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镇中心学校教师成长行动改进方案 黑龙江泰来臧雨川
根植乡村教育,塑造共进型教师团队
——江桥镇中心学校教师成长行动改进方案
泰来县江桥镇中心学校:臧雨川
教育的使命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如果将当今社会比作是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教育则是发动机和助推器。没有了高质量的教育,那么社会的发展最终将会进入瓶颈期。教育是知识与文化传递的高效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才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尤其是来自于乡村地区的教师,如何能够让他们快速成长,是我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先有“好先生”,才会有“好学生”。现阶段的的教育工作者不应仅仅将自己定位为“教书匠”,传授知识虽是基本工作,但并非是全部工作。想要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成长是关键,教师应逐渐转换思维,成为学生的“领航员”。想要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就要从实际出发,多头并举,完善教师成长计划,推行教师成长行动方案,推动乡村教育的进步。
一、 乡村学校师资情况
1、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少成长契机。乡村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与城市相比明显不足。尤其是城市中“名校”数量庞大,因而形成的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同时城市中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教师能够接收的新理念的机会相对较多。由此可想而知,可供乡村教师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便乡村教师在网络上接收到了新兴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操作层面也面临理论“水土不服”的情况。
在乡村,教师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教学工作繁重,此外还要担负其他的工作,尤其是面临重点工作推进时,师资力量的薄弱现状凸显。无法保证教师专注于本职工作,即便教师们工作认真负责,但是面对一些棘手工作时,依然会慨叹“有心无力”。及时补齐师资力量短板,迫在眉睫。
2、后备力量缺失,教育缺乏持久力与生命力。教育的发展是知识的传授,学校的发展是教学理念的传承。现阶段,乡村学校的教学工作依然是,“老教师”唱重头戏,这些教师工作年限大多在十五年左右,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他们之后,能够挑起教学重担的教师少之又少,虽然“老教师”们的干劲十足、勤奋工作,但是骨干教师“青黄不接”的情况依然是亟待解决的。
建好一座教学楼是简单的,因为它只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付出几个月的时间即可见成效,但是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难之又难,一个学校的教学后备力量昭示着未来的教学水平,乡村学校硬件设备可以慢慢补充,但是后备骨干教师的培养必须及早提上日程。
3、教师队伍凝聚力不强,骨干人才流失。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廖伟在《何以“坚守”新时期农村教师流动中的挑战与机遇》分析的三个案例那样,能够充分证明了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列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措施,但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案例1:“招得来”但“下不去”的公费师范生;案例2:“招得来”也“下得去”,但“留不住”的特岗教师;案例3:“招得来”“下得去”“能暂时留住”,但“不一定教得好”的轮岗教师。近些年来,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这些教师大多是九零后,在此之前,网络上对于九零后的评价莫衷一是,他们在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教师队伍拥有了青春朝气,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工作初见起色时,便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教师队伍。与此同时,一些年富力强、素质达标的教师也逐渐远离乡村教育,这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是乡村学校的凝聚力不强,一部分新入职的教师对于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将基层教育工作当成“跳板”,每当乡村学校花大力气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时,就面临人才流失,无形中束缚了乡村学校的发展。
4、教师成长内驱力缺乏,自我拔高意识不强。教育活动要为社会需要服务,学校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人,因而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发展日新月异,那么教育就不能裹足不前,现阶段,乡村教师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对于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敏感,教育理念依旧停留在初期阶段,没有及时更新教育观以及育人观。
发展现代化教育,单凭教科书与落后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维继,因而在激励、引导教师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教育理念方面的工作要逐步落实。
二、乡村教育弱势原因分析
1、地理区位的局限,乡村学校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师在工作之余同时面对很大的生活压力,因而教师会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考虑更换工作地点,即使在本校工作,但是个人精力也无法全部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质量工作的完成,不利于个人业务水平的长足发展。
2、考核机制较为单一,现行的工作考核机制依然以成绩为中心,因而教师会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无法安心于教育理论更新和教学实践的创新,对于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无法促进。试想,满脑子分数的老师如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更是难以落实。
3、人才培养观念缺失,乡村地区因为难以留住人,因而考虑的是如何完成现有的工作,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长此以往,新教师只知道上好课、抓住成绩,但是无法真正做到热爱教育,更无法反思自己教育理念,不利于帮助新教师形成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改进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廖伟建议:
1、“校长虽然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是应该且能够营造起有利于留住“好教师”、培养“好教师”的学校组织环境。”学校将努力营造敬业乐业的工作氛围,教育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工作,但更应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而学校要在工作环境上付出努力,让老师们工作时有热情,对于各项工作带着自我要求,在潜意识中逐渐培养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最终达到同事间、师生间关系和睦融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让新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愿意在当前良好的环境中工作。
2“校长培养“好教师”的关键是能打开思考、盘活资源,为所有教师提供充足而有效的专业学习、合作与发展资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学校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正确的上层规划,学校要达成统一的思想,形成长期的教师培养计划,涵盖学校所有的在职教师,对于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都设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学习规划,最终的目的是,学校明确培养怎样的教师,教师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彻底改变依赖人才“输血”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是通过自我“造血”,逐步培养出适应本校发展模式的教师队伍。
3、“校长留住“好教师”的关键是帮助教师建构起在乡村教育的价值感与意义感。”在工作中,宣传好乡村教师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补贴政策、破格晋升副高级教师政策等。关注青年教师发展,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有精力、有活力,因而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这些教师的培养,要指导教学方法、鼓励工作方式,同时对于青年教师的经验不足要包容,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收放自如、宽严相济”,既保证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成长,也确保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呵护。
4、加强人文关怀,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教育是一群人一生共同专注一件事,因而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因而对于教师的人文关怀十分必要,想要做有温度的教育,必须先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师,教师的内心力量往往源自于集体带来的温暖与关怀。学校的建设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关注,最终达到心有所依、携手共进。
乡村教育事业是一方沃土,想让这片土地上鲜花盛开,首先要做到的是每一位教师安心扎根,快乐成长。虽然乡村的教育事业发展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但是落实好学校教师成长方案,再经过无数的乡村教师长期努力,一定会让基层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