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尔班:我们不得不面对四种价值观
文德尔班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分类构成了普遍价值分类的基础。但是,文德尔班意识到康德哲学并没有实现一个最终的统一,最终走向了二元论。文德尔班试图在上帝的观念中解决世界的最高统一,他将价值分为四个领域,分别为:真理、伦理、审美以及宗教几个方面的价值。
文德尔班认为,真理的价值理论在当代是以实用主义的名义发展的。人们将思想当成为了行动而生,由心理过程引发判断,肯定或否定,由此完全成了感情的特征——即充满意志和情感的特征。继而真理完全成为心理上的判断。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将在情感或欲望中寻求认可的自然过程称之为“意见”,因为其有效性是相对的,仅仅限于个体。真理的证实不能在情感和意志领域中寻求,必须在对象的表象和思想的法则中寻求。文德尔班认为,真理的关键就在于有效性。秉承洛采,他区分了心理有效性和逻辑有效性,心理有效性意味着一个事实的认可,总与某种特殊的意识相关联。但是真理所要求的有效性完全在它自身之内,不与意识相关联,至少没有与一个特殊的经验意识相关联。一般性认可的假设是逻辑有效性的基础。所以,哲学的有效性总是超越了经验对象中的知识过程。真理的有效性独立于所有错误的和进步的主体行为。有效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逻辑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文德尔班来说,康德哲学的知识问题被定义为真理的问题,将其运用到自然或自然形而上学之中;知识和真理是价值的问题,而且存在于人类价值王国之中(尤其是自由王国)。文德尔班试图寻求扩展狭窄的康德哲学的科学批判。逻辑现在不仅与“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相关联,而且与历史知识的先天基础相关涉。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德尔班成为19世纪晚期向“历史逻辑”转移的关键人物之一,因为他把康德哲学的科学方法的批判运用到新的历史“科学”之中。
伦理价值分别对应道德、社会和历史。
文德尔班主要通过对哲学史上的各种伦理学寻求道德原则的分析和批判,逐渐使道德原则呈现出来。首先,从方法论上讲,归纳研究是不可能从存在的个人法则中得出任何一般的道德法则的。
在文德尔班看来,从幸福主义道德到完善道德,经批判的道德,再到唯心主义的历史道德,不难发现这四种伦理学不是在经验中就是在理性中寻找道德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四种伦理学又可以分别称之为经验的道德或理性的道德(先天道德)。道德理论要么是经验占主导要么是理性占主导。经验主义具有心理的或历史的特性,如果它将自身仅仅局限于事实的记录,那么必将是经验的,会导致相对主义,必定不能成为道德的法则。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幸福主义的所有形式就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尽管试图通过推论的方法来回避历史主义,然而,最终也未能达到规范的绝对有效性。可见,迄今为止,经验主义的伦理学未能寻求到绝对有效的道德原则。
理性主义的道德由于始于一般的理性秩序,所以被限制于形式的法则,其道德原则缺乏内容。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我们并不使用道德理论所寻求的那种至上的原则,更多地倾向于从情感中获得道德原则。诚然,哲学史上出现过情感伦理学,试图从情感中寻求道德的原则,用道德情感来判断和决定理性的信念,如果道德情感是经验的情感状态的话,那么道德原则也具有心理学的特性,是经验的、个体的,具有相对性。尽管康德最初试图将情感提高到理性的领域,但最终还是舍弃了情感。与这种情感伦理学相关联的,就是所谓的直觉主义伦理学。直觉主义伦理学强调通过直接的情感来寻求道德原则,问题是这种直接的情感本身是不可触摸的、易变的、多样化的,容易导致神秘主义和相对主义。
权威伦理学本身最为显著的就是他律的要素:都是法则强加给意志的,是人的意志本身不具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康德强调良心的自律性是一种理性意志的自我约束。问题是,只有个体给予自己的那个法则适合于成为一个普遍的戒律时,良心的自律性才适用。因此,无论是权威伦理学还是以康德为代表的批判伦理学都只看到了道德原则的一面,他律或自律的一面,将道德原则当成强制的或自主的。
文德尔班说:“自足的意志内容是建立道德秩序和永恒的道德价值的世界法则。”[插图]而这种自足的意志在康德和文德尔班看来,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因为,自由完全独立于现象的自然规律,独立于因果性法则,确切地说是独立于相继法则的,“所以,惟有准则的单纯立法形式才能充当其法则的意志,就是自由意志”
文德尔班认为,伦理学的原则要求一个普遍意志,“哲学就是对普遍有效性的价值的评价”。而永恒的价值产生于每一种存在于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历史张力,这种张力源于人格的行为”。
无所欲求的、远离了需求的价值就是通常所说的审美价值。在文德尔班看来,康德美学理论具有形式的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当形式主义的审美宣称无目的性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美和艺术,它就会遭到责难。那么形式主义的审美将会遇到的困难是:康德被迫排除了自由美,将它归入从属的美的分类中。从属的美对我们而言是最有价值的,是与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这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审美对象依赖于与实在的关系。可见,人们不能在理智中寻求审美的超个人要素。文德尔班认为,在审美价值领域中,尽管审美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个体性,但是同时我们能在审美之中由有限达至无限。
文德尔班将价值的统一、绝对价值的寻求最终诉诸宗教,因为宗教具有普遍的意义,能涵盖各种价值,能将逻辑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