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窩、梅子林 客家文化藝術遊

感受客家村風味

  由碼頭前往荔枝窩村,步行十多分鐘,就見到幾位客家婦女在慶春約小瀛學校外售賣傳統客家糕點,如咸甜茶粿、雞屎藤等,吸引不少遊人停步先來個小點心果腹。在這個慶春約七村廣場旁有一座供奉關帝的協天宮及供奉觀音菩薩的鶴山寺,而在前方空地會有逢每月首個周日舉行的農墟市集,售賣當地農產品包括有機蔬菜、本地薑,自製食材如素薑醋、洛神花乾、蜜餞及香料等。

  朝荔枝窩村東門村口方向邁進,遊人可一嘗二伯士多的地道客家菜及小吃,還有豆腐花、涼粉等價廉物美的甜食,讓人飽足。而士多右邊是由多間舊屋和豬欄改建成的荔枝窩文化館,屋裡保留了原有房舍間隔、磚牆和瓦頂,並展示米缸、耕田器具,以及客家婦女的服飾,讓人賦以想像,重組昔日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加深對客家文化的印象。

  若想細味古樹林森,從山間小路直上,經過屋舍就是面積達5.7公頃、收錄過百植物品種的風水林。那裡草木扶疏,當中的喬木及林下植物長得茂密,林木一般達10至20米高,還有果子狸及豪豬等野生動物出沒。進去時大家不要錯過三棵頗有名氣的古樹,在入口處有一棵百年「通心樹」,見證著客家村興衰,頂部及底部都有洞口;再行幾分鐘便見到一棵名為「霸道的榕樹」又名「秋楓與榕樹」,榕樹的氣根緊緊纏繞著秋楓樹以吸取它的養分,兩棵老樹如融為一體,是植物界「絞殺」的自然現象。再前行就是形似五指、卻被日軍侵佔時砍掉其中一個分枝的「五指樟」,也是舊村落的歷史遺跡。此外,鼎湖血桐、青藤公及金葉樹也是曾在林中出現的本地罕見物種,想親近它們除要細心觀察也要碰運氣了。

  如要深入了解客家村文化,遊人需提早預約當地導賞團,一邊細聽古村舊事,參觀60年代的老祖屋、曬榖場、二級歷史建築的協天宮,看古樹和農地等。


梅子林蛻變成藝術天地

  離開荔枝窩村,跟隨梅子林故事館的指示牌方向彳亍前行,途經阡陌,緊接自然步道,約30分鐘的路程便抵達梅子林。在藝術活化計劃下的梅子林村,比網上舊相片中的荒涼面貌生色不少:遠看前後兩排村屋,對出的梯田佈滿青草,種有尚未結果的小桔樹,遊樂場的攀爬架亦變成裝置藝術,蝴蝶叢中飛舞,好一幀春氣盎然的風景。其中一間村屋改建成梅子林故事館,讓遊人了解在地生態及昔日客家文化。

  「天、地、人 ─ 梅子林藝術活化計劃」策劃人暨梅子林故事館館長李以強(Charles)表示,透過藝術的表達如手工藝和生態攝影,把自然環境搬到故事館內,同時展示客家生活物品、舉辦工作坊、導賞團等活動,把沉悶的保育和文化主題變得生動起來,吸引遊客。他透露,由於近期疫情關係,參觀人士增多,更有參觀過故事館的人請纓加入保育的義工團隊呢!

  Charles 說:「下一階段期望在藝術和耕種方面著手,例如繼續繪畫壁畫,增添更多藝術裝置,同時強調生態保育,栽種一些植物以吸引動物到訪。」但他說縱然梅子林具發展空間,但經費負擔或使計劃裹足不前,因為永續計劃至4月底完結,現正苦惱尋求經費資助,讓當地的保育工作持續。

  再走上山坡,便看到由自然生態畫家葉曉文在多個破舊牆壁上繪畫色彩耀目的作品,這些壁畫以地道事物為創作靈感,為荒涼村落增添生氣,吸引遊人駐足打卡。葉曉文擷取了村民對於日常接觸動植物的印象,加上自己數月來親身在梅子林的生活觀察,演繹成形象化的壁畫景物。葉曉文還說,今次繪大型壁畫是新嘗試,而且在夏天進行需要花較多的體力,雖然吃苦了但看到畫像令頹垣添上新裝, 吸引遊人來村觀賞,也感滿足。


資料來源:中原薈薈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