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论语重译·第2章:有子之学两人而三性,大道之行本立而自生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其】

其,本义通过簸箕扬弃、抛离细微虚浮之尘屑,而独留其实。此处虽是发语词、虚词,但同大部分虚词一样,带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类的引导义。略同于哲学、数学上“一般来说”,“整体而言”一类。

【为人】

为人,即一个人为成为人的样子而做出的全部努力和行为。“其为人也”限定了接下来要谈论的是一个成年人社会行为的本质而非“人”本身的本质。

【孝弟(孝悌)而好犯上】

“孝悌”是条件,也即生长环境,类似于今天行为心理学中的后天环境。“好犯上”是特定结果。本句讨论的是普遍条件下特定结果的问题。

【孝弟(孝悌)】

孝弟,孝,即老与子;弟,即兄与弟。孝弟,描述的是人类社会最小的有效社会行为单位。老者有耆老之教与尊,子有肖子之孝与顺。兄者有长兄之祝与义,弟有小弟之悌与从。孝弟,强调的正是这样一个良性的后天基础小环境,断非偏执一端。

【好】

好,犹言男女之干柴烈火,出自本然,由衷地,不自觉地。

【孝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意思是说,出自一个正常“孝弟系统”的人,其社会行为取向却表现出不自觉地冒犯长老长兄的,有没有,有,但很少。“孝弟系统”毕竟只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元,并非社会系统之全部,所以肯定会有人虽出自正常“孝弟系统”却会真心冒犯长老长兄,那显然是受到了其它社会单元或其它社会系统的干扰。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意思是说,社会基本单位之“孝弟系统”内“不好犯上”的人,却不自觉地去扰乱更大的社会系统,有没有可能,有,但只是一种可能,现实社会(当时的社会)还没发生过。为什么没有发生过?一来正常“孝弟系统”的人,进入由正常“孝弟系统”组成的更大社会系统后,会不自觉地维护此一系统而非相反。二来前述少量受到不良干扰而从本心里有冒犯作乱之心的人,在一个正常的“孝弟系统”单位里是会自行消化的,进入社会作乱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有子】

前述皆为客观陈述,基础事实,接下来便是有子的理论推导和结论。要想从事实跨越到理论推演,则必须对“有子”也即有子的理论有所了解。有子,字子若,着迷于人在水中的镜像,通过实体的人与镜像的人发现了物质的第一性原理,继而发现了人会为一个虚构的自我形象而真实地付出,最终达成一个理想的“自我”,也即意识作为实体延伸的第二性存在原理,认为意识基于物质,又必然反作用于物质,两者均为存在,均不同于无。有子又反观人与社会,认为一切思想和社会实在均源于受孕之初,认为关于个体问题讨论的极限在于个体由无到有的瞬间,关于社会讨论的极限在于一代一代的个体,这是社会以及社会行为的实体,超出了如上实体的讨论或者偏离,或者虚妄,无益于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当然这是就决定个体行为的意识而言,器物财货作为实体,作为人类行为和意识的关联方予以研究讨论是理所当然且必不可少的,只是均应基于人一代代肉身实体及其之上若有若无的意识展开。这也是儒家不谈怪力乱神的理论基础,对今天的社会仍具有难以想象的宝贵价值。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了解了有子社会学“肉体本源第一性”原理之后,便具备了探讨学习其本章推演的基础。有子认为,“我”从娘胎受孕一刻而来,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第一性的,是为“有”。然后“我”在“孝弟系统”为主的社会和自然系统的众多实体中成长,从而具有了行为和行为的意识,即“我是谁”的问题,这是第二性的,是为“若”。第一性决定了“我”非神非鬼非兽非物,第二性决定了“我”系非神非鬼非兽非物之“我”与世界特定场景、特定物质互动的结果,即“我”就是特定世界里的“我”。以上两性之“我”,尤其是特定世界里的“我”是为“本”。“君子务本”,即君子服务于万千个体与个体组成的社会,虽然所有万端,千万变化,然而无非是第一性“我从哪里来”限定的“孝弟系统(今天已经临近根本性的重大突破,但与理论无关)”,以及基于基本“孝弟系统”的每个人“我是谁”的自我意识。解决了以上两性问题,社会和谐、良性发展的道路自然会条理呈现。而此社会发展之道正是人与社会之第三性,“我往哪里去”的问题,“我”往哪里去首先是个社会问题,是个道路问题,在此之后才是个体的“我”的道路选择问题。如是,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之基本逻辑框架。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如前句,社会及社会的道路是第三性的,决定了个体的道路,也即“我往哪里去”的问题。那“我往哪里去”呢?前句并未给出答案,此句则指明了个体及社会的道路,也即大道——仁。关于“仁”,这里只能简而言之,“仁”即人的社会性,也即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每个人都需要另一个人,至少两个人才能称其为人,独独的一个人“要么是神要么是禽兽”,这就返回了有子社会学“肉体本源第一性”问题,“我”是非神非鬼非兽非物,“我”何以非神非鬼非兽非物,因为每个“我”都有一双父母,都有兄弟姐妹,都有一个人之为人以来便从未湮灭的“孝弟系统”,所以有子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也即社会大道即坚定不移的社会性,否则代代传承返回的便不再是人而是“神”或“兽”,为乱社会也便成为必然。

【案例:《怀胎三十年》】

电影人南风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位不幸的歌手,歌手有一位不幸的母亲,母亲有一个乍看起来成功且幸福的家庭。结果母亲早年生了歌手,被家庭抛弃,歌手则被年少的母亲抛弃进了孤儿院。30年之后歌手成了歌手,每天却犹如梦魇,30年间真真假假的母亲会出现在自己所有重要不重要的时刻。30年间歌手的母亲亦是度日如年,精神恍惚。当母子30年后在医院相见,三十年的妊娠、三十年的怀胎终于释然,然而真的释然了吗?如本章所言人与社会失了本源必然迷离于万千变化,流驰于苦痛万端。一位歌手,一位母亲,据说是一位布偶大师,两位的人生之歌,人生之偶,又何止于两人。民间称受孕怀胎为“有”,所以他们都是“有子”,我们都是“有子”,困惑于“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往哪里去?”这自然不是本章的基本理论便能轻松解决的,还需要五百多章的注解方能探赜索隐、抽丝剥茧地予以呈现、化解。

【典义结构】

中华论语重译《四重之译》一节,汶山老师重现了《学而篇》的六重结构,指明《学而篇》系夫子师门学问概论,即文明概论。《三致大同》一节,老师又指出了第一章系夫子关于人类社会三致大同之理论。

第二章和第三章为一组,言社会之本质与表象,系夫子三致大同理论的社会结构理论基础。本章,也即第二章指出人类行为的本质属性系社会性,人类社会的大道即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指出了个体和社会实现良性发展的客观现实基础:“孝弟系统”基本单位,指出了社会三性原理,阐明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往哪里去?”三者的内涵与关系。

夫子主旨及重译等从略。需要提醒的是《论语》是一套庞大的逻辑思想体系,单论实体篇章既有五百零三章,其间六重结构、百家思想等互为参差嵌合,不可得其一鳞片爪便张扬妄断,此亦汶山老师所忧心者。

本文全部成果及版权归汶山老师所有。汶山老师变卖家产十年闭关方有上述成果,现网络公开,转载或使用成果时请给予必要的说明和尊重。汶山老师,古汉语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组织并主持有中华字熵、中华文鉴、中华论语重译、古代万国数据库等项目。

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四表万国第一文本,路带共同体必修,为“文化强国2035”贡献力量,敬请持续关注。(本文仅作参考交流,汶山老师《中华论语重译》正式版本为准。)

汶上门生于1982农场中华家

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