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有钱就变坏”,这话不靠谱
——《论语》经典名句品读(28)
观察、考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让他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另一种是把他放在享受一切快乐的“温柔富贵乡”中。一个人如果品性不好,没有仁德,这两种考验都经受不住。前者容易滋生事端,后者容易滋生邪念。这些简单的道理,就是《论语里仁篇第四》第二章所说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不可以长处乐(安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第四》)
生活安逸,享受快乐,是人的本性。但生活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不仅如此,我还总结出了人生的种种不合理性。不信请看:婴幼儿时期最需要良好的教育,但你自己当不了家;青少年时期最需要名师的指点,但中小学鲜有名师;青年时期最富有创造精神,但没有人委以重任;中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点,但这时你负担最重;中老年时期你想安静下来,职称、荣誉等纷至沓来……
就像一首歌唱得那样: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既然人的一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万事如意只能是祝福语),我们就必须学会面对“十事九不全”。
回到《论语》的话题。心术不正、品行不端的人如果长期处在穷困中,必然会不安分,做坏事;如果长期处在安乐中,必然邪念横生。只有仁者才会安于自己的状态(无论穷困还是安乐),只有智者才会认识到仁德对自己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因而努力使自己成为仁者。
一个道德品行不怎么样的人,一夜之间发了财,这个人会怎样生活?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道德品行不怎样的人,过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突然倾家荡产,这个人能坦然面对吗?结果同样可想而知。
再退一步说,一个不好不坏的普通人也未必能经得住长期贫穷或一夜乍富或由富到贫的考验。“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以及《增广贤文》中的“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说的都是普通人。遥想上世纪末,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有几个人不是栽倒在了“金钱”或“权力”面前?
女人们常说“男人有钱就变坏”,这话实在不怎么靠谱。其实,让男人变坏的根本原因不是钱,而是人。这样的男人心中原本就有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金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帮助这个男人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不信你看看周围那些“变坏”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不是“钱惹的祸”。
因此,无论男女,选择对方、考察对方、判断对方,首先要看这个人心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盒子”的存在。若是有,无论是金钱还是别的什么,都能够轻易打开它。若是没有,即使他是个亿万富翁,也一样洁身自好,纤尘不染。富有如比尔盖茨,不是把财产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了吗?
若问如何选择、考察、判断?我的标准很简单,看看对方是如何对待父母、朋友、同事、邻居的?看看对方是如何对待保洁员、物业管理人员、营业员、出租车司机、导游、饭店服务员以及一切普通百姓的?看对方是如何对待一棵草、一枝花、一棵树、一只小猫、一只小狗等一切小生命的?有一次我去西南旅游,同行的都是处级领导干部。有一位女局长对刚上岗的导游(十八九岁的女孩子)百般刁难,无情打击,致使这个女孩子窘相百出,暗中掉泪。我当时就判断,这位女局长心中一定有一个“潘多拉的盒子”。正像鲁迅先生说得那样“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两年后,这位女局长被立案审查,进了监狱。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居高位,都应该感恩现世安稳,都应该感激岁月静好。这样的心境,大约接近孔老师所说的“仁”了吧?
2017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