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耍猴的
七十多年前的老北京,每到秋收以后的农闲季节,周边河北省一带的农民,就会带着他们自制的家伙什儿进北京,在街头表演一些自编的杂技杂耍,招揽市民围观,挣一点儿小钱贴补家用。例如耍猴,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人猴互动的滑稽表演。猴子是有灵性的,经过人的长期培养训练,它就能与人类相互理解、配合,于是就爆出很多令人捧腹的笑料。
记得小时候,听到街上有敲锣的,并伴有嘻笑欢闹声,那就一定是耍猴的来了,跑出家门一看,果然如此。只见一农民模样的人,身背一只木箱,箱上坐一只猴子,身穿红色坎肩儿,瞪着眼睛东张西望。耍猴艺人右手臂上挂两条绳子,一条绳子拴着一条小狗,另一条拴着一只羊,左手提着铜锣,右手挥槌敲打,边走边敲。“嘡、嘡”的锣声,引得一帮孩子笑着、吵着,边走边招逗小猴,猴子蹲坐箱子上,向周围跟着的孩子龇牙咧嘴表示不满,见它有反应,孩子们更欢势了,跑着跳着,跟着喊叫,招来的人越来越多了,耍猴艺人择机选一个宽绰点儿的地方打圈表演。
表演的主角当然是猴子,羊和狗都是配角。表演的节目有后空翻、倒立行走、钻铁圈、猴骑狗、羊拉车等,主要都是猴子在表演,羊拉车也是猴子坐车上,假装支使羊转着圈跑。几个小节目后,艺人牵猴绕场一周,这个小东西身穿红坎肩儿,人模狗样地站着行走,还左右环顾,这个形象就让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艺人也边走边说边唱,主要是唱一些河北的地方戏。走几圈后到箱子边,猴子忽然停住,从里面拿出一个面具或头盔戴在头上,艺人看它戴什么头盔就配合唱什么戏词儿。比如它抓一个面具上面画着杨六郎,艺人就唱几句“杨家将”,它又抓一个往头上一扣,上面是个孙悟空,艺人就唱几句“大闹天宫”,当然唱的是不怎么样了,主要烘托了热闹气氛。最可笑的是小东西是顺手一抓随手一扣,自然是正反不分,上下颠倒,而自己浑然不觉,还得意地眨着眼睛四面瞅看,更引大家乐不可支。最后大轴戏是猴爬杆,艺人扛着一根粗竹竿,距上端一米处,再横着绑一根短些的竹竿,两端各系一根粗绳子,都系在竿子上顶头儿,成了一个三角形,让猴子爬到竹竿顶上。在这会儿猴子就耍赖,龇牙咧嘴不上去,艺人就假模假样地问猴子:“平常挺好的,今天这是怎么个茬儿啊?”小猴儿窜到艺人的耳边假装说悄悄话,艺人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噢,原来是小猴儿饿了,想吃烧饼,大家帮忙赏俩小钱儿,买个烧饼吃吧!”于是小猴就把锣翻过来当钱笸箩,绕着圈收钱,围观的人也看高兴了,就拿出零钱扔在锣里,猴子立马做出敬礼的样子,举前爪致谢,又引来一阵笑声。收完钱猴子爬上竿顶闭上眼一动不动,艺人旋转竹竿呼呼原地打转儿,猴子紧抱着竹竿,众人鼓掌,表演结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有了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管理的各种条例,当街耍猴儿挣钱的把式当然是不允许了,这种娱乐形式也只能成为历史了。
赞 (0)