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八十五) 永远存在的监察系统 2024-06-22 19:55:40 (八十五) 永远存在的监察系统 批评与自己我批评,是我们的组织,可以永褒青春的一个重要保证。这个,并不是现代才发现的,古代的统治集团,也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且也会用制度,保障各种批评的声音存在。因为类似的原因,大明帝国的监察机构,始终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监察系统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那就是日常性的、经常性的批评皇帝。事实上,监察系统中的一些官员,主要职责就是有事没事批评皇帝。批评皇帝,这项工作不好干啊!因为你从来不批评皇帝,人们肯定会觉得,你这个职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甚至而言,你批评的不够尖锐,人们也会觉得,你就是在尸位素餐。问题是,真的批评皇帝,万一惹恼了皇帝呢?事实上,正是因为害怕皇帝,听到批评的声音,就会生气、甚至会大打出手,所以才会在制度上,专门设置批评皇帝的机构。因为相关批评,有制度性的保障,所以不论皇帝高兴还是不高兴,都得让这种批评永远存在。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哪个皇帝敢废除这机构,都是无法想象的。更主要的是,只要这种机构存在,它就得发出各种批评的声音,否则,你设置这个机构,又是所为何事呢?而相关官员,批评皇帝,那是制度规定的,更是职责所在,所以听到他们的批评,皇帝通常都会表示接受;即使不高兴,也只能假装没听到。如果因为听到他们的批评,就一脸不高兴,这是会受人诟病的。面对批评的时候,肯定谁也会感觉难以接受。但是,从理性,所有的皇帝都知道,必须得有专门批评皇帝的机构存在。否则,自己英明神武、自制力强大,就算没有人批评,也会切实履行皇帝的职责,但是自己的儿子、孙子呢?总的来说,皇帝时刻面对舆论的压力,相对会更容易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许多人总感觉,皇帝肯定会无节制的纵容自己儿子。其实呢,谁处于皇帝的位置上,也不敢这样玩的。这就好像你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你的儿子一个比一个不成器,你会是什么感觉?肯定会感觉,自己这份家业,就是给别人挣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可能,你肯定会让许多人严格要求你的儿子,因为只有如此,你这份庞大的家业,才有可能不会流到别人家。皇帝呢,其实也就是一个大公司老板。我们看着宋、明、清那种官僚政治高度成熟的帝国,所以感觉,皇帝维持自己的统治非常容易。其实呢,宋代之前,皇帝被废、被杀、被当傀儡玩的概率实在太大了。更主要的是,宋代开始,皇帝容易保障自己的权力地位,自然是因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有利于皇权;但是,帝国设置了各种限制皇帝滥用权力的制度,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毕竟,没有监督的权力,腐化堕落的速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当然了,监察系统的官员,也千万不要滥用这种权力。我是说,批评起皇帝来,那就是没边没沿。因为,你这样批评皇帝,皇帝突然生气了,也会收拾你的。因为,批评和漫骂,它总得有点界限吧;批评和诽谤,它也总得有点界限吧。最经典的就是,明仁宗病的快死呀。李时勉就劝谏明仁宗,总而言之,没有节制的行房,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关键是,您老爸刚刚死了不久,您就这样没节制的行房,这就更不应该了!更主要的是,您现在病的连炕都下不了,还没节制的行房,那就更是对江山社稷不负责了;因为万一您死了,那可怎么办啊。明仁宗看到李时勉的说词,差点气疯了!因为你个王八旦,我毫无节制的行房,你哪只眼睛看见的?关键是,你这样胡说八道,天下人会怎么看我?我一生小心翼翼,就想博个青史留名,你却这样糟蹋我的名声!于是,明仁宗一生气,差点把李时勉打死了。甚至而言,明仁宗临死前,都恨恨不平的说,李时勉这个王八旦,真是要把我活活气死!明宣宗上位后,翻出这件事,就想杀了李时勉。总而言之,你知道吗?先帝就是让你给活活气死的。但是,明宣宗终于还是原谅了李时勉。毕竟,因为臣子的批评,就杀死臣子,这实在有点好说不好听。别人批评你爹,你都要上纲上线翻历史旧账;开口闭口,你爹是让对方气死了,所以要杀死对方。就你这种德性,以后,谁还敢批评你?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明仁宗当时为什么会那样生气?因为,许多不着边际的批评,就是有可能彻底毁了皇帝的形象。尤其是床上床下的事,人们通常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历史书上,抹黑一个人的时候,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给他编排一些床上床下的事。这种事,难证真伪,因为这都是关起门来干的事;关键是这种事,它通常也最为大众喜闻乐见。许多批评,不管是真是假,它就是有可能,毁了皇帝的形象。最经典的就是万历皇帝。现代许多历史学者,说起万历皇帝时,通常就是四个字概括,酒色财气!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当年有人,曾这样批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对此,也是气得要死要活;甚至一度要收拾那个批评自己的人,但是终于还是忍住了。毕竟,收拾批评自己的人,写在史书上,绝不是好形象。而且,也难免会越描越黑。但是,这个批评,显然成为后世许多学者,评论万历皇帝的重要依据。更神奇的还在于,还有学者因此,认为大明皇帝的素质,远远低于大清皇帝。我真不知道,这淡扯的疼不疼。官员批评万历皇帝酒色财气!万历气得要死要活,却终于没有收拾这个官员。有人敢这样批评大清皇帝,会是什么结果呢?我估计,只能求上帝保佑他们全家了!因为大明帝国,对于批评自我批评,看得如此神圣。所以,负责指评皇帝的人,通常都是各种信口开河。因为,他们在进行这种批评的时候,可以风闻奏事。换而言之,他们不用有真凭实据,无论从哪听来的小道消息,都可以当作批评皇帝的依据。再总而言之,错了,也不用负法律责任。受到批评的人,不论是皇帝,还是朝臣,也不要因此生气。总而言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实上,大明皇帝的各种负面新闻满天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大明皇帝敢于正视这种负面新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官僚政治高度成熟,所以它并不怕这种负面新闻,会给帝国统治带来致命的危机。因为,皇帝的负面新闻再多,也没有人能颠覆了大明帝国。大清王朝不敢这样玩,显然是因为它作为异族入主中原。如果放任各种负面言论,就是有可能失控的。事实上,大清皇帝在历史书上的形象,通常都远远高于大明皇帝,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你想从原始的历史资料上,寻找大明皇帝的负面新闻,那是一抓一大把;而你想从原始的历史资料上。寻找大清皇帝的负面新闻,这个难度比较大。我这样说,无意认为,批评皇帝,在大明帝国不需要承担风险。毕竟,你批评的时候,突然惹恼了皇帝,降职、撤职、打板子的事,也是时有发生的。但是,总的来说,各种批评,当时是有制度性的保障。监察系统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那就是经常性的批评各级官员。批评皇帝,是一项技术活;批评官员,更是一项技术活。因为你批评官员时,批评的言重了,官员就有可能因此丢了饭碗,甚至是进入了监狱,还有可能被杀头的。在这种背景下,官员让你批评急了,肯定和你同归于尽的心都有。因为,你这就是想人家死啊。当然了,在许多时候,大明帝国的批评机制,只是一种机制,所以看着许多官员被批评的内容,肯定是枪毙十回,都抵不了罪,但是通常都没事。最经典的就是,刘瑾、魏忠贤倒台后,跟着刘瑾、魏忠贤的混的官员,通常大都是下野了事。虽然各种真真假的罪行,都足够枪毙他们几十回。批评系统,拥有这样大的权力,其实,也是巩固皇权方法之一。因为,在这种无孔不入、没边没沿的批评声中。皇帝想收拾哪个朝臣,也可以把成筐的、非议他的奏章扔给他。因为,许多批评,常常是肆无忌惮的,所以,相关批评的内容,套在当事人头上,让他把牢底坐穿,恐怕都是轻的。所以,皇帝收拾权臣时,最后通常都是在朝堂之上,让人大声朗读官员弹劾他的奏章;甚至是让他自己大声朗读。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即使啥话也不说,面对这种奏章,当事人应该如何做呢?自然是赶紧引咎辞职,因为不管这是真的、假的,既然有很多人这样批评你,而且还让皇帝拿到了朝堂之上,你还有什么脸继续工作呢?一个人不论混得多牛X,也不论个人操守有多严格,也很难逃过这种批评的。最经典的就是,北京保卫战刚刚结束,人们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批评上于谦了。要知道,这可是于谦如日中天之际;绝非于谦倒台后,人们落井下石的说词。北京保卫胜利后。罗通是这样批评于谦的。向者德胜门外不知斩敌几何,而获官者至六万六千余人,辇下且然,何况塞外!刘定之是这样批评于谦的。昨德胜门下之战,未闻摧陷强寇,但迭为胜负,互杀伤而已,虽不足罚,亦不足赏。乃石亨则以伯进侯,于谦则以二品晋一品,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岂不怠忠臣义士之心乎?他们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于谦虚冒战功,甚至是讳败为胜;却因此升官进爵了。这些言论,之所以被史书记载。是因为史官认为,这些批评虽然有些过份,但绝不是空穴来风。史书是这样记载的:通、定之所以,亦多失平,然实有中于目前军各之积弊。而那些比这更严厉的批评内容,史官没有记载。一方面是因为它都有上纲上线的嫌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于谦已封神了,大量记录这种对他不利的批评之词,实在有带节奏的嫌疑。事实上,当时批评于谦的声音非常多。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谦有社稷功,一时忌者辄以深文弹劾。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对于谦非常信任,于谦自然很容易过关。第一、相关奏章很多,但是皇帝绝不拿到桌面上讨论它。第二、即使拿到桌面上讨论,在讨论之前,皇帝也会定下基本调子,总而言之,我是支持于谦的。如果皇帝想让于谦靠边站。皇帝啥话也不说,直接就把这种奏章拿到朝堂之上,让于谦自己读它,而且一脸严肃,你说,于谦除了赶紧引咎辞职之外,还能干什么?因为,现在退休,还能全身而退;你不服,结果不用问,那就是类似的奏章,还会如雪片一样的飞到皇帝案前,关键是,上面罗列的批评,就算不杀你头,让你把牢底坐穿,应该没问题吧。只要我们知道,大明帝国监察系统有多肆无忌惮,自然就会知道,哪个官员,也不要和皇帝面前,说自己多牛X。因为,你的黑材料,真可谓成筐成筐的堆在档案库内,只要皇帝需要,随时都可以扔下去,供人们讨论。当然了,只要我们知道,大明帝国监察系统有多肆无忌惮,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大明帝国的君臣,会经常出现各种离奇的、耸人听闻的行为了。因为,许多事,通常就是源自监察系统肆无忌惮的批评。但是,监察系统最重要的工作,却是净化官场。换而言之,它最日常的工作任务,就是揭发官员的贪污腐败。事实上,帝国想要保持平稳运行,打击贪污腐败,永远是不变的日常工作。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清理贪污腐败 永远不变的日常工作 赞 (0) 相关推荐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翻开唐宋之后的历史,却能看到一个奇诡现象,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等,但清朝却几乎没有挑战皇权上书直言的铁骨谏臣! 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清朝孙嘉淦,给雍正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 ... 准格尔为何让大清如此的害怕? 元朝被推翻后,蒙古人逃往西北地区.在明朝时,西北的蒙古人分为鞑靼和瓦剌,和明朝有战有和.瓦剌首领也先在土木堡将大明二十万精锐打的全军覆没,并且俘虏明英宗. 从宋朝开始西北地区的蒙古人一直是一股不可小觑 ... 信任于谦,挽救明朝于危难的明代宗,死后为何惨遭抹黑? 明代宗朱祁钰,为大明王朝救时天子,明朝能安然度过"土木堡之变"的危机,集合一群残兵败将,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除于谦是护国功臣.中流砥柱外,朱祁钰作为皇帝也同样功不可没. 土木堡之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五) 跨越长江 朱元璋事业更上一层楼 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后,第一个攻克的城池就是采石. 攻克采石之后,大家一时又紧张又兴奋,因为采石没有经过大战乱的洗礼,相对而言,物资还非常富足.所以大家难免觉得,好好抢上一票,赶紧撤回北方. 因为,现在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八) 陈友谅朱元璋第一次大决战六强产生 朱元璋不断崛起于江湖之际,陈友谅也在不断崛起于江湖. 1360之际,随着陈友谅主动进攻朱元璋,终于拉开了天下争霸战的序幕. 那一年,朱元璋33岁:他已占据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广阔地区,成为天下最有影响的诸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九十五)明武宗京城大练兵(下) (九十五)明武宗京城大练兵(下) 正德五年十月底,帝国都城附近,发生了底层叛乱. 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地方部队.京营部队大批投入,但是,叛乱分子却是越围剿越多,而且越来越嚣张.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调 ...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十五)郡县制并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们总有一种错觉,那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其实呢,战国时代的所谓变法,都是在为推行郡县制作努力. 总的来说,变法的实质,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就是变分封制为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九)进退失据中的张士诚 朱元璋第一次大败陈友谅后,江南各大实力派之间,渐渐进入了均势. 进入均势,就意味着各大实力派,只能暂时安于现状了. 处于陈友谅的角度,他缺乏了继续扩张了机会. 你让陈友谅继续攻打朱元璋,陈友谅实在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六) 刘伯温加盟朱元璋 刘伯温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个传奇人物. 其传奇性之高,直追张良.诸葛亮.他们始终置身于政治漩涡之中,而且混得风生水起,却总让人感觉他们是世外高人,而且淡泊名利. 刘伯温之所以拥有这种形象,很大程度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四) 朱元璋兼并巢湖水寨 龙凤政权在北方如火如荼的在发展着,所以大元帝国军政资源,主要都用于在北方与龙凤政权死磕.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南京是距朱元璋最近的一个大城市. 关键是,现在的南京城,还控制在大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二) 大元丞相脱脱之死 上一节讲到,大元帝国丞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围剿张士诚,打得张士诚惶惶不可终日,附近的郭子兴等人,对此也是吓得不断告饶. 就在这里这个关键时候,突然有一道圣旨传到了丞相脱脱那里. 圣旨的内容大意是这样: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朱元璋严明军纪 在最初的海选阶段,叛乱势力的军纪,真心说那是很难保证的. 在这个阶段,叛乱者大都是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且天天刀头舔血,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生活,难免只会考虑眼前会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抢钱.抢女人,就会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51)皇帝开始重用宦官系统 (151)皇帝开始重用太监系统 在治理贪污腐败的问题时,崇祯皇帝最初似乎认为,只要给监察部门的官员施加压力,就可以做到.换而言之,发现哪个部门有贪污腐败的问题,就严惩相关的监察官员. 但是崇祯皇帝终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