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学汇集--单药,对药,角药
伤寒论之药解
中气类
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
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营卫类
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单治营
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营卫者。
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
时亦自然出汗也。
下药类
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相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用于大黄枳实芒
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
分,服一分,即大泻。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性热伤津,误用则死!平人吞服南瓜子
仁大半块,即吐泻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以上三味时医不论有无瘀热,动则用之,误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力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
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
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凉润肺气,因亦清表。
竹叶:清降肺胃,最解烦郁。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连:清火第一,败脾第一。
栀子:清除瘀热,极寒中气。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白头翁: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黄柏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茵陈:专清湿热。
连翘:专清湿热。
猪胆汁:寒润第一,极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
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补药类
附子干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干姜:见中气类。
炙草:见中气类。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
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
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
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
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
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通草:泄水通经,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专敛肺,能生津液。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赤石腊:专涩肠滑,性平不寒。
禹余粮:功同石脂。
铅丹:沉重降敛,善止惊狂。
铅粉:燥湿医疮,止泄杀虫。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用白术一味以利腰脐之湿也,用当归一味以治血虚头晕也,用川芎一味以治头风也,用人参一味以救脱救绝也,用茯苓一味以止泻也,用菟丝子一味以止梦遗也,用杜仲一味以除腰疼也,用山栀子一味以定胁痛也。用甘草一味以解毒也,用大黄一味以攻坚也,用黄连一味以止呕也,用山茱萸一味以益精止肾泄也,用生地一味以止血也,用甘菊花一味以降胃火也,用薏仁一味以治脚气也,用山药一味以益精也,用肉苁蓉一味以通大便也,用补骨脂一味以温命门也,用车前子一味以止水泻也,用蒺藜一味以明目也,用忍冬藤一味以治痈也,用巴戟天一味以强阳也,用荆芥一味以止血晕也,用蛇床子一味以壮阳也,用元参一味以降浮游之火也,用青蒿一味以消暑也,用附子一味以治阴(疑误,应为阳)虚之喉痛也,用艾叶一味以温脾也,用地榆一味以止便血也,用蒲公英一味以治乳疮也,用旱莲草一味以乌须也,用皂荚一味以开关也,用使君子一味以杀虫也,用赤小豆一味以治湿也,用花蕊石一味以化血也。以上皆以一味取胜,扩而充之,又在人意见耳。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 — 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 — 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 药物配对:犀角 —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 药物配对:栀子 — 木通,如洗心汤;滑石 —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 — 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 药物配对:车前子 —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 —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 药物配对:黄连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 药物配对:香薷 —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 天竺黄, 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 药物配对:黄连 —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温心壮阳 药物配对:附子 —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 药物配对:附子 — 玄胡索。
和阳益阴 药物配对:桂枝 — 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 药物配对:细辛 —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益气回阳 药物配对:人参 —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 —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 药物配对:炙甘草 — 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 药物配对:黄芪 —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 药物配对:人参 — 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 药物配对:熟地 —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 药物配对:干地黄 — 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 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 药物配对:生地 —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
清肺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黄芩 —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 药物配对:石膏 — 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银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 —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知母 — 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 药物配对:板蓝根 — 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
清肺解表 药物配对:银花 — 连翘、荆芥,如银翘散;桑叶 — 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 药物配对: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银翘散。
清肺止血 药物配对:知母 —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黄连 —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 药物配对:玄参 —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 药物配对:苇茎 — 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 药物配对:葶苈子 — 大枣。
(二)温肺
温肺发表 药物配对:细辛 —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荆芥 —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 药物配对:麻黄 —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杏仁 —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 药物配对:干姜 —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紫苑 — 苏子。
燥湿化痰 药物配对:半夏 —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半夏 — 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 药物配对:苏子 —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半夏 — 苏子,如苏子降气汤;紫苑 — 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 药物配对:桔梗 — 帜壳,如荆防败毒散;杏仁 — 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 药物配对:麻黄 — 白术;桂枝 — 防己。
(三)润肺
润肺清热 药物配对:知母 — 贝母、玄参,如知母散;沙参 — 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生津 药物配对:麦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润肠散;麦冬 — 沙参、玉竹,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止咳 药物配对:麦冬 — 杏仁、枇杷叶,如清燥救肺汤;款冬花 — 紫苑,如黄柏散。
润肺化痰 药物配对:百合 — 贝母、麦冬,如百合固金汤;天冬 — 麦冬、瓜蒌壳,如理肺散。
润肺滋肾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玄参,如百合固合汤。
(四)补肺
益气敛肺 药物配对:人参 — 五味子,如虚劳补阳散;
益气平喘 药物配对:人参 — 麻黄、杏仁。
益气化痰 药物配对:人参 — 贝母。
益气固表 药物配对:黄芪 — 白术、防风。
补肺润燥 药物配对:党参 — 沙参、制首乌,如五参散。
三、用于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温脾
温中祛寒 药物配对:干姜 — 厚朴,如健脾散;官桂 — 砂仁,如益智散。
温中行气 药物配对:厚朴 — 青皮、陈皮,如厚朴散;桂心 — 砂仁、陈皮,如桂心散。
温中止痛 药物配对:丁香 — 吴萸,如丁萸理中汤;砂仁 — 木香,如香砂散。
温脾止泻 药物配对:肉豆蔻 — 诃子,如养脏汤。
温脾止血 药物配对:附子 — 白术、灶心土,如黄土汤;附子 — 炮姜炭。
温脾攻下 药物配对:附子 — 大黄,如温脾汤。
温脾助阳 药物配对:干姜 — 草果仁、附子,如实脾汤;白术 — 附子,如术附汤。
(二)清脾
清热解毒 药物配对:石膏 — 黄连、黄芩;升麻 — 玄参。
清热祛湿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栀子 — 藿香;黄柏 — 苍术,如除湿壮筋汤;石膏 — 苍术,如湿热吐草方。
(三)健脾
健脾除湿 药物配对:苡仁 — 防已、陈皮,如滋补散;茯苓 — 苡仁、大腹皮,如消肿利水散;白术 — 茯苓,如四君子汤。
燥湿健脾 药物配对:苍术 — 厚朴、陈皮,如平胃散;槟榔 — 苍术,如麻黄桂枝汤;苍术 — 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气 药物配对:陈皮 — 青皮,如曲蘖散;茯苓 — 枳壳,如和胃消食汤。
健脾破满 药物配对:白术 — 莪术,如导水散;白术 — 枳实,如枳实导滞丸。
健脾利水 药物配对:黄芪 — 茯苓、防己,如防己散;白术 — 茯苓、猪苓,如五苓散。
(四)补脾
补脾益气 药物配对:党参 — 黄芪、白术,如扶脾散;人参 — 白术,如四君子汤。
补中健脾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陈皮,如异功散;白术 — 山药,如完带汤。
益气升阳 药物配对:黄芪 — 升麻、柴胡,如补中益气汤。
益气温中 药物配对:黄芪 — 桂枝;人参 — 白术、干姜,如理中汤。
补中和胃 药物配对:白术 — 砂仁、陈皮,如香砂六君子汤。
益气涩肠 药物配对:人参 — 肉豆蔻、诃子,如养脏汤。
四、用于肝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肝
清肝泻火 药物配对:黄芩 — 栀子,如龙胆泻肝汤;黄芩 — 生地、黄连,如黄芩散;大黄 — 菊花、黄芩,如大黄当归散;栀子 — 牡丹皮,如丹栀逍遥散。
清肝明目 药物配对:菊花 — 木、车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 — 草决明、石决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湿 药物配对:栀子 — 茵陈;龙胆草 — 木通、车前子。
清肝熄风 药物配对:羚羊角 — 钩藤,如羚羊钩藤汤;全蝎 — 僵蚕、蝉蜕,如千金散;蝉蜕 — 蚯蚓。
清肝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大黄、栀子,如大黄当归汤。
平肝潜阳 药物配对:钩藤 — 石决明、天麻;白芍 — 龙骨、牡蛎。
(二)温肝
温肝散寒 药物配对:吴萸 — 生 姜,如四神丸。
温肝行气 药物配对:吴萸 — 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 — 香附。
温肝清胃 药物配对:吴萸 — 黄连,如木瓜散。
温肝舒筋 药物配对:木瓜 — 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三)疏肝
疏肝清热 药物配对:川楝子 — 玄胡索。
疏肝解郁 药物配对:柴胡 — 白芍,如逍遥散;柴胡 — 麦芽、陈皮,如和气饮;枳壳 — 郁金;柴胡 — 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 药物配对:香附 — 枳壳,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 — 小茴香,如金铃散;川楝子 — 乌药、青皮;白芍 — 陈皮、青皮。
疏肝利胆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大黄、黄芩,如柴胡清凉汤。
疏肝理脾 药物配对:柴胡 — 枳实、甘草,如四逆散;柴胡 — 木香、陈皮,如和气饮;香附 — 苍术。
疏肝和胃 药物配对:柴胡 — 陈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汤。
疏肝养血 药物配对:川楝子 — 地黄;柴胡 — 当地 如逍遥散。
疏肝活血 药物配对:柴胡 — 桃仁,如血府逐淤汤;川楝子 — 郁金。
(四)补肝
补血养肝 药物配对:当归 — 白芍,如四物汤;当归 — 枸杞子,如滋肾补肝散。
滋肝明目 药物配对:山茱萸 — 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黄丸。
养肝滋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
强筋健骨 药物配对:杜仲 — 续断、桑寄生,如独活寄生汤。
和营缓急 药物配对:白芍 — 甘草,如香连散。
五、用于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温肾
温肾壮阳 药物配对:肉桂 — 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补骨脂 — 巴戟天、葫芦巴,如血竭散。
回阳救逆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炙草,如四逆汤。
温肾强腰 药物配对:肉桂 — 怀牛膝、杜仲;补骨脂 — 葫芦巴,如血竭散。
温肾纳气 药物配对:附子 — 苏子,如三子下气汤。
补肾催情 药物配对:菟丝子 — 淫羊藿、阳起石,如催情散。
温肾缩尿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山药、乌药。
温肾利水 药物配对:附子 — 茯苓,如真武汤;怀牛膝 — 车前子。
温阳发表 药物配对:附子 — 麻黄、细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肾暖脾 药物配对:补骨脂 — 肉豆蔻,如四神丸。
温肾暖胃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二)补肾
滋肾清热 药物配对:熟地 — 地骨皮、柴胡,如熟地黄散。
滋肾益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熟地 — 生地、山萸肉;夏盆子 — 菟丝子、枸杞子。
补肾健骨 药物配对:怀牛膝 — 熟地、巴戟天,如滋肾补肝散;续断 — 巴戟天、杜仲。
补肾涩精 药物配对:菟丝子 — 龙骨、牡蛎;沙苑蒺藜 — 芡实、莲子,如金锁固精丸。
滋肾泻浊 药物配对:熟地 — 泽泻,如六味地黄丸。
滋肾润燥 药物配对:肉苁蓉 — 当归、麻油,如当归苁蓉汤;生地 — 玄参、麦冬,如增液汤。
六、用于胃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胃
清胃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
清胃解毒 药物配对:升麻 — 黄连,如普济消毒饮;大黄 — 黄连,如泻心汤;石膏 — 黄芩、黄连,如石膏竹沥汤。
清胃生津 药物配对:石膏 — 麦冬,如竹叶石膏汤;升麻 — 生地。
清胃降浊 药物配对:黄连 — 水竹茹,如连茹二陈汤;黄连 — 半夏,如消黄益心汤。
(二)温胃
温胃散寒 药物配对:砂仁 — 草豆蔻,如益胃散;桂心 — 砂仁,如桂心散。
温胃行气 药物配对:桂心 — 茴香、陈皮,如通灵散;丁香 — 木香,如丁香散。
温胃和中 药物配对:干姜 — 甘草,如理中汤。
温胃止吐 药物配对:陈皮 — 生姜,如香砂平胃散;干姜 — 半夏;砂仁 — 陈皮、半夏,如香砂六君子汤。
温胃活血 药物配对:厚朴 — 当归,如温脾汤。
温胃攻下 药物配对:桂枝 — 大黄,如透肠散。
(三)和胃
和胃降逆 药物配对:半夏 — 黄连、竹茹,如连茹二陈汤;木瓜 — 吴萸,如木瓜散。
消食导滞 药物配对:山楂 — 神曲、麦芽,如曲蘖散;半夏 — 神曲,如保和丸;神曲 — 山楂、槟榔,如和胃消食散;神曲 — 大黄,如三仙汤。
和胃止吐 药物配对:陈皮 — 半夏,如二陈汤;藿香 — 半夏。
和胃解表 药物配对:藿香 — 苏叶
行气导滞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如木香槟榔丸;陈皮 — 厚朴,如平胃散;枳壳 — 神曲,如枳壳散。
(四)补胃
益气清胃 药物配对:人参 — 石膏、竹叶,竹叶石膏汤。
生津养胃 药物配对:沙参 — 麦冬、玉竹,沙参麦冬汤。
益气和胃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砂仁,参苓白术散;人参 — 陈皮、半夏,如六君子汤。
七、用于胆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胆
清胆泻热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黄芩、大黄,如柴胡清凉散;赤小豆 — 连翘。
和解少阳 药物配对:柴胡 — 黄芩,如小柴胡汤。
和解发表 药物配对:柴胡 —桂枝、白芍,如柴胡桂枝汤。
和解攻下 药物配对:柴胡 — 白芍、大黄,如大柴胡汤。
清胆退黄 药物配对:茵陈 — 泽泻、猪苓,如茵陈五苓散;栀子 — 茵陈、木通。
清胆和胃 药物配对:竹茹 — 半夏、枳实,如温胆汤;柴胡 — 半夏、生姜,如小柴胡汤。
利胆排石 药物配对:茵陈 — 四川大金钱草、大黄。
(二)温胆
温胆退黄 药物配对:附子 — 茵陈,如茵陈四逆汤;白术 — 附子、茵陈,如茵陈术附汤。
八、用于大肠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肠
清肠祛湿 药物配对:大黄 — 黄连、黄芩,如芍药汤;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
清肠止泻 药物配对:黄连 — 木香,如香连散;白头翁 — 苦参、黄柏,如白苦汤;黄连 — 葛根、黄芩。
清肠行气 药物配对:黄连 — 枳壳,如加味郁金散;大黄 — 木香,如通肠芍药汤。
清肠攻下 药物配对:芒硝 — 大黄,如大承气汤。
清肠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地榆、槐花,如清肠饮;槐角 — 生地、黄芩,如槐角丸;槐花 — 地榆,如槐花散。
清肠活血 药物配对:黄连 — 当归、白芍,如芍药汤;大黄 — 桃仁,如通关散;地榆 — 赤芍,如血痢方。
(二)温肠
温肠行气 药物配对:官桂 — 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 — 青皮、陈皮,如橘皮散。
涩肠止泻 药物配对:罂粟壳 — 煨诃子,如诃子散;乌梅 — 煨诃子,如乌梅散。
(三)攻肠
润下滑肠 药物配对:火麻仁 —当归、桃仁,如通关散;火麻仁 — 杏仁、大黄,如麻子仁丸;郁李仁 — 火麻仁。
攻肠逐水 药物配对:大戟 — 甘遂、大枣,如十枣汤;大黄 — 牵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营 药物配对:大黄 — 白芍,如郁金散。
行气破满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山棱,如马价丸;厚朴 — 枳实,如大承气汤;乌药 — 大腹皮、枳实,如消胀汤。
润肠祛风 药物配对:火麻仁 — 桃仁、防风,如通关散。
九、用于膀胱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热
清热利尿 药物配对:竹叶 —木通、生地;滑石 — 甘草、泽泻,如止淋通关散;栀子 — 大黄,如八正散。
渗湿利水 药物配对:猪苓 — 茯苓、泽泻,如五苓散。
利水通淋 药物配对:木通 — 车前子、滑石,如八正散;石苇 — 灯草心、瞿麦,如利尿散。
清热止血 药物配对:栀子 — 小蓟、大黄;生地 — 炒蒲黄、栀子。
利水坚阳 药物配对:滑石 — 知母、黄柏 如猪苓散。
通淋排石 药物配对:海金沙 — 石苇、四川大金钱草。
(二)温补
温阳化气 药物配对:桂枝 — 泽泻,如五苓散。
化气坚阳 药物配对:肉桂 — 知母、黄柏。
滋肾固浮 药物配对:益智仁 — 乌药、桑螵蛸。
夫二味合而成方者甚多,吾不能悉数,示以成方,不若商以新方也。人参与当归并用,可以治气血之虚。黄芪与白术同施,可以治脾胃之弱。人参与肉桂同投,可以治心肾之寒。人参与黄连合剂,可以治心胃。人参与川芎并下,则头痛顿除。人参与菟丝并煎,则遗精顿止。黄芪与川芎齐服,则气旺而血骤生。黄芪与茯苓相兼,则利水而不走气。黄芪与防风相制,则去风而不助胀。是皆新创之方,实可作偶之证。
至于旧方,若参附之偶也,姜附之偶也,桂附之偶,术苓之偶,芪归之偶,归芎之偶,甘芍之偶,何莫非二味之合乎。临症裁用,存乎其人。
笔者行医三十年来,平时喜对名老中医所介绍的一些用 药经验,特别是由三味组成的“角药”运用经验,在临床上反 复去验证,这样做既可充实自己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又可提 高治疗效果。现将其中部分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整 理成文,以供同道参考。
1 仙鹤草 连翘 何首乌 此三味为谢海洲老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组 “角药”。谢老认为该病有原发、继发两种,继发者易治,原发 者难疗,究其病证,无非阴阳两类;审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临证治疗,除辨阴阳,分虚实外,尚需注意标本缓急。一般来 说,出血为主者,急当凉血止血以治标;而出血缓解后,则当 益气养血滋阴以固本。凉血止血之剂甚多,谢老习用者以犀 角地黄汤为最。然犀角价昂而难得,故常以水牛角或玳瑁代 之。其他如连翘、白茅根、侧柏叶、栀子、连翘、黄芩、黄柏、地 榆、茜草等皆可随证加入。益气养血之剂。仍以归脾为佳。 而滋阴则常以一贯煎或三才封髓丹加减。它如玉竹、黄精、 龟板胶、何酋乌、红枣、鸡血藤、仙鹤草等均可选用。然上述 药物中,仙鹤草、连翘、何首乌三药为必用之品。仙鹤草,性 味苦平而涩,功在强壮止血。某些地区称为脱力草,用治脱 力劳伤。现代药理研究,其所含仙鹤草索有促进凝血的作 用,可使凝血时间加快,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连翘,苦而微 寒,为清热解毒之品 功可清解风热,又为疮家圣药。李东 垣谓之“散诸经血结气聚”;朱丹溪云其“除脾胃湿热,治中部 血证以为之使”。其凉血散血止血作用,意在其中。现代药 理研究,认为其尚含维生紊 P(即路丁),能保持毛细血管的 抵抗力,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有保护肝脏及抗感染之作 用。何首乌仍补肝肾益精血之品。《开元本草》云其:“益血 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李时 珍谓其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 上”。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所含卵磷脂为构成神经组织特别 是脑髓的主要成分。同时为血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重要原 料。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同中医之养血益精生髓 功用相互印证。以上三药对血小板之升高均有促进作用,经临床应用,确有效验。
2 生地黄 赤芍 丹皮 此三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皮肤病 专家朱仁康研究员所创的一组“角药”。他说:“余治皮肤病, 惯用生地,药景既大(多在3O g以上),使用范围亦广,常为同 道们所瞩目。”问日:“生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苦而 寒,有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作用,历代沿用至今。您善用此药 治疗皮肤病,其理何在?其经验可授之乎?”余日:“因考虑到 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喜用生地作为凉血清热的主 药。临床上凡遇血热证者,除重用生地外,常与丹皮、赤芍二 药配伍,收效颇为满意。”问日;“配丹皮、赤芍又有何妙用 哉?”余日:“有热当清乃为常法,但热与营血交结,情况就复 杂了。虽然《素问·调经论》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 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论,但是热乃温之甚,血遇热失其 度而妄行,或邪热煎熬营血而滞涩。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 配丹皮、赤芍既可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 火热煎熬,营血瘀滞。此即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之意”。…朱老这一观点可体现在他自拟经验 方中,如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 翘、淡竹叶、生甘草)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主治药物性 皮炎,接触性皮炎;凉血清肺饮(生地、丹皮、赤芍、生黄芩、知 母、生石膏、桑白皮、枇杷叶、生甘草)功用:清肺胃经热,主治 痤疮、酒齄鼻;凉血除湿汤(生地、丹皮、赤芍、忍冬藤、苦参、 白藓皮、地肤子、稀莶草、海桐皮、六一散、二妙丸)功用:凉血 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性湿疹等,多能应手而愈。
3 麻黄 生石膏怀山药 此三味系原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刘惠民老中医治疗感冒、 流感时应用的一组“角药”。刘老认为:中医所称之伤寒,在 多种情况下乃是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感冒、流感自 应属于这一广义的伤寒范畴中。因之他对感冒、流感的辨证 治疗,多遵循《内经》、《难经》,取法《伤寒论》,按六经病证进 行辨证,并根据《内经》“伤于风者,阳先受之”的论述。采用治 三阳经病的方法(以治太阳经病为主,根据见证间或应用治 少阳或阳明经病的方法),以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等方剂为主方。结合临床见证,化裁应用。主张早期解表,更重表里双解,认为此类疾病 早期不仅限于表证,而且多数病例常兼见不同程度的里热。 因之,解表清里同时并行,以奏表里双解之效。处方用药除 麻、桂等解表药外,多喜用石膏、知母等清里之药,实践证明, 每有良效。然而,刘老在用解表清里重剂的同时,也非常重 视脾胃之气,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汗液滋生之源。故在 应用麻黄、石膏等解表清量药的同时,常配伍应用怀山药。 山药既可养阴,又可健脾益胃以防石膏寒凉太过而伤及脾 胃∞]。可见该组“角药”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刘老对表里双解法的应用达到了认证精确、 胆识过人的境地。如 1957年,毛泽东同志患感冒,发热多日 不退,延医数人而不效。省委推荐刘老赴诊。刘老诊后,认 为外感日久,表未解而里蕴热,急需表里双解,采用大青龙汤 重剂加减,一剂热退病除 。
4 地榆 贯众 白头翁 上三味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张志远先生治疗崩 漏的一组“角药”。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患,临床所见 以气虚不摄、血失故道、血热妄行者为多,特别是因于热邪迫 血妄行而致的,更属屡见不鲜。处理此证,将重点放在血热 妄行这一类型上,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有针对性药物。实 践中,既采用历代文献所收录名方,也注重疗效明显的药物, 如田三七、蒲黄、小蓟、紫草、早莲草、阿胶、生地黄、黄芩、侧 柏叶、丹皮、鸡冠花、赤芍、茜草等,最富有心得而效果十分彰 著者,则首推地榆、贯众、白头翁。三味药物,皆为苦寒之品, 有凉血作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本 草纲目》,言有治崩之力,验之临床,效果确切。它们在止血 方面的区别是,地榆味酸偏于收敛;贯众苦寒,侧重清热解 毒;白头翁祛瘀生新,兼消积聚。三药配伍,不仅能清热泄 火,且有“涩以固脱”和祛瘀生新,相辅相成的功用。用量可 视人与病二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用15~30 g,最大量可用 至50 g,每日1剂,连服5剂。出血若停,减去 1/2用量,再服 3~5剂以巩固之。此组“角药”对血热妄行之崩漏,不仅治 标,也可治本,主要是取其凉血作用,使血“遇寒则凝”,裨“妄 出自息”而达到治愈目的 。
5 鱼腥草生黄芩野荞麦根 上三味药是原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杨继荪主任医师用于 治疗痰热咳嗽基本方中的一组“角药”。杨老认为,无论是外 感新起之咳嗽,或是新感引动宿痰呈急性发作之咳嗽,因表 邪不解,邪循经人里,郁而化热,引起咳嗽,痰多,痰质粘,痰 色白或黄等证。强调痰因热成,重视痰与热之问存在因果关 系,结合自己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以清热解毒 法为主,治疗痰热咳嗽。其基本方由鱼腥草、黄芩、野养麦根 各3O g,桔梗6 g,前胡9 g,浙贝母 l2 g,杏仁9 g,姜半夏9 g, 枇杷叶9 g组成,该方重用鱼腥草、生黄芩、野养麦根,杨老喜 称为“清肺三斧头”;合以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浙 贝母、杏仁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姜半夏、枇杷叶下气化痰,且 均有和胃降逆之功。本方以大剂量清热解毒药为君药,其中 “黄芩治肺热”是明代医家李时珍的亲身经历体会。《本草纲目》有:“因感冒咳既久,遍服……诸药,月余益剧。思李东垣 治肺热。以一味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火,遂用片芩一两。水煎 顿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咳皆愈”的记载,杨老则在此基础上, 增加鱼腥草、野养麦根各3o g,清泄肺热,治疗痰热咳嗽用之 皆效。它不仅对外感咳嗽疗效显著,对内伤咳嗽,只要予以 局部、整体兼顾,在此组“角药”的基础上加味,寒热清补并 施,用之亦多能获得明显疗效(内部资料:浙江省中医药继续 教育项目《当代浙江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特点》1998年1 月)。
6 土茯苓 板蓝根 生甘草 上三味药物为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教授所创制的“朱氏 乙肝散”中的~组“角药”。虽然目前中西医对该病尚缺乏特 效药,但朱老对乙肝的认识,治疗原则,方药的筛选,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在全国中医界有较高的声誉。朱老认为乙肝系 湿热疫毒所致,治疗乙肝要求“本”。乙肝的“本”就是乙肝病 程中最显露、最突出的症;而证又是病机的核心表现,因此按 当时的病机施治也是治“本”。乙肝治疗求“本”,还应包括因 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制宜等因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问 题需要明白,那就是湿热疫毒遏阻中焦症,既可见于西医所 称的大三阳、小三阳、活动性乙肝、慢性迁延性乙肝,还可见 于无症状携带者。其治疗原则:清化湿热疫毒,少佐活血疏 肝。方用朱氏乙肝散。药由土茯苓、板蓝根、茵陈、黄芩、丹 参、大黄、藿香、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组成。方中土茯苓 甘、淡、平,无毒,入肝经,是化湿利湿之要药。湿从尿出,湿 从水化,湿去热孤,俾湿热分消,病毒亦可化解或潜消。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的粗黄酮类成分有解毒、抗肿瘤、抗脂 质过氧化和利尿作用,这些都与中医中药治疗湿热疫毒中阻 症并行不悖;板蓝根味苦,性寒,是中医历代治疗时行疫病、 疫毒内伏血分之要药。本品有较好的解毒、清热、散结之功 效,而治疗病毒性疾病和乙肝湿热疫毒中阻证,自应当以主 药应用。板蓝根治疗乙肝还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单骑独战, 单味研末与服(或佐以1/6的甘草同用),2O多年来,屡试不 爽。故敢为来者言。所以,朱氏乙肝散运用 2O多年七次易其 方,而土茯苓、板蓝根、甘草三药始终不变,其制方之义,也在 于此。
“角药”配伍是以三味药物为组合单位的一种药物配伍方法。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药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单味药或两味药有时不能适用临证需要,以三味药组成的角药配伍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配伍形式,姜良铎教授在临床中运用解表药物组成角药,常取得良好疗效。
姜良铎教授师承于全国著名老中医董建华、郭谦亨、张学文三位老先生,他继承导师的临床用药经验,结合自己的用药体会,思路独特,用药轻灵,配伍巧妙,善用角药。姜老师指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三味药的配伍,呈三足鼎立之势,互为辅助,符合临床实际”。现将姜良铎教授临床应用解表角药经验叙述如下。
紫苏叶、荆芥、防风
紫苏叶辛温能散寒邪,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解肌发表。气香上行善通鼻窍而清头目,其解郁行滞而不破气,温胃醒脾而不燥热,善疗胸脘胀满,呕恶纳差之证。
荆芥清香轻扬,药性平和。其辛散而疏风,宣肺邪以达皮毛;微温而不燥,开毛窍以发汗解表。
防风性浮升散,善行全身,长于祛风解表,又能散湿,为治外风之通用之品,还有祛风止痒之功,祛风解痉之效。 紫苏叶、荆芥、防风均属辛温解表之品。紫苏叶味辛入肺,色紫入血,外散皮毛,内舒胸膈,解郁利气;荆芥轻扬走肌表,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长于发散上焦风寒,又入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性善升浮走表,性温而润,为治风祛湿之要药。三药相须为用,共凑祛风解表、透疹止痒之效。
常用量:紫苏叶6克~12克、荆芥6克~10克,防风5克~10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辛温发散,为风寒感冒首选之药。若患者无汗紫苏叶用量为12克;风寒挟湿紫苏叶用量改为6克,防风亦改为6克。
薄荷、蝉蜕、连翘
薄荷味辛宣散,清凉散热,其性透泄,可疏散风热,解表透疹。其性上行,功善清利头目,通窍止痛,兼入肝经,能助肝之疏泄条达,疏肝解郁。
蝉蜕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脏风热,宣肺疗音哑,宣散透发风热毒邪,透疹止痒,有明目退翳之功,又可凉肝熄风而止痉。
连翘轻清上浮,透表达里,性寒善清心火,解散上焦之热,可宣畅气血,拔毒外达。
三药伍用,薄荷轻清芳香,辛凉行散,能表散风热,清利头目,清热解毒,透疹止疼;蝉蜕味甘性寒,疏风清热,透发瘾疹,且轻清升散,善透温邪疫毒;连翘升浮宣散,透表以祛风热毒邪,达里而清上焦毒热,使湿热毒邪外达肌表。
常用量:薄荷3克~6克、蝉蜕3克~6克、连翘15克~30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临床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有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可加大连翘用量为30克;用于麻疹、痘疹初发,如透发不畅者薄荷用量为4克,蝉蜕为3克,连翘15克,取其轻清宣透,清热解毒之法。
藿香、佩兰、苏叶
藿香辛能解表散邪,芳香宽中,醒脾清肺,其发表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香窜而不耗气,能和中止呕,解郁行滞,理气止痛。
佩兰辛平发散,药力平和,疏散表邪而解暑,芬芳清香,善化湿邪,能化湿醒脾而和中。
紫苏叶功用同上。
三药均味辛,芳香化湿,藿香、紫苏能解表散寒,理气和中,藿香香燥之性较强,长于解表化湿止呕;紫苏则偏于辛散,发汗散寒的功效较强,擅治风寒表证,理气安胎止呕。佩兰性平,发表之力不如藿香、紫苏,但长于化湿悦脾,理气开胃。三药相须为用,共奏散寒解表,化湿解暑之功。
常用量:藿香6克~10克,佩兰6克~10克,紫苏10克~12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发热恶寒,呕吐泄泻或夏令伤暑,湿浊中阻所致的胸闷、腹满、呕恶等症。
桑叶、薄荷、荆芥
桑叶甘寒质清,甘寒益阴,入肺经又能清肺润燥,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又善清肺止咳,常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所致的发热,咳嗽,口渴等症,又为清肝明目要药。
薄荷、荆芥药性同上。
三药皆入肺、肝二经,桑叶疏散之力较强,善清肺润燥,清肝经风热,兼能凉血止血;薄荷性味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偏入气分;荆芥辛温,袪风力胜,偏入血分。桑叶疏风清热,薄荷与荆芥相配,一气一血,可增强桑叶疏风清热,解表发汗,而无伤阴耗气之虑。
常用量:桑叶10克~15克,薄荷3克~6克,荆芥6克~10克。
用药体会:桑叶临床多选用冬桑叶为佳,其质轻气清,味苦不甚,寒而不剧,带有甘香之味,甘寒清润,清中有补;桑叶30克入煎剂能止阴虚盗汗;或桑叶3克研极细末,麦麸煎汤分两次冲服,止自汗盗汗。现代药理研究,桑叶有降血糖,降低血脂,桑叶中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可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释放的调节因素,并能降低胰岛素分解速度,对糖尿病引起的外感,燥咳疗效甚佳。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热,为辛凉解表剂中最能宣散表邪,发汗之药。薄荷用于解表药中量不宜超过10克,以6克为宜,如用量偏大,病人可周身汗出,触之皮肤发凉;用于肝郁气滞者,薄荷用量为3克左右,取其轻清发散,疏肝解郁之功。荆芥辛散疏风,善疏散在表之风邪,散血分之风热,风毒。温而不燥,性质平和,既能散风寒,又可散风热。风寒偏重者,荆芥用量倍于薄荷,风热偏盛者,薄荷用量大于荆芥。姜老师每每告诫:“临床用药要详其病因,熟练每一味药的特性,巧妙配伍,药量该轻则轻,该重则重,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白僵蚕、蝉蜕、牛蒡子
白僵蚕可解散风热、化痰散结,可平肝熄风、镇惊解痉,味辛入肺经,散风散毒,对温邪感染最为适宜,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首推本品为“时行温病之要药”。
蝉蜕性味功用同上。
牛蒡子味苦能清火,辛能疏风,清中能透,清肺利咽,袪痰止咳,用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肺热咯痰等。
三药伍用,僵蚕疏风散热,化痰散结,解痉,活络通痹;蝉蜕凉散风热,宣肺窍,利咽喉,退翳,解痉;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豁痰消肿。三药合用,相得益彰。僵蚕袪风化痰,蝉蜕疏风清热,二药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牛蒡子使热邪下行,疏通里滞。三药共奏辛凉宣泄,升清降浊之效。
常用量:僵蚕6克~10克,蝉蜕3克~6克,牛蒡子10克~15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姜老师用于治疗瘟疫初起,热郁腠里,毒热深重,表里俱实之证。临床用于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闷腹痛等。治疗麻疹此角药用量多在3克左右,取“轻可袪实”之理。用于治疗高热僵蚕用量为10克~15克、蝉蜕10克、牛蒡子15克。
本文转载自https://user.qzone.qq.com/2063638435/blog/141474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