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入印,书印俱佳的邓派创始人:邓石如
中国的篆刻史上,有一个出身寒门,自少砍过柴,卖过饼的大神,最初曾经靠写字和刻印谋生,后自己苦行练习,最终成一派鼻祖的大篆刻家,他就是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怀宁人(今属安徽,也属于皖派印别,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以地域来划分的印派不是很科学)人,邓石如原名邓琰,因避嘉庆皇帝讳(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而以字石如称世,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老邓大神真正出生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也就是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文化水平),停学后砍柴、卖饼糊口。,后来靠写字、刻印谋生(刻印是他最初谋生的手段)。后来入江宁大收藏家梅鏐处8年,这8年是邓石如成长最快的8年,他“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这种清晨即起,研一盘子墨,直到半夜墨写完,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精神使邓石如练就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书法家。
字写得好,在那个年代,就是进身之阶,乾隆五十六年,大神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这不算很低的社会地位啊。这个时间段里张惠言、包世臣(这位大神自己号称清代第一)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初学碑学,擅长四体(真草隶篆)。篆书初学二李(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遂以隶法作篆,突破了玉筯篆限制,为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其四体书法中,以篆书成就最大,并且以书入印,成为划时代的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
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
大神对篆法、刀法、章法及印法都有重大突破,给清末篆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清末的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还有近代的齐白石等都有较大影响。中年之后,他的作品完全形成了个人独特风貌,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传世。
在刀法运用上,他单双刀并用,刃、角并用的冲刀刀法,从而完美的体现出篆书体势的起止流转、酣畅淋漓的特点,线条挺拔洒脱,以刀代笔,意趣盎然。章法上疏密开合,轻重呼应,表现出“疏可走马,密不漏风”和“计白当黑”的大胆展现,尽现险绝有致的审美取向,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他的朱文印以小篆入印,与元明的玉箸篆圆朱文完全不同,小篆弯曲流畅,曲势中又含遒劲之气,又兼有迟涩的刀味,很好地协调刚与柔,方与圆的关系,使圆朱文摆脱了元明以来刮削做作的习气,既流畅又古拙,自成一派。
(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