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善用生鸡内金及首倡其化瘀之效
张锡纯善用生鸡内金及首倡其化瘀之效
此外,张氏认为鸡内金生用善降,用于肝气遏郁、肝胃相牾之胁痛、胃疼等,以降胃理冲;以及其用其强健脾胃、治消渴等等,先生运用鸡内金的经验皆来自其亲身实践,丰富异彩,很值得后世参考研究。
张锡纯论治脾胃
摘要:张锡纯论治脾胃,确有其独特的见解: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肝气即是实脾胃;补养与开破结合,用药独特,而恰到好处。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整理提髙。
张锡纯论治脾胃
张锡纯(1860~1933),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著名医学家。他不仅在传统中医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还能顺应科学发展潮流,博采当时西医学之长处,力图沟通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名曰“衷中参西”。他一生的学术经验,荟萃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是书立意新颍,见解独特,注重实践,讲求疗效。善用其方药者,效验异常,故能流传海内外,备受欢迎。今不揣谫陋,爰采书中有关论治脾胃之独特经验,作一简介,以期抛砖引玉。
扶脾阳,益胃阴,并行不悖
祖国医学史上论治脾胃之名家,当首推李东垣和叶天士。李氏善升补脾阳,用药多刚燥;叶氏善滋养胃阴,用药多柔润。张氏则兼采二家之长,融于一炉,创制了不少调补脾胃的有效方剂。如资生汤、资生通脉汤、扶中汤等。方中刚柔并用,燥润兼施,扶脾阳,益胃阴,并行不悖,两擅其长,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
为什么张氏治疗许多疾病都要从补养脾胃入手?为什么张氏在补养脾胃时总是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我的理解是,他治疗的许多疾病,如劳瘵、经闭、膈食、久泄等,都属于慢性虚弱性疾病,症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都有亏损,单纯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方法是很难奏效的,惟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方能缓缓见效。
《灵枢·终始》篇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殆即此意。仲景治虚劳证阴阳两虚之用小建中汤,健运中气,平调阴阳,已肇其端矣。张氏曾解释,“人之脾胃属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引自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下同)。”至于调补脾胃时必须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者,盖因病至于斯,亦非单纯的脾阳虚或胃阴虚,而是或先损脾阳,阳损及阴;或先损胃阴,阴损及阳,呈现脾阳与胃阴俱虚的病状。故扶脾阳与益胃阴,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在临床上使用的机会很多,不失为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和某些急性病恢复期的有效方法。
升肝脾,降胆胃,曲尽其妙
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张氏认为,脾升胃降,这不仅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的标志,而且是肝胆功能正常的标志。为了印证他的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他引用黄坤载说:“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降,则胆火不降。”
他认为黄氏的这几句名言是对《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和《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最好的注语,并作了详尽的发挥:“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至于升肝脾、降胆胃之具体运用,约有四端:
1、升脾降胃
如治因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之“培脾舒肝汤”,方中“白术、黄芪,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气之升,同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其治疗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之“升降汤”,与本方大同小异。又如治疗气郁成臌胀,兼治脾胃虚而且郁,饮食不能运化的“鸡胵汤”,方中白术、柴胡助脾气之升,鸡内金、陈皮助胃气之降,一升一降,气自流通。若遇脾不升胃不降之证而兼肺胃津伤,或兼肝肾阴亏,不宜用升麻、柴胡、陈皮者,则以麦芽升脾(麦芽生用善升),桂枝升脾兼以降胃(气之当升者遇之则升,气之当降者遇之则降),又用花粉、玄参诸凉润药以调剂桂枝之温热,使药性归于和平,可以久服无弊。真是圆机活法,左右逢源!
2、升肝降胃
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以生麦芽、茵陈(笔者按,张氏所用茵陈,实系青蒿)以升肝,生赭石、半夏、竹茹以降胃,即以安冲;用续断者,因其能补肝,可助肝气上升也;用生山药、二冬者,取其能润胃补胃,可助胃气下降也。”升肝之药,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盖因柴胡不但升肝,且能提胃气上逆,“至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盖其萌芽发生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能宣通肝气之郁结,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另一方面,若遇单纯胃气不降之证,于重用赭石及鸡内金、厚朴等降胃之药时,亦配用少量柴胡(3克以下)以升肝,因“但重用镇降之药,恐有妨于气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还其气化之常也”。倘非阅历之深者,何能有此探微索隐之论!
3、胆胃同降
如治疗呕吐,因于胃气上逆,胆火上冲的“镇逆汤”,用青黛、龙胆草、生杭芍以清降胆火,用赭石、清半夏沉降胃气。同时仿左金丸之意,用吴萸3克以开达肝郁。笔者曾用此方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之呕吐不止,颇有效验。
4、肝脾同升
张氏认为,脾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枢机不旺,则不待上达而即下输,小便不禁之证生焉。“然水饮降下之路不一,《内经》又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又谓:“肝壅两胠满,卧则惊悸,不得小便。”且芍药为理肝之主药,而善利小便。由斯观之,是水饮又由胃入肝,而下达膀胱也。”故制“醒脾升陷汤”,治疗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方中用黄芪、白术、甘草以升补脾气,即用黄芪同寄生、续断以升补肝气,更用龙骨、牡蛎、萸肉、萆解以固涩小肠也。”笔者治此证,恒加用菟丝子30克,或将菟丝子炒熟轧细,用药汁送服,每次10克,奏效甚捷。
补肝气,实脾胃,独具匠心
补肝气,即可以实脾胃,这是张锡纯重要的学术思想。但“肝气”一词,传统上只作为病理概念使用,故鲜有言补肝气者。张氏对于补肝气则别有会心,且言之成理,容易使人信服:“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一切补肝之药不效者,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杯之顷,即见效验……是知谓肝虚无补法者,非见道之言也。”而补肝气,即可以实脾胃。“因五行之理,木能悔土,木亦能疏土也。曾治有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百剂不效。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阳不振(笔者按,张氏有时将肝气与肝阳混称),投以黄芪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又治黄疸,诊其左关特弱,重用黄芪煎汤,送服金匮黄疸门硝石矾石散而愈”。
张氏之反复强调补肝气以实脾胃这一个侧面,实有感于当时医界之流弊也。他不无激愤地批评道:“世俗医者,动曰平肝,故遇肝郁之证,多用开破肝气之药”,“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伤损,肝既为元气萌芽之脏,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伤元气之萌芽乎?”笔者认为,张氏的这种批评在今天仍未失去现实意义。
慎开破,善补养,用药独特
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胃气一旦壅塞,必转而上逆,上为胀满,下为便结,治之者必投以开破气分之药。倘若选药不当,往往无效,甚至愈开破则愈壅塞,且元气受戕,变证丛生。是以张氏治此证尤其小心谨慎,谆谆告诫医者切勿滥用开破套药,如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等类,而喜重用赭石降胃镇冲,往往随手取效。并认为赭石药性平和,降胃而不损胃,非重用不能治大病。他亦不喜用消导套药,如炒三仙、莱菔子等,而喜用生鸡内金,认为生鸡内金降胃、消食、磨积、活血之力俱备,为消导药之最佳者。
他还认为,医界传统习用的理气破气药物,如香附、郁金、木香、青皮、陈皮等,常规处方用量很轻,或几分,或一至二钱,短时服之,难显其弊,久久服之,必暗耗人身之元气,必须引起警惕!而对于传统习惯认为比较猛峻的破气破血药物,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虫、水蛭等,却认为药性平和,恒喜用之。他的这些经验,需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验证。
另一方面,他又善用补养药物治疗脾胃虚弱之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少有两点是别具一格的:
第一,善于重用补养药。
如重用山药、白术、黄芪等。其中山药不仅味甘归脾,且色白入肺,液浓入肾。能滋胃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性甚和平,非重用不能建功,多服常服,毫无流弊。张氏治热痢下重,亦敢放胆用之。白术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因其质重,须重用方显良效。如张氏治一少年,咽喉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寒湿,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重用白术两许,一剂渴即止。又治一妇人行经下血不止,四诊合参,属脾胃虚甚,中焦不摄,下焦不固,于治下血方中加白术30克,鸡内金30克,服一剂血即止。
黄芪,前人谓其补脾肺两脏,张氏独具只眼,谓其补肝脾肺三脏,而升补肝脾之气,为其特长。凡遇肝虚脾弱,廉于饮食,不耐风寒、劳累之证,恒于健补脾胃方中,重用黄芪温升肝脾之气,收效颇捷(笔者按:《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小儿百病';叶天士注:'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人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此虽未明言黄芪补肝气,却有弦外之音。故张氏之见解不无所本)。此外,张氏还喜重用芍药配甘草,即“芍甘汤”,认为酸甘化阴而能滋阴,酸甘化合,甲己化土,味近人参,大有益于脾胃。
第二,善将补养药与开破药合用。
如喜以参、芪、术与三棱、莪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又愚所屡试屡效者也。”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而生痰之证,用生白术、生鸡内金各60克,轧细焙熟蜜丸服。治痿废,遵“治痿独取阳明”之旨,拟“振颓汤”,方中以参、芪、术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威灵仙等流通气血,祛风消痰。治腿疼、腰疼,其饮食减少者,方中亦重用白术,辅以当归、乳香、没药、陈皮、厚朴等。治胃气不降,胸膈满闷,大便干结,用生熟山药各21克,赭石30克。
至于补养药与开破药之配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张氏亦深有体会。他说:“尝权衡黄芪之补力,与三棱、莪术之破力,等分用之原无轩轾。尝用三棱、莪术各三钱,治脏腑间一切症瘕积聚,恐其伤气,而以黄芪六钱佐之,服至数十剂,病去而气分不伤,且有愈服而愈觉强壮者。若遇气分甚虚者,才服数剂,即觉气难支持,必须加黄芪、或减三棱、莪术,方可久服。盖虚弱之人,补药难为功,而破药易见过也。若其人气壮而更兼郁者,又必须多用三棱、莪术,或少用黄芪,而后服之不致满闷”。这些来自数十年医疗实践的直接经验,实属宝贵之至。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张锡纯之论治脾胃,确有其独特的见解: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肝气即是实脾胃;补养与开破结合,用药独特,而恰到好处。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整理提髙。
【摘要】 张锡纯脾胃学说理论如下:1.倡导“淡以养脾”。2.善调补脾胃以治他脏之病。3.理脾胃与治肝胆相结合。
【关键词】 脾胃学术思想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祖国医学史上,论治脾胃的名家,当推元·李东垣和清·叶天士。李氏善用补脾升阳,创补中益气汤,用药多刚燥,并创立了脾胃学说;叶氏善滋养胃阴,拟益胃汤,用药多柔润,并形成了胃阴学说。张锡纯兼采两家之长,将扶脾阳与益胃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治法和方药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脾胃学说,在中医脾胃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张氏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开章明义第一篇取《易经》“至哉坤元,资生万物”之语,阐明其脾胃亦一身之坤,为论治之本的学术观点,对其脾胃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的独特见解简述如下。
倡导“淡以养脾”
张锡纯认为: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脏腑,治宜淡以养脾。张氏认为“淡以养脾”包括煎煮方法和药物性味两方面。
药取次煎,淡以养脾。张氏说:“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取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也。夫淡气归胃,《内经》曾言之。淡能养脾阴之义,原自淡气归胃悟出,而其所以然之故,人仍多不解……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盖土本无味,借稼穑之味以为味。夫无味即是淡,故入脾胃属土,凡味之淡者皆能入脾胃也。”
药取淡味,以养脾阴。张氏指出:“白虎汤中用粳米,古方生用。今人亦生用,至谓薏米、芡实、山药之类,犹粳米也……盖生者汁浆稠粘,可以留恋肠胃……至于用以滋阴,用以淡渗,则不宜炒熟,尤彰彰明也。”
张氏“淡以养脾”的观点实际上为后世的“甘淡滋脾”理论以及“脾阴学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调补脾胃以治他脏之病
张锡纯认为:“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食物,则全身自然健壮。”他重用补脾药,如山药、白术、黄芪等,并将调补脾胃之法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尤其是劳瘵、经闭、膈食、久泄等慢性虚弱性疾病,其症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都有亏损,单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方法很难奏效,惟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方能缓缓见效。如他在“治喘息方”内写道:“痰郁肺窍则作喘,肾虚不纳气亦作喘。是以论喘者恒责之肺肾二脏,未有责之于脾胃者。不知胃气宜息息下行,有时不下行而转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脾体中空,能容纳诸回血管之血,运化中焦之气,以为气血宽闲之地,有时失去中空之体,或变为紧缩,或变为胀大,以致壅激气血上逆迫肺,亦可作喘。且脾脉缓大,为太阴湿土之正象,虚劳喘嗽者,脉多弦数,与缓大之脉反对,乃脾土之病脉也。故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佐以于术以理脾之阳,脾脏之阴阳调和,自无或紧缩或胀大之虞。”据此他创制了滋脾土以生肺金的“滋培汤”,用治“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喘,并治一切阴虚羸弱诸证”。
张氏通过调补脾胃以治他脏之病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脾胃学说理论,提高了其临床指导意义。
理脾胃与治肝胆相结合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方能受纳、腐熟、运化水谷,传糟粕于体外。张锡纯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创制了升降汤,以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所谓调中气者,即升降脾胃之气也。方中用野党参、生黄芪、白术健中理脾,广陈皮、川厚朴、生鸡内金、生姜和中健胃,知母反佐川芎舒肝以助脾升,白芍敛阴以助胃降,桂枝具有“善和脾胃,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的双向作用,此实为升降并用之良方。
另张氏引黄坤载之言:“肝气宜升,胆气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气不降……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降脾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剂中辅佐之品。”阐明了他将理脾胃与治肝胆相结合,升脾者亦补肝气,降胃者亦疏胆气的独特观点。
综上所述,张锡纯尊崇经典,博采众长,治疗疾病独重脾胃,并秉承东垣、叶天士脾胃思想之精髓,对中医脾胃学说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后世医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研讨。
名医张锡纯的这张食疗方,健脾胃化结石消冷积,全家都能吃
脾胃弱,又有食积、湿滞、结石,淤滞,又虚又堵的可以试试这个。
前阵子总听朋友抱怨,胃口不好,吃饭不香,也不是不能吃,就是吃完觉得不消化,堵得慌,大便也不爽,或干或稀不太规律。肠胃满实,但气力也不足,容易累,没办法思考,人还容易没安全感,总担心要发生什么事。
一问居然身边好些人都这样。说起来,这其实是脾胃运转出问题了。
健脾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揉腹,站桩,坚持都有用,实在不行还能找医生喝药调理。
那食疗有什么好方法吗?翻了好久的医书,找到了名医张锡纯的一个健脾食疗方,期颐饼,可以用来调理消化不良、脾胃食积虚弱,就很适合上述症状的朋友了。
方子很简单:鸡内金三两,白面半斤加白糖适量,和面摊成薄饼当零食食用。是给小朋友设计的,所以性质特别平和,没有攻伐的猛峻,虚弱的人也可以尝试。
鸡内金:健脾胃,消积滞
鸡内金是什么啊,它就是鸡胗子(鸡的胃)内壁上的一层膜,鸡没有牙齿,可是吃进去那些石头、铜、铁皆能消化,就是因为有鸡内金的存在。
它消化淤积的力量很强,主要分成以下三部分。
《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鸡内金是非常好的消食药,能够消食积。可以治疗食积腹胀,呕吐反胃,心下痞满格拒不通。小朋友脾胃不足,乳食积滞,消化不良的,吃上点鸡内金可以帮助消化。
「如果是积食长期地积在胃,没有被消除,慢慢地脾就被伤掉了。
积食到了脾,孩子总爱腹泻,或者经常大便干燥——大便前边是硬的,后边是软的,不成型,吃一点东西肚子就爱胀,严重的肚子会胀得像球一样。
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四肢比较消瘦,这是因为肌肉缺乏营养来源了,然后会没有力气,经常出汗、气喘等,都是因为脾功能受伤了,它运化不了食物,就全部堵在那了。」
——罗大伦
我们现代人饮食多不规律,常暴饮暴食,很多人脾胃都不好,无论大人、小孩都容易出现脾胃积滞的问题。
你想想看,食积、湿滞、痰重,脾胃有淤积,气机的升降受阻,运化不利,就容易胀满、消化不良、打嗝。时间久了还不欲食,不能食。
鸡内金是鸡的脾胃,血肉有情之品,不伤人的正气,所以是个很好的消脾胃之积的东西。建议脾胃不好的人,可以吃一吃这样的鸡内金饼,老少皆宜,能够帮助脾胃的运化,清一清脾胃的堵。
鸡内金还能消结石,止遗尿泄利,对一部分人的胆结石、肾结石均有验效。
鸡内金消积之力强,能疏通身体的积滞。
《医学衷中参西录》:(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症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
鸡内金消郁积,对于我们情绪郁闷导致的心口窝憋闷,喉咙堵有异物感但吞不下吐不出,胃脘部硬结、脏腑积聚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鸡内金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张锡纯就喜欢用鸡内金通妇人月经,止男子遗精,除瘀血去痰涎。有乳腺增生、结节、子宫肌瘤、囊肿的,经常能在医生为你开的处方中看到这味药。
现在很多人都有虚实夹杂的问题,身体虚,脾胃弱,但是体内又有痰浊、湿滞、积食、瘀血积聚等,补不进去,这个时候加一点鸡内金,或者吃一吃鸡内金饼作为食疗,其性平和,但又有「通」的力量,寓通于补,往往就有很好的效果。
民间小零食:鸡内金饼
哇,上哪能吃到这么馋人的鸡内金饼啊?自己做太难了吧?
北方的朋友告诉我,在他们那叫做鸡内金焦馍,消食健脾胃,专门对付挑食、食欲不强、吃啥啥不香的脾胃受邪、或脾胃虚弱。
效果还特别好,当零食吃上一两天,就吃嘛嘛香,脾胃舒坦,胃不胀不嗳气大便也通畅些。
就是做起来麻烦,民间最传统的做法,我们在家是做不了的:需要柴火、铁/铜鏊(ào)子,纯手工一个一个慢火炕出来。
这个古老的工具,叫鏊子,用铜制或铁制,专门烙饼用的,铜制导热更快,我们按传统方法,用柴火炕饼,给脾胃补阳土。
跟批量烘烤出来的,完全不一样,它朴实带着一股土味儿,这股土味是入脾胃,暖脾土的。
我们做的鸡内金饼,将张锡纯的期颐饼配方改良了一下,口感更好,也更适合现代人被寒邪、湿浊、肥甘厚腻反复蹂躏过的肠胃。
鸡内金是主力军,健脾开胃,祛肠风,治泄痢,消水谷,除酒积。配上面粉,黑白芝麻,鸡蛋,茴香,八角,香叶。
面粉是选的中原地区的小麦粉,小麦是入心养心,益气养阴清虚热,还补肝气的,徐文兵老师就说过,习惯忍气吞声,什么事都藏着掖着的,要多吃点小麦。
黑白芝麻自带油脂香,常吃能乌须发,泽骨节,调伤中虚羸,被誉为补肝肾之佳谷。
八角、茴香、香叶都是性温的,有温暖中焦脾胃的作用,而且其性走窜,通肝,能除沉寒痼冷。
加上这些,是因为现在好多人,吃了太多水果蔬菜牛奶冷饮,肚子里冷积重,寒湿重,中下焦阴寒之气重的,舌头上永远厚厚一层白苔,久除不去的,吃啥啥没味道,爱吃刺激重口味的,有这些问题的人,可以借香料浓郁的辛香之气,化去这些阴湿浊垢。
吃起来倍儿香,不过这张饼做起来也忒花心思了。
很费功夫的一张饼
得先将鸡内金、八角、香叶、茴香碾成粉末做成配料,人工碾磨,充满生气,没有机器的冰冷,磨得细致,吃起来才不会有粗糙的颗粒感。
将配料、黑芝麻、白芝麻、与面粉和在一起,倒水和面。面要很软,比饺子面还要软,这样做出来的饼才好吃。
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2张纸的厚度。这么薄才能做得外表酥脆,内里柔韧,越嚼越有味,嚼起来还不累牙齿。
炉子生火,烧成100度以上,就将擀好的饼放到鏊子上,炕4-6分钟,直至焦黄。焦入脾,色黄应脾胃,同气相求。
慢工柴火炕,饼有淡淡的柴火香味,梁冬老师就说过他自己的体会,他试过用煤气炉的火去烤肉,跟柴火烤的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用柴火烤的,得了土中之伏火,能温中补土气,专入脾胃,保留了食物的本味,也更香,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
做的时候时刻也离不了人,需要随时观察饼面焦度,在恰好焦黄的时候取出,才能做出最好的口感。
和面、揉面、擀面,机器无法操作,只能人工完成。一个人每天最多才能做100多张。
如此费功夫,才能让大家尝到传统焦馍的原汁原味。
一口香脆的鸡内金饼
唤醒你的脾胃
鸡内金饼焦香入脾,这种干燥焦香的东西吃下去能唤醒麻木不振的脾胃,而且能燥湿,适合脾胃有湿的,舌头伸出来水滑白腻的。
它的口感不是软软和和的,完全不会吃到像市面上常有的加了蓬松剂的口感,也没有冗余的糖浆和调味粉味。
微微焦脆的芝麻香加上八角、茴香、香叶的增味,双重的香味让人口水直流。酥脆好吃,吃过的小伙伴都停不下嘴。
不仅小孩子爱吃,大人也爱。你可以把它当零食吃,配上杯茶,清香怡人,夹着口齿间的饼香,消食,解油腻,祛痰热,整肃中下焦,涤肠胃,整个人身心舒畅啊。
家里来客人也可以招呼一块吃,这比吃什么零食薯片健康多了。当早餐、下午茶、日常消遣当零食吃都行。
有的人胃阴不足,喜欢有汁水的,可以掰成指甲盖大小,和在汤里沾一沾,当泡馍吃。含着汁水咬一口,感觉舌尖都要谈恋爱了,赶紧唏哩呼噜开吃~
要是喜欢口感丰富点的,还可以刷上点蜂蜜,甘甜味会更突出些,蜂蜜补中益气,也是对脾胃有益的。
胃动力不足,吃完东西不消化,就好像在心口窝那儿堵了一个东西,下不去堵得慌的,建议你可以拿来当零食吃一吃,促进消化。
肝郁脾虚、湿困脾乏的人,吃一吃也有利于脾胃的运化,减少水果寒饮积累的寒湿,让脾胃舒坦些。
但要注意舌头伸出来舌红黄腻,便秘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的,脸上长红肿痘痘的现在就暂时不适合哦。
多提醒一句,饼刚做好时是完整的,但运输途中磕碰难免会碎,所以你收到的饼,肯定是这样碎开的。不影响食用,饼吃的时候也要掰成小碎块。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现做现烤,所以大家现在下单,要9月8号周二的时候才能发货哦,力所能及让大家能吃上第一口鲜香。
第一批500盒,看大家的手速了。后面下单的家人朋友,我们也会加紧制作陆续发出,争取最快速度送到大家手中,辛苦大家耐心等候哦~
这里还有一款GMP药厂认证出品的山楂鸡内金膏,适合孩子不吃饭、脾胃差、易积食的,毕竟孩子脾胃旺,爱吃饭了,家长就再也不用追着喂饭啦。
它以焦三仙为主力,鸡内金(替换了神曲),山楂,麦芽,搭配芡实、茯苓等数十种健脾原料,熬制成膏,滴滴都是健脾养胃的精华。
是小条独立包装的,口感酸甜,是宝宝喜欢的口味。大家可以冲一杯,配着鸡内金饼一起吃,也可以当成果酱蘸在鸡内金饼上吃,口感更香甜,健脾消食的作用会更强。
孩子乳食积食,吃多不消化,大人应酬吃撑油腻腹胀都能用上哦。
食疗的作用在于坚持,脾胃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议大家趁上新优惠多带几盒鸡内金饼和山楂鸡内金膏,交替着吃,尤其强烈推荐给身体虚,脾胃弱,但是体内又有痰浊、湿滞、积食、瘀血积聚等的人,坚持一段时间脾胃的改善会更明显。
希望我们都有一个健旺的脾胃,吃嘛嘛香,欢喜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