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孩读坛经·般若品第二》(02)

——接上回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在第一品中,我们知道,六祖这次说法是应这位韶州韦刺史韦使君与诸官僚所请。所以第二品的帷幕还是由此“韦使君”揭开。“请益”,多指学人受教后,意犹未尽,有了心得或就尚未透彻明白的地方,再进一步请教之意。“总净心”,各位善知识可自动脑补学校课堂,各种会议,老师上课或讲话前的要求。“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梵文音译,译成中文,大意是  :用大智慧把自己由迷于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解脱的彼岸。六祖在说法前让与会大众一起念这句,即起“总净心”作用,还相当于让与会大众集体“发愿”。愿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所起作用类似于“我想要”。)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六祖开始鼓励我们这群小学生了

。“菩提”,梵文。意译为觉悟、知、智。“般若”,意为无上智慧。是禅修、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关键所在。详解见(01篇)。在梵文经典中,“菩提般若之智”是一种觉悟的力量,是一种能让我们突破人生各种局限的力量,一种指导我们如何与时偕行,从而更好的实现我们人生理念的力量!说到力量,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有一句“知识就是力量”,算是对此“菩提般若之智”的补充。六祖在这里说:大智慧,世间众生本来人人具有,只因一念执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引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当知道,愚人与智人,佛性本来无差别,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了愚人智人之分。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好让你们由迷转悟、由愚变智。所以你们要专心听我说。“菩提般若智,世人本自有”。这体现佛家的平等观。你不要觉得六祖如此说,就天真的认为你从此可以和六祖和佛陀和钱学森一样无差别了。你尽可以把这句看作六祖的鼓励随喜之语——理论上,众生平等。但是——“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是什么导致了众生迷悟不同?我们的庄子一语道破天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既然知道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就要主动突破局限自己般若智慧的精神雾霾了。  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春秋时代就主张"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后来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同样,六祖在此也强调:善知识啊!世人一天到晚嘴上念叨着要智慧啊,要智慧啊,实际却并不认识出自本性的智慧是什么,这就如同饥饿的人,只是口中念叨,吃饭了,吃饭了,但并无实际行动,结果还是饿着肚子。如果整天只是嘴上念叨我空了,我空了,实际并没有做到,这样的嘴炮,即使历经万劫,也不会见到自性,除了欺骗自己会得到无尽空虚外,毛用没有。六祖为何开篇就首先指出“口念般若、空”而实际做不到之弊端?因为禅宗宗旨原本就是主张驱除一切浮华形式直达本质的——“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就是效仿天地之不言之教。也就是老聃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所存者在心,所行者在迹。“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这幅对子把“心行”与“迹”的关系可谓说尽。也是六祖为何强调“心行”的原因。“口念”“口说”相信无歧义。说一下“心行” 。心行者,夜行之也。摩诃般若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让自己到达生命之彼岸的智慧行舟。“成身易,修心难。”禅宗主张“即心作佛”,所谓修行首先就是修心。也就是“心行”。“心行”非遇事口号喊得像老虎,做事像瘪虎。而是指“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实际行动。是虽口不念摩诃般若之言,而行摩诃般若之事。能做到彻底的口不念而“心行”,刹那成佛!所以六祖后面仅言“口念心行,心口相应,本性是佛”,而不说,“口念心行”即佛。说到“佛”,想到印度版电影《佛陀》说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在冰冷河水里进行一种宗教仪式的摩诃迦叶——就是禅宗“拈花微笑”公案的当事人,向佛陀请教如何看待婆罗门祭祀、献祭等宗教仪式和仪轨。佛陀指着河流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想到河对岸去,他该怎么做?摩诃迦叶说:河水不深,趟过去;水深,划船渡河或游过去。佛陀:如果他不想趟过去,不想游过去,也不想划船过河,那他只能向神灵祈祷河对岸出现于他脚边。摩诃迦叶听了似有所悟道:这种人我们叫他大傻瓜。佛陀:同样,如果一个人用智慧降服了欲望和无知,又怎会找不到至高的真理和解脱之道呢?一味祭祀和献祭,他只会停留在原地和他起步的地方。)——节选于《婴孩读坛经·般若品第二》(2021版)

计2046字

今天就到这里!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