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究竟是谁?主席称他“不可信用”,罗瑞卿亲自将其逮捕
生活在古书卷香下的少年,却在时代的推动下,成为了中共不得多得的军事情报人才,二十多年的情报生涯里,他为中共提供了大量的可靠信息,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解放后的他曾在上海担任常务副市长,本该顺风顺水的人生,却因一次特殊的会面,成为主席口中“不可信用”的人,忍辱负重的他,只留下了一句“历史自有评价”,二十多年活在流言蜚语之中,他究竟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毛主席和他之间产生了缝隙?多年之后,人们对他究竟持有怎样的评价?
“弃笔从戎”,投身革命
这个人就是潘汉年,1906年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他的父亲是清代光绪末年的秀才,在家中开办私塾,种田养桑,童年的他过着富裕的生活。潘汉年的家中有很多书籍,加上父亲对他的影响,年幼的潘汉年就饱读诗书,引经据典。在两岁的时候,就能够过目成诵,深得父辈的喜欢,尤其是外祖父巫氏更为疼爱,在生活上常常给潘汉年很多资助。
潘汉年
他的母亲叫做巫大宝,是父亲娶的一名妾室,潘汉年是她的第一个儿子,母亲身份低下,她将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潘汉年的身上,对他悉心教导,希望他未来可以成长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1918年,为了潘汉年的前途,让他“开阔眼界”,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了宜兴县立第三高等课堂学习知识,1919年,他因腿部患有疽疾辍学回家,在他父亲和伯父开办的陆平高小上课,利用学校的公示栏,和自己的好朋友于太和一起创办了《小研究》期刊,又效仿文人志士在学校进行演讲,打开了学生们自己的演讲论坛,抒发了青年壮志。
1921年在母亲的支持下,潘汉年考入了收费低廉的常州延陵公学,这个学校虽然设备简陋,但是校长赵毅夫先生是一个真正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常常被当地人成为教育界的“甘草”。潘汉年的聪明好学和文学才能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成为学校的活跃分子。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父亲在晚年的时候突然吸上鸦片家中败落,母亲和外祖父实在没有钱继续支持他的学习,于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潘汉年决定终止学业,自谋出路。尽管学校极力挽留这个德才兼备的学生,可他还是谢绝了。
1922年中国军阀割据,生灵涂炭,帝国主义趁火打劫,孙中山正为北伐寻找出路。刚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进行工人革命,此时的潘汉年感受到了一阵时代的旋风,而他所在的励志社小学条件尚佳,于是就借助励志社这一方小小天地,结识了一些有志青年,在《时事新报》和《民国日报》的影响下,创办了《宜兴评论》小报。在学生之中很受欢迎。
《国民日报》
1922年,宜兴县局长周某和军阀勾结,在教育界中饱私囊。宜兴县的教师和青年纷纷加入这项倒周运动,在《宜兴小报》中痛斥周某及军阀的作恶多端。在这场运动中,周某曾以“谋反”罪加害潘汉年,使他吃官司而入牢,经过多方营救,才被无罪释放。
潘汉年的地下情报生涯
1925年潘汉年来到上海求学,之后又参加了上海中华书局周刊的助力编辑,他的文章善于讽刺军阀和帝国主义,振奋青年,在当地小有名气。1925年11月的反帝运动,他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深深吸引住了。在中国济难会负责人阮仲一、王弼时的介绍下,潘汉年加入了共产党。1926年,潘汉年创办《革命军日报》并任总编辑,一直致力于革命的宣传工作,后又因为革命形势的变化,潘汉年被组织任命为地下情报党员。
王弼时
抗战时期,潘汉年负责收集华中、华南地区、日本、日伪、国际方面的情报,在情报工作上潘汉年有着极高的天分,不仅策反和收买汪伪政府成员,还将组织内部的情报工作人员安排进日本情报机构,并处于日本情报机构的核心位置,潘汉年自己还曾以身犯险,深入岩井公馆。这样大胆又灵活的收集情报方式使潘汉年的工作成绩尤为突出。比如获得了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日本南进太平洋,日本和日伪政府清乡情报,国民政府与汪伪政府高官勾结情报等等,这些情报既帮助了中共制定了合理的计划,维护国共统一战线,更帮助了世界反法西斯事业。
岩井公馆
1939年,潘汉年建立了一条由上海到淮南、由上海到苏北解放区的地下交通线,皖南事变发生之后,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线,民主人士和共产党员才能够顺利撤出上海。1943年,潘汉年建立了与解放区相联系的两条交通线。
潘汉年和朋友
潘汉年对这条交通线传递的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从交通员、交通站、交通路线到情报专人接触再到情报的专人编写、抄录和固定交通员的护送,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人员负责,其他人不得插手。潘汉年对交通员均亲自审查、任命,挑选年轻强壮、聪明能干、革命觉悟极高的人作为交通员,所有的情报材料都交给黄景荷再送到张唯一的手中,有的情报还要送到梅黎和侯德华处,专门来编写,编写情报之后精心伪装,交给侯德华负责。
与汪精卫“会面”
1943年夏天,有消息称汪伪军将会大规模扫荡根据地,作为清乡委员会的秘书长李士群,因为和代理人胡军鹤联系不上,难以辨认消息的真假,新四军及其他根据地难以作出合理的应对,为了弄清这一消息的真伪,潘汉年立即上报中局领导饶漱石,请求李士群获取情报,饶漱石立刻就批准了这项行为。紧接着潘汉年带着其他成员来到了上海要求见李士群,却被告知他在苏州,潘汉明又带着人前往苏州,到了苏州之后,又被告知对方在南京,此时潘汉明已经预感到事情不对劲了,但是清乡的情报又很重要,关乎着新四军的生死,明知有诈,潘汉年还是去往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后,他果然见到了李士群,可是李士群绝口不提清乡的事,只是说汪精卫想见他。李士群料到潘汉年会来找他,也知道潘汉年不会和汪精卫见面,于是就借清乡的情报要挟潘汉年,向汪精卫邀宠,潘汉年为了能够获得情报,来不及向上级汇报,只能先去和汪精卫见面,在后几天,潘汉年还见到了日本华中派遣军谋略科长都价大佐,最终获得了日伪军战士不会大规模的清乡行动,可就是这样的一件事,影响了潘汉年的后半生。
李士群
汪精卫是当时最大的汉奸头子,作为共产党员的潘汉年去见汪精卫这件事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加上国民党特务捕风捉影知道这件事后,开始在报纸上大肆报道说潘汉年去见了汉奸头子汪精卫,之后潘汉年在前往延安参加七大时,也没有将这件事汇报给党中央,再一次隐瞒了这件事。
汪精卫政府的报纸《壁报》
毛主席对于当时的潘汉年还是非常信任的,他给康生回复道:至于敌伪及国民党各特务机关说汉年到南京与日方谈判并见过汪精卫等,完全是造谣污蔑,望告知情报局的同志千万不要听信传言,中了敌人的奸计。
这件事虽然隐瞒了下来,但是这件事的真实性毛主席不得而知,久而久之也成了主席心中的一块心病。1955年,潘汉年作为上海代表团成员前往北京参加党的代表大会,毛主席提议,在历史有问题而没有交代清楚的高级干部,都应该主动把问题说清楚,如果不愿意在会上讲,在私下写信也可以。
潘汉年
这时候,潘汉年把自己隐瞒了12年的事情,写成了材料交给了陈毅手中,陈毅看到消息之后十分震惊,随即就给把这个消息传达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知道这件事之后批示:此人从此不能信用,与此同时,他找来了公安部长罗瑞卿,将潘汉年逮捕归案。
一向精明能干的潘汉年为什么不选择上报中央呢?主观上,会见汪精卫,潘汉年自认为从根本上并没有损害党的利益,不过是个简单问题复杂化,客观上,当时整风运动正值干部审查阶段,潘汉年怕一时讲不清楚,将问题复杂化,延安参加七大的时候,又因为耽误了一年,惶恐不安,话到嘴边留了一半,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
22年后被平反
196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认定潘汉年是“长期隐蔽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内奸分子”,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脱政治权利终身,潘汉年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并没有哭天喊地,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定论。15年的时间里,潘汉年都活在了流言蜚语中。
晚年 潘汉年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当时在农场的潘汉年也跌跌撞撞在妻子的搀扶下,来到了农场布置的主席灵堂,看着毛主席的画像,想着主席当年对他的维护,流着眼泪说道:毛主席,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直到去世潘汉年都被背负着汉奸的骂名,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甚至在他被埋葬的时候,都不能用真名,只能用他当初工作的名字肖淑安。
毛主席去世
1980年11月3日,在中央一次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会议上,廖承志公开提出应该给潘汉年平反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终于以确凿无疑的证据为潘汉年彻底平反,摘除了“反革命”“特务”“内奸”的帽子。1982年,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并对潘汉年做出了高度评价,指出:潘汉年同志几十年的革命实践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在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经历了22年零4个月的艰难曲折,潘汉年的平反之路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如夏衍老先生纪念潘汉年的一文说道:我们这些无神论者不相信有什么地下或者黄泉,但是潘汉年这个名字,他对党的一片丹心,终于可以写入情势,令人长久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