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寄洲大失水准的作品 《三个失踪的人》

聊声乐的公众号,先把这部影片的三个插曲放在前面,电影的事儿后面说。

1、片头片尾出现的歌曲,大约也是主题歌《请记住,别忘记》

独唱:李文章

词曲 :巩志伟

乐队:上影乐团

指挥:姚笛

片尾出现的地方是原片影像。片头那部分我做了剪辑,把影片中的一些镜头混进去了,原片是演职员表,单独看怪无趣的。

2、《麻麻菜,开黄花》

独唱:袁梦娅

作词:黎静

作曲: 巩志伟

乐队:上影乐团

指挥:姚笛

3、《相逢之歌》

独唱:苏小明

作词: 黎静 严寄洲 巩志伟

作曲: 巩志伟

乐队:上影乐团

指挥:姚笛

在多数看老电影比较精细的人记忆中,八一厂职业作曲巩志伟先生,是《怒潮》、《海鹰》、《赤峰号》等片的音乐作者。他那首“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既是职业歌者作品集中常常出现的曲目,大约在老同志K歌榜上也是很容易靠前的。这样一位作曲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尝试着搞搞新意思。上面这三首歌曲,男声独唱的风格还是按照《送别》来的,但是配器中管乐应用我个人觉得很突兀。民歌风的《麻麻菜,开黄花》通过一个解放战争时期陕北农户女孩出身的角色唱出,配乐用了吉他,真实感大打折扣。而女主的梦境插曲,倒是画面与音乐最相宜的一例,只是这段戏有点浪,看片的时候体验也很不好。

我记不清这片子当时看的时候,三首歌曲是不是都有这么夸张的混响。也算是时代审美一大留痕吧。

1979年八一厂老导演严寄洲很忙。开拍《三个失踪的人》没多久,为了抢拍江南春日外景,带着《二泉映月》的剧组奔赴无锡。赶工《二泉映月》活儿完毕,又重启《三个失踪的人》的拍摄。

按照严寄洲的回忆,《三个失踪的人》的本子是1975年就萌生的创意,他自己说是想给年轻人讲讲前辈的英雄故事,但这片子他没拍好。他的自述中曾提到八一厂厂长陈播对这部片子极为失望,说这是你严寄洲拍过的最差的电影。

《三个失踪的人》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年代延安保卫战中,在掩护党中央及边区人民撤退时某部队中发生的一个插曲。影片摒弃了正面图解战略思想,也没有纪录片式地报道这一战役那种习惯的创作方法。而是叙述了在阻击战中三个失散的同志——排长焦金虎、老炊事员车老贵和女护士长佟秀华,他们在敌人后方极为危险的环境中,发扬人民军队的传统,人自为战地主动和敌人展开斗争的故事。 主题自然是“正确的”,故事构架其实不太好做。特别是“人自为战”这个使命,本子踩雷的风险就太大了。现在看,剧情BUG不是一点,而是从始至终。还有就是三个主角的人物关系,护士与炊事员的关系如父,有救命之恩。那她与排长呢?情爱关系不敢端到桌面上,细节的涂抹上俩演员又都是瞪眼拧眉的水平,脸僵得跟肉毒素后遗症似的,戏彻底崩。三个主演有俩到了这种表演水平,这电影还咋看?还有一挂更要命,镜头语言落伍了,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中提到记述该片在北京电影学院礼堂放映的场景。观众中是导演系还是摄影系的学生啊,一边看一边喊着“推——”、“拉——”、“摇——”预测镜头变化,他们领先几秒喊出后,果然片子真的就是他们预计的手法,导致礼堂内哄笑不止。这篇文章的作者用此事说明当时国产片在手法上已经陈旧,相信其他同行的反馈也会飘进严寄洲那儿。老爷子自己也承认,他评价自己这作品用了八个字“粗糙、肤浅、虚假、苍白”,他自己觉得拿不出手。我在旧海报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剧照:

公映之前的原片曾有恩来总理曾经出现过啊,所以我怀疑公映时那个支离破碎的版本,大约是严老修修补补甚至补拍了一些内景凑的,尤其是女主做梦那段,是不是不得不做的“注水”......

严寄洲导演是八一厂中最具商业理念的导演,片子没拍好,取片名时动动脑筋——剧本原名《三个共产党员》,严导演觉得太硬邦邦,缺乏吸引力便改成这个片名。

上面这张海报有趣了,截取的是片尾的场景。本文开始剪辑的片尾曲有这个画面。这样一张海报根本看不出故事片是三个“共产党员”独自应敌的斗争,变成了悬疑片外观。严老自述中说《三个失踪的人》为八一厂赚了钱,他很清楚内情所以心里并不欢喜。说白了,观众大约是奔着海报和片名买的票,发现上当半途退场。上映年份刊出的影评里,有人讥讽这部影片“失踪的不止三个人”,讲此片观影人流半途“失踪”一大半。

严寄洲导演的辉煌时刻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据一位在《英雄虎胆》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演员说严寄洲之前看好莱坞电影吸收了不少东西。可见,与业界走在前面的大咖交流,是做好业务的有效渠道。严老在那样一个年代经历各种折腾,不复当年勇是很自然的事儿。老人家对于自己这个失败的作品谈得很坦诚,没扯客观,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