祖。以此诸多仪式,表慎终追远,达维系家族。
比较有意思的是,清明时候,岭东潮府的部分乡间有以米浆灌入小碗调上朴树叶蒸做朴籽粿的习俗,其流行区域主要在旧海阳区域内,今潮安澄海至揭阳榕城止。另外,扫墓顺碑也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即红青色对生逝的不同用法。部分县邑乡间,其墓碑文字以青色描名者,为在世生人,相反红色则为逝者,这一类主要流行在榕江中游一带;反之,在练江流域,以普宁为例,则描青色名字者为逝者,红色为在世生人,大概取名留青史之意?或五行火使生旺,木置逝长?
每年的清明,防火形势都是严峻的。在防火的倡导中,移风易俗是核心内容,据我所知是提了很久很久很多年,没有停下过。其实,民俗是活的,其随各种设定的环境条件,以及当下的人文定义,一直都在演变着,一直都在移易着。很多我们所见的民俗现况,谓其古风,实际上不过是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片段,古不过,或许才形成没个几年呢。
在清明当即说起民俗是活的,倒是想起吾乡一个关于清明的历史事件。
民国廿六年,因时局之故,泥沟张氏宗祠报本堂布告族众,除了公山虎地张氏始祖翠峰公墓园及下列祖墓茔祭扫依旧,重要是取消清明宗庙祭祀,以节省冗费而补救经济之恐慌,其称:俟妖氛懺减,国家宁谧,然后恢复惯例可也。
摄影\文字:安静声音、张野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忘时堂、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署名并保留水印。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图文不得直接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