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儿时农村的夏天

文:张宗龙

儿时农村的夏天,蝉聒蛙闹、蚊蝇飞舞,天似蒸笼、地如火炉,牛羊乱跑、鸡鸭欢跳,搁现在的法,不宜居。可农村人自有农村人的乐趣,乡下人也有乡下人的幸福,儿时农村的夏天,是身心最放松、童真最纯朴的季节,很多记忆都挥之不去、常入梦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管是儿时还是现在,夏天老家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热”。我们国家原来的四大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南京、长沙,现在的新四大火炉城市——重庆、福州、杭州、南昌,夏天我都去过,也亲身感受到那种潮热的感觉。但城市里的热和农村的热是不一样的,农村的热含有一股焦土飞扬的味道、还有一种无处可躲的无奈、更有一种骄阳炽烤下仍须下地的辛酸。

那时村里的树木比现在多,从104国道旁的南界河村西拐,过了一个叫王楼的小村子,就会看到一排高大的杨树遮住一条宽展的乡村土路。那排杨树高大粗壮、挺拔俊美,像一排训练有素的士兵守护着家乡、欢迎着客人。春天我们上树打古丝毛,就是笨杨树开的花儿,既解馋又暖胃,是一道美味的乡土菜。到了夏天,遮天蔽日的杨树叶泛着绿油油的光,树下就是全村人乘凉的好所在。干活的农人们钻出棒子地、抖掉身上沾染的棒子花,或者摘掉背在身上的喷雾器、拧一拧被农药和汗液沾湿了的背心,到大树下喝一碗温凉的绿豆水,就是他们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光。老人们则早早领上会跑的娃娃、拿着尚未纳完的鞋底,在树下享受儿孙绕膝的美好。

到了晚上,杨树下的路边就成了村人集体的大通铺,不管男女老幼,大家都拿上凉席、摇着芭蕉扇或自制的纸扇子,在树下一坐大半夜,有很多人索性盖上破旧的床单,一觉睡到大天亮。那时农村还没修水泥路,村里其他的乡间小路都是真正的土路,晴天全是土、雨天都是泥,那儿是不能乘凉的,不但脏而且有蛇常常出现。而杨树下通往村里的这条主路则铺了一层沙子,被来来往往的毛驴车压的瓷实,虽然睡上去有些硌人,但却是不用怕蛇、蚯蚓一类的动物冷不丁钻出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儿时的农村夏天没有空调、电风扇一类的高档电器,也没有电视机、电脑一类的奢侈电器,只是刚刚通了电,安了电灯。但很多人家心疼电费,天黑了在家热的呆不住,大家可去的地方就是村东的这条马路,或者村头的打麦场。打麦场上有荧火虫,是我们小孩子最爱捉的,捉住了放在葱叶的管子里,绿莹莹的闪着亮光,我们摇晃着、呐喊着,在场院里冲杀。其实晚上最凉快的是村东的小河边,一到天黑就有嗖嗖的小风从河的上游吹下来,但大人们怕我们不安全,就骗我们说那儿的荧火虫其实是鬼火,吓的我们晚上都不敢到河边去。

六月的天,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夏天最怕的是突然而至的狂风暴雨。刚刚还碧空如洗的天空,有时突然就会黑云滚滚、电闪雷鸣,地里劳作的农人们来不及跑回家,家里正晒着的粮食顾不得收起来,豆大的瓢泼大雨就会轰然倾泄。这时惬意的还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坐在别人家的过洞里或屋檐下,欣赏那雨点落在泥土上冒出的雨泡泡,有时我们还会唱起老家的儿歌,“风来了,雨来了,和尚背着鼓来了”,有的孩子还跑到雨里用木棍戳那雨泡泡,却浑然不知那在雨中浸泡了的粮食就要发芽,也不能体会大人们看着大雨心中的煎熬。

夏天的村人不管是防晒还是防雨,出门都要戴帽子。那时我们那儿草帽很少,更别说什么遮阳帽、网球帽了。我们那儿流行的是一种用高梁秸编的中间尖、四周圆、边檐却是六方形的一种帽子,老家叫做帽篓夹子,晴天挡太阳、雨天挡风雨,摇起可作蒲扇、放下可当坐垫。有时在地里捡了几个麻包,或者临回家拐到园里摘一把豆角、几根黄瓜,也会把它临时当作筐用,很实用,受欢迎。

其实真正下了大雨,蓑衣是最受欢迎的。老家的蓑衣一般是自己用玉米皮、芦苇叶,或者用晒干的生姜秸编的,既能就地取材自己编,还能废物利用减成本。很多人以为农村人阴天下雨的最舒服,可以坐在家里打牌喝酒,那是他们没有到过真正的农村。真正的农人在夏天的时候,常常是越下雨越往地里跑。他们披着蓑衣,戴着帽篓夹子,扛着镢头爪钩,既要把洼地里淤积的水排出去,还要把高处不易浇的水引进来。待风雨过后,往往还要顶着滚烫的太阳,把被风吹倒的棒子或高粱一棵棵扶起来,农民的辛苦不是我们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能写出来的。

(0)

相关推荐

  • 曾在农村大受追捧的蓑衣,红军长征时穿过,现在都拿来做什么呢?

    每个时代都能给人留下一些"烙印",如今人们称之为"老物件",蓑衣就是典型的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蓑衣在农村大受追捧,现在已不多见. 说到蓑衣,这是很多人的回忆, ...

  • 故乡再见

    前年的端午节前夕,我从正处于"跨越式发展"和"全域城市化"喧闹中的北方明珠大连,回瓦房店市永宁镇杨树底村西杨树底的老家小住几天.虽然父母已经不在,但那里还有我的 ...

  •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今年春节老下雨​II吴鹏飞(广西)

    今年春节老下雨 ☆吴鹏飞(广西)      今年春节老下雨,山野.田原到处都是湿漉漉,天地间宛如一个伤心的人眼里饱含着泪水.      农村已经住进新楼,下雨对老百姓影响不大.然而,我担心是旧村子里的 ...

  • 雨中祭拜

    春分那天,是农历二月初九,按习俗是"锁坟"的日子.母亲是庚子鼠年夏天去逝的,葬在三年前去逝的父亲坟墓旁边. 我原计划是在清明节期间回乡扫墓,大弟说,我的计划要改变,给父母亲扫墓要赶 ...

  • 雨季老家暇想

    文:张宗龙 国庆节前的一天,抽空回了一趟老家.现在回老家真的方便,高铁直达滕州.飞机可到临沂,出差路过或专程回去,都成了不怎么费力的事. 虽着年龄的增长,思乡的情愫越来越浓:也随着常读乡土文学公众号编 ...

  • 徐炳坤 | 那年月,那土炕

    那年月,那土炕 文/徐炳坤 星期天的上午,我驾车由县城赶往老家,到家后打开了老家房门,进了卧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40多年前的土炕,不由自主的上炕盘腿坐了会儿,随即浮想联翩-- 土炕,平平整整.四周见 ...

  • “草洼头”的雨

    我的出身地在江西安义一个叫"草洼头"的村子,村盘很小,名字也很南方.据老一辈说这村名来源于村前河边那块刻有"草色千年秀,洼水万派长"字样的青石碑. 打记事起,它 ...

  • 立居旧俗:蓑衣斗笠琐记

    文/丛良民 蓑衣.斗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是农村人家重要的挡雨工具,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胶布.塑料雨衣先后面世,这种雨具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斗笠,是用竹篾或者芦苇篾编制而成.斗笠戴在头上,雨 ...

  • 乡情散文:儿时割麦的日子

    文:张宗龙 "过了九九再九九,麦子上了口". "蛤蟆叫呱呱,一个半月吃疙瘩" "过了端午吃新麦". "咣咣哆雀.咣咣哆雀--布谷鸟 ...

  • 散文天地|儿时农村记忆 作者:隔窗听雨

    儿时农村记忆 作者:隔窗听雨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的童年时光全部都在农村.农村生活虽有些艰苦,但小孩子的课外时间充满了许多趣味.有些农村孩子日常接触的事情,是城市孩子没办法触及到的,单就快乐而言,并 ...

  •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乡情散文:儿时家乡的秋 文:张宗龙 儿时的家乡,进入立秋节气之后,天并不会马上凉下来,夏日的酷热就像跑疯了的列车,踩了刹车后靠惯性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俗称"秋老虎".这种热其实是必要 ...

  • 乡情散文:回忆小时候拉风锨

    文:张宗龙 我们老家把"风箱"叫风锨,是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吹风工具.风锨,我小的时候村里家家离不了.户户都要用.人人会使唤.那一拉一推发出的"呱嗒呱嗒"的响声, ...

  • 姜浩的乡情散文:我们的童年在春天

    原标题:又是一年野菜香 村北后山,阳坡,半山腰是粉色和纯白的杏花.山脚下的农田里,一簇簇捂梨蒿,绿油油的.路边,紫色地丁不知道啥时候开的花,草叶还打着卷儿,苦麻碟却在石墙缝里探出头来,空气里弥漫着花草 ...

  • 乡情散文:记忆中的故乡

    文:下雪 遥远如梦的故乡啊.故乡--寺沟村,很平静地呆在一方,却让人眷念不舍-- 这里的住户全姓"毕",都始于周时毕高公那个遥远的祖先:这里有过祠堂,有过许多庙宇,也有过私塾,还有 ...

  • 【工作动态】 ‖ 首届“天津散文杯”全国乡情散文大赛及评委会组成人员简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本刊讯)经天津散文研究会研究协商,确定首届"天津散文杯"全国乡情散文大赛评委会的组成人员 ...

  • 乡情散文:回家过年

    腊月29,我和老婆还有儿子,一家三口,回家过年.给父母带回一箱啤酒,两个猪蹄,二斤排骨. 先回村里,到大娘家看看大娘.这是大伯去世的第一个年,一定要看看大娘. 妹夫小亮在院子里安灯笼,4盏大红灯笼,挂 ...

  • 乡情散文:老屋,心灵的归宿

    乡情散文:老屋,心灵的归宿 文:清源 前几年,在与老房子相隔不远的地方建了三层的小楼房,于是全家便欢欢喜喜地迁入新房子,再加上这些年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们异地上学或工作,原先的老屋也就慢慢的冷清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