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好好做事,把事做成”的常识
S812021.06.27 23:51:30字数 3,553阅读 198“开始、坚持、重复,没有你做不到的事”,这句话被赫然印在了《做事的常识》这本书的书衣上,也非常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其实早在前年我就买了这本书,不过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朋友借走了,想来想去,还是很想看,于是时隔两年,我又再次买了这本书。本书主要围绕着如何帮助我们培养起“好好做事、把事做成”的习惯来展开讨论的,作者认为能够持续达成目标、把事做出成绩的常规做法(也是常识)就是养成“开始、坚持和反复”的习惯。作者会从心态和行动方面入手,给我们提供一些非常实际的个人经验。凭借这些经验,他做到了:4年内写完并出版了20本书;1年减掉23公斤;每天晨跑,最终还参与并跑完了1次全马等。看到是不是非常震惊,这样的成绩单,总是让我们特别向往和羡慕,也会让人很想问一句,“究竟是什么样的经验啊?我也很想试试呢”。所以别急,一切你想知道的,都会逐一揭晓。01 我们为什么无法实现自己渴望的那份成就感① 高估了自己履行承诺的行动力,或者说未经思考就轻易做出决定,导致很多事情只有开始,没有后续为决策负责的持续行动。为了履行对他人和自己的承诺而持续付出行动,是需要毅力和动力的,否则你将会因为半途而废、或是没有及时付出行动而逐渐失去自信和他人对你的信任。② 由于总是瞻前顾后,所以无法开始做事。因为害怕一件事无法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或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值而对结果产生恐惧,导致根本不敢开始,于是行为上也变得不断拖延。其实你大脑中想象出来的那些可怕的后果多半都不会发生,不过是自己吓自己而已,人们不过是恐惧“不得不去面对自己假象出来的那个'万一’”而已。所以,很多事只要“开始”就是“完成”一半了。迟迟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的人,将永远被困在自己对想象的恐惧中。③ 在做事的过程中,无法抵御内在干扰和外在干扰带来的诱惑。内在干扰就是一些与当前这件事无关的想法,它可能会让你继续对眼前的事进行拖延,而选择去处理一些对你产生干扰想法的事情。外在干扰当然就是促使你分心、无法专注的环境了,比如手机、电脑中突然收到的信息、邮件以及各种软件推送。④ 尝试开始并坚持做完一件事,但是结果却不够好,于是认定自己在这件事上还是失败了。因此不愿面对失败带来的挫折感,所以拒绝重新上路、拒绝再次尝试。其实说白了,就是太在意结果、太在意成败,而否定了过程的重要性。事实上每件事做成什么样才算是成功或是失败,哪有什么标准呢,都是人们自己定义的。以上这些原因,使人们要么不愿开始做事,要么无法坚持,又或者完成了整个做事的过程后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而不愿再次尝试。所以,接下来就要借助作者宝贵的个人经验来帮助我们实现一个个未能实现的目标了。02 关于习惯养成关于如何培养习惯方面呢,作者提到了心理学中的两种常见方法,一是认知疗法,通过提升认知、思想来逐渐带动行为地持续改变;二是行为疗法,即通过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以确保能够持续行动,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感知力、意识和认知。也就是说认知和行动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的。人们对一件事的不同看法就会导致他们做出不同的决策,比如有些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副业、学习、读书、健康管理或是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另一些人则会用同样的业余时间来打游戏、逛街、睡懒觉、或是漫无目的地刷手机。根本差别就来自于这两类群体对时间的看法不同,所以前者利用时间,后者虚度时间。但是假如你属于后者,难道没有特别高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就真的无法做出改变了吗?当然不是。你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来使自己做出和前者一样的行为,为什么在职场上,很多人升职后就会开始逐渐效仿很多老领导的管理方式?因为这是他们能够学到的最简单的管理技巧,那就是在行为上看起来像个领导。此时的他们在思考问题方面可能依旧稚嫩、没有格局,但是他们会通过在行为上的持续打磨,而让自己越来越适应这个全新的职位。行为一旦发生了变化,你所接收到的他人对你的行为所做出的反馈,或者说行为本身带来的收获,就会和改变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选择持续改变、持续付出行动,就等于你在重塑自己的未来。03 具体实操方法① 降低目标:人们之所以总是半途而废或是对很多事都不愿迈出第一步,是因为觉得做起来无从下手、难度太大,所以只要把目标降下来,调整到只要做了就算是个不错的开始,那么接下来持续行动也就有了动力。比如一次看完一本书,可以调整为只要每天把书拿在手上就够了;每天必须写完一篇长文,可以改为只要每天都能积累一些零散的素材就好。这就是第一步:“开始做事”。② 同时做两件事:把自己希望建立并养成的习惯都逐一列出来,然后看看有哪些事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作者认为同时做两件事,既能成倍地提高做事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也可以提高放弃带来的成本(由于失落或内疚产生的心理压力)。好比我平时跑步的时候,都会一边跑步一边听书,如果哪天不想跑步,那么听书的这段时间也就被默认跳过了。③ 利用好黄金时间段:作者提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通常都会在上午完成一整天的工作内容,其实与之相关的时间管理方式,我也在不少书中看到过。有时我们无法顺利完成一项工作,是因为总是有一些临时性的事件干扰我们。作者建议上午这段大块的黄金时间,就拿来做重要但不急的事情。突发事件不仅会打乱我们的计划,其紧迫程度还会让我们无法做出理性思考;相反,越是重要的事情,我们就越是需要谨慎思考和决策,所以头脑相对清醒、理智的这段时间也更适合处理重要的事情。不过为了以防这些紧急事件被你遗忘,建议准备个待办清单,可以把这些临时事件记下来,这样也可以安心处理重要的事,等这些事都做完了,可以第一时间处理待办清单上的事情。④ 打造一个不会分心的环境:作者的做法是阻断网络、拔掉电视天线,主动为自己打造简单的工作环境,这种做法也的确会提高做事效率。对于我们来说,也可以自己发散一下思维,看看你的工位前有哪些物品会让你分心,直接阻隔掉就好。比如我自己的办公桌上只有电脑、水杯以及手边正在看的书。工作时间,我的手机是不会出现在视线范围内的,那如果你所在的环境空间受限,那你可以把手机调成静音、放进包里,或是直接关掉网络。⑤ 积极正面地思考:当你遇到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时,在做事之前,可以用一些积极的想法来给自己心理暗示;做事的过程中可以持续发掘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并像赞美他人一样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同时,你还可以想象完成这件事之后的那种成就感,这个画面越是具体,你就越是有坚持到底的动力。⑥ 对恶习进行断舍离:作者自己就有张明确的断舍离清单,对于工作和个人生活上的所有习惯,他都有着明确的规划。我们当然也可以像他一样列出自己需要断舍离的习惯清单。这样坚持好习惯、摒除恶习,只要持续重复最终得以保留下来的习惯,久而久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得到重塑。⑦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作者说“重来的事,70分就算过关”,很多事情,第一次尝试时做不到没关系,认清楚自己真正的能力所在,也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不过要勇于接受自己需要重来、重新接受挑战才能成长的事实。所以对于自己做起来有些吃力的事情,还是会尝试寻找方法、调整步调,进行反复尝试的,不过在持续尝试的过程中依然要尊重事实,如果只看重那个完美的结果,反倒会令你忽视或否定自己的努力。04 随便聊聊以上,是我从书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实用的经验。除此之外,个人风格较为明显的习惯,我觉得不太适合拿出来逐一分享,比如用甘特图来梳理工作进度;先跳过落后的工作进度,把时间放在当天的工作安排上;再比如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一些改变,让朋友和家人来督促自己等等。因为每个人需要坚持做下去的事或是工作都不同,作者为自己的工作制定的安排当然很有针对性,时间规划也很合理,但未必对其他人来说也一样能够完全照搬。所以在梳理其经验方法时,我还是做出了一些取舍。此外,所有建议,都需要依照具体状况,再决定是否采纳。整本书看下来,能够发现作者还是很在意成功和失败的,只不过这种成功和失败,已经被他量化了。另外,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补救失败的做法,这让我看到了他对自己严苛的那层底色。因此我才说,像他这样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到了极致的人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不见得大家都能像他一样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的个人经验中选出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像他一样,持续行动下去。书中引用了一句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全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每天不断重复做相同的事,却期待有一天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只要你想改变,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是一定要将改变的行为持续下去,如果做着做着就为了逃避困难而选择中途放弃,那么你就是在通往成长的路上又原路返回了,结果嘛,自然就是让一切又回到那个你不愿面对的原点。希望这本《做事的常识》能带领你持续行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