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多次以水喻道。从辩证法的角度认识水,...
老子多次以水喻道。从辩证法的角度认识水,至少可以看到四对重要矛盾。
一是向上与向下的统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故能为百谷王。”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说水的特性是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是向低处流。但是,这并不是水的目的,水的目的还是向上走,总想身处在高处。水前进的过程中首先向低处流,先把低洼处流满,流满以后呢,就整体地慢慢、满满往上升,所以说水是向上与向下的统一。先向下、再向上,这是水的大智慧。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开国皇帝大都来自农民,这是不自觉地遵循了水的运动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先农村后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先向下、再向上。华为也是走这样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那些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人,走的也是这样的道路。你可以想,如果治理国家走先下后上的道路,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治久安的问题。长治久安的问题解决了,发展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以水喻道,先下后上才是人间大道。因为这样的大道短时间看比较慢,为了个人功业欲,一般人都不愿意走这样的路,这是总是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诚如老子所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平平坦坦很好走,出问题就出在人们好走捷径,总是先上后下。
二是刚强与柔弱的统一。水是常见的最柔弱的物质之一,你给它弄个啥形状就是啥形状。根据辩证法的道理,一个事物有多柔弱,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多刚强,因此,水在一定条件下就一定很刚强。常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说能载舟是它柔弱的方面,能覆舟就是它刚强的方面。“四海翻腾云水怒”,从局部看,水是非常柔弱的,但是从较大尺度范围看,水又是最刚强的,因为它能摧毁一切刚强的东西。现在,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水刀”,高速旋转的水能切割世界上坚硬的钢铁,是柔弱胜刚强的又一个例子。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刀”的发明证明老子的话是正确的,证明辩证法的推理是正确的。现在我们面前有两个相反的道理:刚强胜柔弱与柔弱胜刚强,从战术层面讲是刚强胜柔弱,从战略层面讲是柔弱胜刚强,两个道理都正确。伟人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二件新式武器,而是人。伟人实际上是说人的思想决定战争的胜负,这是从战略上讲的,是讲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拿破仑说:“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这也是讲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普通人只知道刚强胜柔弱,而不知道柔弱胜刚强;那些大智慧的人则是两个道理都知道,并且知道后者是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
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水的原则性最强。大海是水的家乡,是水的母亲,水的原则性就体现在“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曲折,都无法改变水返回到家乡、返回到母亲身边的决心,这就是水的原则性。水的灵活性是说水遇到障碍物就绕开走,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实在是躲不开了,水也不会与障碍物硬碰硬,而是一点一点地积蓄力量,直至超越障碍物或把它彻底冲垮,继续向大海奔流。水的灵活性是服务于原则性的,灵活性只是手段,原则性才是目的。如果水只是为灵活而灵活,忘记了原则性,老子大概就不会以水喻道了。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水告诉我们的大道理。
四是争与不争的统一。从水的“处众人之所恶”这个品行出发,又可得出它的另一个品行:不争。我们一定得知道,水的不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莫能与之争”。如果只讲水的不争,而不讲目的是“莫能与之争”,不能把不争与争联系起来,那么这样的话不仅不是智慧和心灵鸡汤,简直就是心灵毒药。把不争与争联系起来,不争是为了“莫能与之争”,有所争,有所不争,眼前的功名利禄不争,专心致志于一项事业,这才是智慧。他人看起来多么珍贵的荣誉、金钱,争得头破血流,可是任正非不争这些东西,结果是“莫能与之争”。吴仁宝曾说,他是一个从不想当先进的人,他成功的一个秘密是“不当先进”,实际上就是不争那些世俗人争破头也想要的东西,结果是他成了全国最先进的人之一。粟裕不争元帅,结果人们却把“战神”的荣誉给了他。你越是不争,最后越是“莫能与之争”,这就是人生发展的辩证法,是人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