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枫桥,有个“学霸”叫陈玑

考取举人后,第一次会试便考中进士,称为联捷进士。考取举人后,第一次会试便考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称为联捷翰林。
陈玑就是这样一个人才,他既是联捷进士,又是联捷翰林。他是枫桥科举史上第一个联捷进士,也是枫桥科举史上第一个联捷翰林。用现在的话来说,陈玑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比现在的全省高考状元还要厉害得多。
严格地说,陈玑是枫桥陈氏家族第一个进士。虽然始迁祖陈寿也是进士身份,但陈寿是“特奏名”进士。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行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进士出身,叫“特奏名”。所以说,“特奏名”是贡院考试落第的举人,而“正奏名”则是贡院考试合格的举人,两者的实力有明显区别。
而在枫桥陈氏家族的十进士中,陈玑的会试、殿试成绩均居第一。我们来列数这个明代枫桥“学霸”当年在各类考试中的成绩排名:
乡试第十六名。乡试是省考,在杭州举行,考中者成为举人。按方志记载,陈玑参加乡试在宣德四年(1429),而宗谱传记则称在宣德元年丙午(1426),称其是年“二十有九,领乡荐”。
会试第六名。会试是国考,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考中者为贡士。陈玑参加会试在宣德五年庚戌(1430)。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人人要考,五经则在《诗》《书》《礼》《易》《春秋》中任选一经。当时,陈玑的选科是《礼》经,而会试前五名的选科均是《书》经,所以陈玑虽名列第六,实际却是《礼》经全国第一名。当时“所司录经义一篇、策一道,以式天下”,主考官将陈玑的一篇经义(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一道策论(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作为全国的范文。
殿试二甲第七名。殿试是科考的最后一关。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按顺序分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每科取进士二三百人不等。陈玑“对大廷,列名二甲第七”,相当于全国第十。
朝考第四名。殿试结束后,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那一年,皇帝召见100名进士,决定从中挑出28名进士,陈玑名列其中。皇帝继续加试,出了一道《用人何以得真才论》的作文题,想从28人中再精挑出8人,授翰林院庶吉士,结果陈玑得了第四名。皇帝在陈玑的试卷上御批:“文章耸秀,字乃晋体,可嘉可嘉。”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书法也一流,于是皇帝“赐纻丝衣服一袭,宝钞三百贯”。
翰林院考试第二十九名。翰林院是政府的储材之地,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但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仍要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宣德八年癸丑(1433),翰林院对宣德五年庚戌(1430)、宣德二年丁未(1427)两科的庶吉士一并进行考试,陈玑名列第二十九名。
学而优则仕。陈玑为枫桥陈氏家族树立了科考的榜样,如果不出意外,他在官场中必将如日中天,大展宏图,且必将因建功立业而名垂青史。遗憾的是,正当他过关斩将、即将授职之际,却因天妨英才,让他意外染上重病。宣德八年(1433)八月初九日,陈玑在京城去世,享受三十七岁。
陈玑病重期间,恰逢他的家人已回枫桥,身边没有亲人陪护。幸亏有个名叫洪范的诸暨老乡,当时正在京城,于是日夜照顾,悉心调护。陈玑去世后,洪范又为之入殓。后枫桥家人扶柩归葬,陈玑安葬在枫桥乌墓头。
陈玑,字叔衡,号玉轩,福八公陈策之孙,宅埠陈氏第八世,行第“秩10”。福八公生六子,分别是:陈衢(礼12)、陈理(礼14)、陈璧(礼16)、陈玭(礼19)、陈黻(礼21)、陈珠(礼23)。陈珠是陈策的幼子,陈玑是陈珠的幼子。
陈玑在科考中出类拔萃,除了自身颖悟,还得益于两个人的影响,一是父亲陈珠,二是先生陈彦平。
陈玑的父亲陈珠,字季海,号海斋、遁翁。平生潜心书史,志在林泉,是一个隐于乡间的“高士”和“逸民”。他以渔樵为乐,以书会友,于讲学论道乐此不疲,在乡间聚集起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他在自家门口的道地上辟出一个专门的讲学场所,取其名曰“渔樵会”。这个“渔樵会”是枫桥的民间大讲堂,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诸暨名人申屠澂(字仲敬,工古文辞,精篆籀小楷)曾这样评价陈珠:“渔樵会,际遇承平,履素分,守天常,读书之泽,沁润后昆,真明时之高士、圣世之逸民也。”(渔樵会适逢太平时期,陈珠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用讲学弘扬纲常伦理,用读书启迪子弟智慧,不愧是志趣高尚之人、节行超逸之人。)陈珠在潜心书史、讲学论道的同时,更坚守耕读传家的传统,十分重视督子课读。在三个儿子中,他最喜欢幼子陈玑,“以公少子,钟爱而督责不弛”。陈玑幼而颖悟,又得父亲身授,故“学早成,大异于众”。陈玑“工书,善属文”,正是得益于父亲的教诲,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故后来他的文章与书法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陈玑的先生叫陈彦平,是枫桥泉溪陈氏后裔,与宅埠陈氏是宗亲。当时,与陈玑一起师从陈彦平的,还有他的侄子陈斋。陈玑是陈策的孙子,陈斋是陈策的曾孙,故陈玑与陈斋是叔侄关系。虽是叔侄,实际上陈玑反而比陈斋小一岁,陈玑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初一日,陈斋生于洪武三十年二月二十三日。《南斋先生墓志铭》载:“从父玑,视先生差少,同游学于泉溪陈彦平,而才艺相高,时称为'二陈’。修撰王钰望重当世,不轻许可,独称'二陈’为不可得。”当时诸暨有个翰林院修撰名叫王钰,名气很大,他从不轻易表扬人,唯独对枫桥的“二陈”推崇有加,说诸暨无人能超越他们。但陈玑与陈斋后来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陈玑志在科举,而陈斋因侍奉双亲而绝意科举。陈斋对经史子集无不精通,他在家里辟有书室,名曰“步南书屋”,天天坐在书房,校书著书,著有《南斋集》。除了诗书,陈斋还精通医术,为人治病立见奇效。
枫桥陈氏子弟被冠以“二陈”的,除了明代的陈玑与陈斋(叔侄关系),还有清末的陈遹声与陈伟(族祖孙关系)。前者是王钰命名,后者则是杭州诂经精舍俞樾命名。由此可知枫桥陈氏在读书做学问上代不乏人,且出类拔萃。
得益于家学,受益于名师,使得陈玑乘风破浪,在科考上一帆风顺。他的文名很快响彻大江南北。《光绪诸暨县志》载:“杨东里亟称其文,比之虞邵庵。”这个杨东里非等闲人物,他就是明初重臣、学者杨士奇。杨士奇(1366—1444),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40余年,任首辅21年,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死后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这位权威人物在读过陈玑的朱卷之后,高度评价陈玑,说陈玑就是元代的虞集。虞集(1272—1348),世称“邵庵先生”,临川崇仁人,元朝官员、学者、诗人。虞集自少受家学,累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通奉大夫。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
陈玑就是明代的虞集。天不假年,一颗文曲星殒落。倘若陈玑不死,中国文学史一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如今,陈玑存世作品只有诗两首。
一首是《峡城雨霁》,诗曰:“霞来通暮气,雨歇载云归。湿桂香难定,栖乌稳不飞。闲吟秋思远,久客旅情违。望里炊烟起,渔歌入翠微。”
一首是《峡城晚眺》,诗曰:“江涛涵夕照,独眺意何穷。楚塞千山接,荆门一水通。萍踪淹峡口,客思入吴中。不尽登临意,随流直向东。”
陈玑的生平,除各种考试记录外,并没有更多的记载。宗谱有《明翰林院庶吉士玉轩公传》,提到了这样的事:
德淳气和,行洁言清。事父海斋翁、母沈氏,悉得其欢。海斋翁殁,为孺子泣者久之。既贵,尝以翁不及见,语及辄泪下。先是,海斋翁多与之财,公跪而请曰:“吾与兄异母,大人多与儿财,将谓大人偏儿,不敢陷大人于过,请以公诸兄。”翁贤而从其请。其孝友恳恻如此。处族党抑抑若恐伤之待,交游闾里则重然诺,是以乡邦咸敬任焉。
到底是出自诗礼之家,陈玑不仅是个学霸,还是一个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之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孝子,其孝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待父母,能深得父母欢心,父亲去世时,他哭嚎不休。后来陈玑在科考上捷报频传,每每念及父亲,他总是泪流满面。二是对待兄弟,做到兄友弟恭。父亲偏爱陈玑,所以当初分家时想多给他一点财产,没想到陈玑跪在地上说出这样的话:“我与大哥是同父异母兄弟,父亲如果多给我财产,人们就会说你偏心,我不想陷父亲于不公,请父亲对我们兄弟一视同仁。”后来父亲按照陈玑的建议公平分家。三是对待族党,做到谦虚谨慎,小心翼翼,他交友重信守诺,乡里之人无不敬重他的人品。
陈玑配六峰俞氏,生一子,名选,娶山阴刘氏。孙二:长释积,娶楼氏;次释杰,聚卢氏。曾孙三,俱无子嗣。当时,家族内有一个名叫陈赏(廉10,字邦懋,号青峰)的族亲,官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直隶真定府同知,陈赏“怜其为吾宗文献之后”,十分同情陈玑在三代之后断了子嗣,于是慷慨解囊,拿出一笔钱,让陈玑的曾孙再娶妻生子,没想到这笔钱后来被偷走了,陈玑一脉于三代后彻底绝嗣。
自陈寿而下,枫桥陈氏门第里,陈玑是第一个举人,第一个进士,第一个庶吉士,他以“学霸”的优异成绩,为枫桥陈氏科考立下了标杆,树立了旗帜,故被陈氏后裔称作“吾宗文献”。他一开先河,唱响了陈氏簪缨相继的序曲。
骆问礼有一篇《寿永思陈翁序》,是写给陈永思(即陈绍科,官湖广衡阳府桂阳同知)的寿序,文中这样写道:“吾乡望族首数陈氏,其硕大繁茂不可指屈,而南雄公之后尤著。南雄公继庶吉公以名科起家为郡,虽未尽展其底蕴,而自后子孙昌炽,贤者才者,富且贵而寿者,林林楚楚。”骆问礼的意思是,陈氏是枫桥的望族,但这个家族真正开启科考之路的,当从庶吉公开始,然后又出了南雄公。南雄公是谁?就是陈斋的第三子陈翰英。庶吉公是谁?就是陈斋的叔父陈玑。陈玑英年早逝,陈斋未能施展抱负,从陈翰英开始,陈氏家族簪缨科第,联翩不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